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越地梵音滌塵心——宋代景德鎮製瓷工藝

佛教的社會影響力在唐代時就已十分深入,達到“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的程度,但在唐、五代時期,佛像仍是以石雕、木雕、泥塑及金銅鑄造等傳統的造像方法來表現。

北宋 景德鎮湖田窯青白釉瓷佛坐像 局部

北宋政權建立以後,社會恢復穩定,生產得以發展,製瓷業進入到一個繁榮時期,各地名窯百花齊放,此時景德鎮窯以創燒“青白瓷”而聞名。據江西通志記載,北宋景德年間(1004~1007年),宋真宗趙恆派人到昌南鎮,製瓷供京師,命陶工書建年“景德”於器,並將年號“景德”賜予其作鎮名,景德鎮始有今名。

北宋 景德鎮湖田窯青白釉瓷佛坐像

湖田窯是景德鎮較早燒造瓷器的窯址,位於景德鎮市東南湖田村,地處南山與南河之間的台地上,興於五代,歷經宋、元的繁榮,到明中期衰落,約有近700年的燒造歷史,窯址覆蓋的面積約40萬平方米。

入宋以後,湖田窯已無灰胎青釉產品,所有北宋產品均是白胎,並且胎質細膩,顆粒較小。宋代工匠使用精細淘洗法,瓷石原料進行了反覆淘洗之後,還要經過陳腐和練泥。經過這些工序,瓷石原料中的鐵成分已經減至極微,保證了胎質的潔白,同時泥料的均勻程度顯著提高,從而增強了可塑性,燒成後胎質致密,有效減少了起泡、開裂等缺陷,這就為優美精致的瓷塑佛像的成形提供了可能。

宋 景德鎮窯青白釉水禽形香爐

釉色方面,景德鎮湖田窯產品由五代的白釉變成了青白釉。北宋早期釉色多青中閃黃,純正青白色者較少。北宋中期,國力強盛,也是湖田窯青白瓷燒造的鼎盛時期,顏色好的器物越來越多,釉面光潤,呈閃湖綠色,具有晶瑩碧透、色質如玉的效果。包括瓷塑佛像在內的宋代青白釉人物瓷雕產品多採用的是單件匣缽裝燒的“仰燒法”。

南宋 青白釉觀音 局部 常州市博物館藏

北宋初期釉色偏黃,主要是對還原氣氛的控制還不夠穩定,到北宋中期以後至南宋早期,景德鎮工匠已經能夠純熟地把握強還原焰的燒成,胎釉中部分氧化鐵在還原氣氛下轉化成氧化亞鐵,這種低價鐵與釉料中的二氧化矽容易形成一種淡青色的玻璃質釉。到南宋以後,青白瓷佛像釉質與北宋有明顯的差異。北宋時期湖田窯使用的石灰釉在焙燒時粘度小而易流動,釉薄處泛白,積釉處呈水綠色,釉面光澤度強,透明度高,有清瑩靈動的美感。南宋開始,青白釉瓷佛像的釉層變厚,透明度降低,釉面光澤柔和,釉色均勻,形成了另一種溫潤的美感。

五代 鎏金銅龍柱佛像 局部 浙江省博物館藏

除少數採用了模範成型方法外,多數湖田窯青白瓷塑像採用的是手捏與線刻相結合的工藝技法。這種製作方法類似於“面塑”,將整體造像分成幾個部分邊捏邊鑲接而成,這種捏製成形的瓷雕塑像,造型優美,形象生動,極富神韻。

原文作者:馬嘉璿 萬文君

原文來源:《收藏家》2018年9月刊《越地梵音滌塵心》(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刪減)

《收藏家》官方授權,歡迎分享!如需轉載,請私信聯繫!

頭條號

百家號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