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9塊9的試探:當超低頻法律業務進入小程式時怎麽試錯

2018年上半年,微信小程式正如火如荼。無數的創業團隊和投資人衝進這片肥沃的土壤,想要挖到金礦。這其中就有方偉的身影。

不同的是,方偉避開了遊戲、電商和工具三個最火的領域,而是利用小程式做起了法律在線谘詢服務。在談到自己的選擇時方偉說道,百度每天的法律谘詢搜索量高達300萬條,市場需求非常大。同時法律谘詢作為一個高度專業的服務,不可替代性背後的價值空間也值得一試。

另一個可能的原因是他身邊有開律師事務所的朋友,所以就一起拉來創業。

不過接近一年的嘗試,他們走了不少彎路。核心問題是雖然所有人都認為產品不錯,但剛需低頻的需求特徵讓他們遲遲未能打開局面。這期間他們嘗試了拚團、砍價、優惠等等常見的裂變增長方法,最後發覺微信的社交生態是構建人與人的關係,而法律谘詢服務好像更適合連接人與資訊的百度小程式。

當見實找到方偉時,他正在大刀闊斧地調整項目——一是從售賣服務變成售賣會員;二是從微信小程式轉戰百度小程式。我們將對話整理刪減,為大家複述一個從項目初始到遭遇瓶頸再到調整變革的完整故事。

如下,Enjoy:

圖:章法小程式創始人 方偉

2018年5月份我們決定做一個付費法律類的產品,早期是從法律顧問的角度切入。但後來發現這種服務是隻適用於一小部分精英人群,所以就把產品調整為大眾法律谘詢服務。

大部分人遇到法律問題時首先想到是去百度搜索,但這種方式的內容匹配度不夠,往往無法解決問題。第二種選擇就是谘詢身邊的熟人,不過一來二去也不合適。所以我們把勞資糾紛、合約糾紛、婚姻等等不同的產品明碼標價售賣,律師一對一為你解答。

試下來效果還是不理想,幾萬名的用戶買單的才100多個。多次複盤後,我們發現兩個核心問題:銷售模式錯位和銷售場景不匹配。

在用戶調研過程中,幾乎所有人都認為產品特別好,但是因為自己現在沒需求,暫時用不到。等用戶真正有需求的時候,可能產品又無法及時觸達他。

我們做了一個小試驗,建了一個免費的法律谘詢群。剛開始群裡很活躍,但一段時間後大家就變得非常安靜,因為他不可能天天都有法律谘詢需求。可即便這樣也沒有人退群,因為他們覺得雖然我現在到,但可以作為資源儲備留著。

所以法律谘詢對於單個用戶是一件剛需低頻的事情,而且留存極低,大概在2%。

為此,我們做了兩個調整:一是從售賣服務變成售賣會員;二是從微信小程式轉戰百度小程式。

如果是售賣單個產品單個服務,用戶只有在需要的時候才會購買。那為什麽不賣會員呢?易合約是我們一個2B的垂直產品,幫公司擬審各種合約。你只需要花999元購買一張年卡,就可以享受兩大權益:一是全場購買任何一份合約,只需再花9.9元,而且不限份數;二是為會員企業提供免費法律顧問谘詢。

我並不是想掙這9.9元,而是讓所有用戶都有購買意識,進一步觸發他其它購買行為。如果變成純免費,反而會弱化用戶的付費概念。而且9.9元就像長期存在的一個優惠,提醒你有一個便宜可以佔。要知道在律師事務所一份合約一般都在600塊錢到3000塊錢不等,一個企業法律顧問一年從一萬到幾十萬不等。

這裡隱藏的一個問題是能cover成本嗎?坦白講所有律師事務所的價格都沒有明碼標價,哪怕是寫一個借條起步價也要500塊,價格和成本不成正比,因為他根本就不屑於掙這個錢。

我隻所以這麽乾是因為我們有自己的律師事務所,我知道合約的峰值是一個月4份左右,當然也可能是我們做得不夠好。我們想要的是通過互聯網不斷複製,用最低的價格獲取大量的用戶。

