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港珠澳大橋人流量日超10萬,粵港澳人才資本加速流動

隨著廣深港高鐵香港段和港珠澳大橋的相繼開通,粵港澳大灣區最大的超級環線正式成型。加上已建成的虎門大橋、明年通車的虎門二橋以及2024年通車的深中通道,五年後的粵港澳大灣區將有4條環線,外界預期,交通設施的推進將使大灣區一體化進程進一步提速。

香港特區政府入境處公布的數據顯示,11月3日經港珠澳大橋口岸出入境的旅客數量超過8.6萬人次,創大橋通車以來最高紀錄。11月4日,這一數字超過10萬,再次創下新高。

截至記者發稿,尚無最新數據出爐。

現代化交通運輸體系基本形成

9月23日,廣深港高鐵香港段正式通車。10月24日,港珠澳大橋開通運行,這座連接珠江口東西的全球最長跨海大橋與軌道交通形成閉環,讓粵港澳三地連成了一體。

沿著“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鐵+廣珠城際鐵路”構成的粵港澳大灣區環線走一趟,以珠海為起點,6個小時便可穿越大灣區7座城市。

環線沿途超過15個站點,連接起港澳兩大特別行政區,串聯起深圳、珠海兩大經濟特區,將廣州、佛山、東莞、中山等城市納入其中。

在此之前,從東莞、深圳、香港及粵東地區到廣州南沙、中山、珠海及粵西地區,最省時的方式是經過虎門大橋這一跨江通道,可縮短行車裡程120多公里。不過,由於超負荷運轉虎門大橋常年擁堵,甚至在全國首開先例在高速上設定紅綠燈進行交通管制。

好在另一條跨江通道虎門二橋預計2019年5月前即可建成通車。11月7日,廣東省公路建設有限公司發布消息稱,虎門二橋鋼橋面鋪裝作業正式拉開序幕。這意味著,虎門二橋主體工程建設進入衝刺階段,按時通車可期。

另一個備受矚目的跨江通道——深中通道也於2017年5月動工,這一集結了“橋、島、隧、水下樞紐”的世界級高難度工程預計於2024年全線建成通車。

也就是說,到2024年,珠江口將有4條跨江通道與東西兩岸的路網交通形成閉環。從香港跨越港珠澳大橋,40分鐘就能抵達珠海,從深圳到中山的時間則從目前的2個半小時縮至45分鐘。

交通運輸部副部長戴東昌曾公開表示,粵港澳大灣區現代化交通運輸體系基本形成,並在許多領域已達到世界一流水準。

截至2017年底,粵港澳大灣區高速公路裡程已經超過4000公里,是全國高速公路網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核心區的路網密度已經超過紐約、東京、倫敦三大灣區。

水運方面,基本形成了以西江乾線和珠江三角洲“三縱三橫三線”為骨架的江海直達、連通港澳的高等級航道網。2017年,粵港澳大灣區內河航道通航裡程已經超過6000公里,位居全國前列。

同時,粵港澳大灣區是世界上沿海港口和機場分布最為密集的地區之一。2017年,粵港澳大灣區沿海港口貨櫃吞吐量8000萬TEU(國際標準箱部門),民航旅客吞吐量超過2億人次,均位居全球灣區之首。

人流加速將帶動產業發展

太空距離的縮短讓人員流動的加速最先體現出來。第一財經記者從香港鐵路有限公司獲悉,今年的國慶黃金周前後(9月28日至10月7日)共有約65萬人次乘坐高鐵來往香港與內地城市。高鐵香港段自投入到10月7日,已接載約88萬人次來往香港西九龍站,連同預售期內出售的車票,港鐵已累計出售超過100萬張高鐵車票。

港鐵公司車務總監劉天成表示,為了方便已在網上購買車票的內地乘客在香港西九龍站取票返程,增設了五個人工票務視窗,並加裝八部內地票務平台的取票機,車站方面更是每天增加一百多人執勤以協助乘客。

交通設施的完善能夠促進人才的自由流動早已在廣佛間得到印證。在日前舉辦的戴德梁行2018THINK-IN粵港澳大灣區論壇上,佛山市投資促進局局長俞紅平透露,近年來廣州的人口正在不斷往佛山流動,2017年共有七百多萬人口淨流入佛山,其中包含了人才的淨流入。

俞紅平表示,佛山是大灣區中擁有極強製造業基礎和創新能力的城市,未來隨著9條地鐵線路規劃的落地,廣州與佛山將進一步實現無縫對接,促進人才的流動。

戴德梁行大中華區副總裁陶汝鴻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對於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人才是首要的,要引進專業的人才和企業,以帶動科技創新、智能製造、現代服務業等產業的發展。

在粵港澳大灣區9+2城市群中,根據交通大環線的布局和城市地域分布,可進一步劃分為廣佛肇、澳珠中江、港深莞惠城市群,它們正在形成各自的產業優勢,進一步推進區域一體化及產業融合。

陶汝鴻認為,廣佛肇城市群應由廣州在科技產業創新及樞紐型網絡城市方向發力,攜手在製造業上積蓄巨大能量的佛山、肇慶,打破城界壁壘,在產業分工與布局上更趨合理,向著灣區樞紐邁進;匯聚金融、科技創新產業及製造業絕對優勢的港深莞惠城市群,將伴隨著港深一體化、深莞一體化的步伐,成為未來大灣區的創新中心;澳珠中江所處的珠江西岸城市群與東岸的壁壘被港珠澳大橋等跨江通道打破,東西兩側的資本、產業鏈將暢通無阻,未來將以國際創新型城市及生態文明特區珠海為中心,帶動中山及江門實現經濟上的崛起。

“當然,產業錯位並不意味著絕對分割,城市群裡面的資源分布不同,可以實現優勢互補。比如科創產業,大灣區80%的高校、70%的國家省重點科研機構集中在廣佛肇,但港深莞惠科技企業最多,R&D研發資金投入佔到大灣區59%。再比如智能製造,廣佛肇偏重智能裝備、智能家居、汽車產業,港深莞惠偏重電子信息、智能終端設備,澳珠中江則是軌道交通產業基地,土地資源豐富,成本低廉。”陶汝鴻說。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