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收藏鑒賞:邢窯、定窯和遼白瓷的區別

弘揚民族文化,拓展收藏思路,與您共同分享收藏樂趣

北齊以前,中國的陶瓷器基本是青瓷,北齊時出現了最早的白瓷,經過隋代的發展,至唐代時陶瓷已形成"南青北白”的分布局面。唐代白瓷窯口多集中於北方,主要有河北的邢窯、定窯,河南的鞏縣窯、密縣窯,山西的渾源窯、平定窯,陝西的黃堡鎮窯。五代時期,江西景德鎮也開始燒造白瓷。此時期最著名的白瓷窯口是邢窯,它在我國陶瓷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邢窯位於太行山東麓,散布在內丘縣馮唐村、宋村以北,臨城縣祁村、雙井村以南,內丘縣西丘村以東,隆堯縣雙碑村以西的狹長地帶內。內丘縣城關一帶的唐代白瓷窯最為集中,燒製白瓷的品質也最為精致。唐代瓷窯多以所在州命名,內丘在武德五年(622年)改隸邢州,故名邢窯。

邢窯瓷器的釉色有白、青、黑和褐黃等多種。邢窯白瓷按其胎、釉的質地,可以分為粗、細兩大類。粗白瓷的胎質又有粗、細之分,粗胎的一類胎色灰白,胎質粗糙;細胎的一類胎體致密,胎色較淡,但仍不夠白,往往施一層白色化妝土。粗白瓷的釉質較細,有些還有細碎的紋片,釉色為灰白或乳白色,還有黃白色。細白瓷的胎色純白,個別的白中閃黃釉質很細,釉層中有微細的小棕眼,器物多施滿釉,釉色純白或白中微泛青色。白釉又有粗細之分,以粗者居多,細者佔少數。邢窯的精細白瓷,選用優質瓷土燒成,胎質堅實細膩,胎色潔白如雪,釉質瑩潤,有的薄如蛋殼,透明性能極好。一般器物純白光亮,有些則白中微微泛青。器型有盤、碗、杯、托子、瓶、壺、罐和注子等。

文中這件唐代典型器邢窯白瓷注子(圖一)敞口,短流,餅形平底,造型規整,器身豐滿,胎體厚實,胎色潔白,質地細密,通體施釉均勻,釉色乳白,聚釉處閃黃,釉面溫潤亮澤,無刻劃裝飾。這件白瓷注子燒製得精細大方,是唐代邢窯中的精品。邢窯白瓷多像這件注子一樣,素面無裝飾,到了唐代中期以後特別是晚唐五代,邢窯器中也出現了雕塑、堆貼、印花、刻花、壓邊、起棱、花口等裝飾方法。唐代後期,邢窯由於製瓷原料等方面的原因,漸趨衰落。河北曲陽定窯受邢窯的影響繼之而起,成為北方著名的白瓷窯。除邢窯與定窯外,河南的鞏縣窯、密縣窯,山西的平定窯與渾源窯等,也都以燒白瓷為主。因此在北方形成了以邢窯為代表的白瓷系。

  唐初定窯瓷器胎質較粗,胎色青灰,淘洗欠精者呈褐色,瓷胎均已燒結;白釉器物內壁施滿釉,外施半釉,釉面光潤,積釉處呈灰色。唐代中期,胎土經過仔細淘洗,胎質堅硬,胎色純白,釉直接施於瓷胎上,無化妝土,釉色乳白,個別積釉處呈灰綠或淺青白色,釉質細潔失透。晚唐至五代時期胎土質地更細,胎壁薄而輕巧,釉質細潔,呈乳白色,器物除底足外,均施滿釉。此時期在定窯中還有一種帶"官”或"新官”字款的精白瓷,其基本特徵是:胎薄輕巧,質地細潔,呈純白色;釉面滋潤,釉為乳白或白中泛青色,除底足外,均施滿釉。

唐至五代時期,刻劃"官”或"新官”款的定窯白瓷胎薄細膩、製作精巧,釉色純白或白中閃青,如這件五代定窯"官”字款蓮花瓣碗(圖二),胎薄質密,釉色白中略閃青色,通身施滿釉,碗外壁塑一周蓮花瓣,造型素雅大方,是此時期定窯的精品。;北宋早期白瓷釉色白中泛黃或部分閃青,有些白瓷在器身上還有刻劃花紋裝飾,如這件北宋的定窯弦紋劃花三獸足釜(下圖),高10.9厘米,口徑13.4厘米,此器與台北鴻禧美術館藏的那件相近,只是釉色泛黃,這類器物應為當時的祭器。北宋定窯白地褐彩刻花缽(下圖),直徑29厘米。口沿微敞,弧腹、圈足。外壁所刻蓮瓣剛勁有力,工藝純熟。北宋後期的定窯白瓷以覆燒法制成,口沿無釉,常有刻劃花裝飾。