現在我們把自己定位成賣會員卡而不是賣合約的公司,因為賣合約你永遠都不知道用戶什麽時候需要。現在我把需求方案釋放給你,讓你提前消費。

圖:章法微信小程式界面

除了銷售模式,另外一個我們沒做好的原因是場景切入沒選對。

剛開始我們一直沉浸在社交電商的邏輯裡,社交電商的第一個關鍵詞是社交,社交就是人與人產生關係;第二個關鍵詞是電商,就是賣東西的平台。我們就想如何利用社交、小程式做裂變增長。

所以當時做了一部分限期特價和拚團活動,把幾款產品組合成一個套餐,880元可以任選幾份合約。當時就想這麽優惠的價格肯定能行,結果一單都沒成交。問題就在於一個老闆真的會找人一起拚團嗎?我們的價錢已經足夠低了,他沒有理由再花時間成本去講價。

所以儘管我們嘗試了很多拚、砍、殺,包括紅包、優惠券等等一系列常規的打法,但這些玩法和我們產品本身、商業模式以及用戶的心理不匹配。單靠一個價格,為了裂變而裂變的手段,對於他們沒作用。你想他都要跟老婆離婚了,還會有心情給你裂變嗎?所以我個人認為常規的玩法不太適合法律服務行業。

歸根結底,微信是一個社交生態,強調人與人的連接當然現在微信也有搜索直達的功能,但畢竟不是主流。而百度是一個流量場景,構建的是人與資訊的連接,遇到問題上百度已經成了很多人的習慣。所以,百度小程式可能更適合我們的產品和用戶習慣。

百度每天的法律谘詢搜索量高達三百萬條,說明這個市場還是值得一試。2018年底我們正式上線了百度小程式,接下來的重心也將挪到百度層面。

因為這兩個調整還在進一步完善中,短期從數據上還不好做判斷。但是讓用戶的心理發生變化,釋放用戶的需求,這是我們一個最主要的目的。當一個東西處於可買可不買的場景時,通過外部環境誘導影響,你可能就會買。

現在還沒有過多考慮前期成本的問題,因為所有的推演模型還算不出來。目前來說,我們還是有別於其他競爭對手。比如阿里投的一家公司叫法家雲,因為有支付寶的入口支撐,流量非常大。兩、三年的時間就做到了100多萬用戶和過億流水。這也是進一步促使我們上線百度小程式的原因之一。

法家雲采取的就是平台共享模式,問題是律師的服務時間不確定經常變更,法律谘詢跟其它產品不太一樣,即時性很強,所以我們體驗時感覺特別不好。我始終認為法律是一個非常個性化的東西,當然不是說共享做不好,只是從我目前的體驗來說,一定不會被共享模式替代,我倒是覺得人工智能的潛力很大。

美國有一家利用人工智能做法律服務的公司,已經上市了。美國的好處在於社會法律意識特別普及,中國也要有這樣一個過程,最近我們也在籌劃人工智能的布局。

當然我們也不排除後續上線共享律師的模式,但畢竟沒有到那個體量,模型還算不出來。眼下主要還是想如何做到1萬個用戶進來後的處理。我覺得模式本身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如何構建一個自己的標準服務體系,深入骨髓地服務好用戶。當然這是第二步,第一步還是做好流量引入和變現。

做小程式一定要有溫度。這裡我可以分享一個小故事。之前我們的小程式有一個版塊叫“資訊”,裡面有很多軟文供用戶去看。初衷是想讓用戶閱讀、分享資訊,後來發現並沒有什麽用,因為大家沒有太多時間去看赤裸裸的文字。於是我們就在文字之外加入語音,停留時長就增長了很多。我想這就是溫度,你可以把溫度理解為有用的價值或內容。

法律服務行業太特殊了,肯定是剛需但又不是高頻。這個市場很大,只是我們自己可能還沒有找到其中的邏輯關係。

最後再補充兩句。第一,非訴訟的法律行業一定會起來,也許不是我們這家公司,但一定會有人做大。第二,這是一個有很大價值的賽道,因為它真真切切幫企業和個人用戶解決了很多需求。法律屬於一個高度專業的領域,高價值感無可置疑。所以我想這個行業的興起只是時間的問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