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鮮為人知的漳窯:德化窯與漳窯差異略談

漳窯,窯址位於福建漳州華安縣高安鄉下東溪頭,因長期掩埋在人跡罕至的深山,知音世所稀,其豐富的內涵和特質一直鮮為人知。釉色是漳窯有別於其他窯口產品的顯著特徵。史料所載“白釉米色器”,即釉面白中泛黃,通常又稱“米黃釉”。人物雕塑是漳窯白釉米色器中水準和成就較高的陳設品,其中上海市博物館所藏的明朝成化漳窯佛像,是目前已知漳窯白釉米色瓷塑傳世品中年代最早的藏品。

圖1 孔周刻劃銘文

漳窯白釉米色人物雕塑的主要成型工藝為捏製和模製。大部分瓷雕腹體中空、無釉,要麽不封底,可見捏塑痕跡;要麽封底,底部露胎或上釉,中心多見留一圓孔,或素面,或於孔周刻劃銘文(圖1)。為便於運輸,有的塑像手部採用套接方法,傳世中較易折損或脫落。大型塑像留有胎土未乾時印下的席織痕,這是當年製作時留下的印跡,也成為我們如今鑒辨真偽的證據之一。

德化窯有一批以何朝宗為代表的精於雕刻的瓷塑大師,他們的介入使得德化窯的瓷塑製作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漳窯的瓷塑藝術品與德化白瓷的造型極為相近,但在雕刻細部和藝術造詣上,還是難以企及德化瓷塑的細膩和靈韻。下面將以具體器物作比,略談二者之差異。

圖2 明代 漳窯白釉米色如來佛立像

明代漳窯白釉米色如來佛立像(圖2),福建博物院藏。高83厘米。灰白胎,通體施灰青釉,釉面開細碎冰裂紋。佛像頭飾螺髻,細目長耳,直鼻小口,面容端正飽滿,神態禪思靜穆,眼瞼下視雙目微閉,嘴角上揚略含笑意。身披袈裟,下著曳地長裙,前胸袒露飾“卐”字紋,雙手於胸前合十,掌上掛念珠一串,赤足立於雕刻有波浪紋的底座上。底座正中有一圓孔,孔上方刻“開元寺”三字,孔周兩旁分別刻劃“大明嘉靖丙辰年”與“漳州府澄海縣南門外海村鄉信士陳長春百叩”楷體銘文。此尊佛像造型比例得當、神情刻畫形神兼備,為漳窯傳世瓷塑精品。

圖3 明代 德化窯何朝宗款文昌帝君坐

而同樣收藏於福建博物院的明代德化窯何朝宗款文昌帝君坐像(圖3),胎質潔白細膩,釉水勻薄純淨。帝君面部刻畫栩栩如生、豐神俊逸,衣褶塑造如紗絲絹,翻轉自如,淋漓盡致地體現出“曹衣出水”、“吳帶當風”的藝術風格特點。相形之下,漳窯如來佛像的胎釉不如德化窯帝君坐像的細膩溫潤,衣飾刻畫及底座亦稍顯板滯。

圖4 清代 漳窯米黃釉披巾觀音立像

清代漳窯米黃釉披巾觀音立像(圖4),廈門市博物館藏。高32.3厘米。白灰胎,胎質潔白細膩,釉色白中閃黃,開細碎冰裂紋,造像呈色上下不同,觀音釉色潔淨,而底座略黝,妙如天成,別有意趣。

圖5 清代 德化窯童子拜觀音立像

而珍藏於福建省文物總店的清代德化窯童子拜觀音立像(圖5),除胎質、釉水等基本特點與之有別外,觀音的形態表情、衣裙裝飾基本與漳窯披巾觀音相像,兩尊觀音均顯得神態端莊嫻雅、氣度高貴不凡,既是“救諸苦難”的神的化身,又透露著強烈的人情味與親切感。

圖6 清代 漳窯米黃釉壽星立像

清代漳窯米黃釉壽星立像(圖6),廈門市博物館藏。高26.7厘米,胎灰白,釉色白中泛黃,周身開細小紋片,釉層玻化程度高。壽星頭頂高聳,形似冬瓜,前額隆突,慈眉細目,鼻大耳方,嘴唇張開露齒,綹綹長須觸胸,身披右衽交領長袍,腰扎寬邊衣帶,上飾一凸雕帶扣,腳穿翹頭短靴,左手自然垂放體側,右手掌捧一枚壽桃。與福建省文物總店珍藏的清代德化窯白瓷壽星比對(圖7),漳窯米黃釉壽星頭部與身體的比例稍嫌失當,顯得頭長身短,臉部神情特別是胡須的刻畫不如德化白瓷壽星的細膩精雕,纖毫畢現。這些區別進一步反映了兩窯胎質的明顯不同,也凸顯了窯工之間的藝術造詣差距。

圖7 清代 德化窯白瓷壽星立像

德化窯白釉瓷塑在我國陶瓷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為世所珍。漳窯與之相距不過百裡,其米黃釉人物瓷塑雖因瓷土、窯工等客觀因素的限制,不能與德化白瓷雕塑媲美,但卻也獨具特點和魅力,難掩其熠熠光華。

原文作者:歐陽桂蘭

原文來源:《收藏家》2015年5月刊《慈顏妙相——淺談明清時期福建漳窯白釉米色人物瓷塑》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刪減)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