  宋代瓷器空前發展,不但出現了五大名窯,而且邢窯一統白瓷天下的局面也不複存在。經濟繁榮是宋瓷發展的物質基礎,宋代的製瓷業分工明確,使其產品更為精細。由於宋時"興文教,抑武事”,這使宋瓷表現出優雅的文人氣質。

邢窯及定窯瓷器的特點

宋代定窯白瓷窯址在今河北曲陽澗磁村、北鎮、東燕川村、西燕川村,古屬定州故稱"定窯”。曲陽位於河北南部,在邢窯窯場之北,因而定窯對邢窯的工藝有所繼承,成為宋代白瓷的精品。邢窯和定窯瓷器,均為白瓷佳品,其特點卻各有千秋。

  首先,從窯場的範圍及生產規模上看,邢窯窯址在河北南部,內丘縣、臨城縣北部約100平方公里的範圍內。定窯窯址在河北曲陽澗磁村、東燕川村、西燕川村等地。邢窯窯址小而分散,定窯窯址大而集中,無論是澗磁村的中心窯場,還是東燕川村、西燕川村的窯區規模都很大。

  其次,邢窯的粗白瓷和晚唐五代的定窯白瓷水準較接近,二者區別是邢窯工藝比較規範,成型、製胎、修胎較規整,胎和釉的質地較相似,器物各部位施釉均勻。而此時的定窯白瓷白度不一,有的泛青,有的泛黃,有的白中泛灰,加之窯中氣氛控制不夠穩定,有明顯的流釉現象,這些情況是邢窯所沒有的。

  再次,從修胎上講,晚唐、五代邢窯無論粗瓷、細瓷,施坯工藝多嫻熟準確,切削乾淨利索;而定窯瓷器的修壞工藝卻不太成熟,旋切不整之處,存在跳刀現象,工藝略顯粗糙,這些缺點在邢窯瓷中是沒有的。定窯修底的旋切法受邢窯影響,至宋時工藝才發展成熟,能熟練、準確地切削。

邢窯和定窯瓷器的區別

邢窯和定窯在胎質上的區別是:邢窯白瓷分粗、細兩種,細白瓷在加工工藝上,每個步驟都很講究,燒成後白度很高。而粗白瓷產量大,質地粗糙,生產過程中,不管是捏練還是陳腐都不夠充分,白中常泛黃,到五代時部分產品的工藝水準有所提高,胎體中少有氣孔夾砂現象,燒不熟的現象已基本克服,漸趨細膩。而晚唐五代的定窯白瓷和邢窯白瓷中的粗瓷相似,入宋以後,定窯水準大大提高,甚至達到了胎比釉白的程度。

  最後是釉層上的區別,邢窯是鎂釉,高溫下黏度大,釉面易光滑平整,光澤度好,但釉色有乳濁感,不透明,釉色穩定,多呈白色或白中泛青的色調。這就使乳濁釉對胎體有良好的遮蓋性,器物施釉到底,質優者足心也施釉。而當時的定窯產品釉料配置不穩定,就釉而言也分粗細兩種,都不夠光潔,光澤度差,宋代定窯白瓷流釉現象在唐、五代時期的作品上已有體現,施釉薄厚不均,有嚴重的流釉現象,流釉、積釉處顏色較深,施釉不齊,足心多不施釉,少數施釉者也只是略施一點,既不整齊也不均勻,定窯在五代時工藝水準有所提高,但多數白瓷仍白度不夠,發青、發黃都很常見。到了北宋時期,定窯瓷多為象牙白,部分為粉白色。

  以上是邢窯和定窯在同一時期的區別,至北宋時定窯工藝水準進一步提高,北宋中期還發明了覆燒的工藝,由於邢窯不採用覆燒工藝,產量較低,因此定窯很快取代了邢窯的地位,迅速佔領了市場。與北宋同時期的遼代,瓷窯也燒製以白瓷為主的產品,在遼代的墓葬及遺址中白瓷較常見,可見遼白瓷在遼代陶瓷中佔有相當大的比重。

遼白瓷的分類

遼白瓷分為兩類:一類是常見的圓、琢器,如梅瓶、注壺、注碗、葫蘆型瓶、碗、盤等;第二類是具有契丹民族特色的器型,如雞頭壺、扁壺、盤口長頸瓶等。遼白瓷的胎質亦分粗、細兩種。

粗者胎體較厚、胎質較粗、胎色較深,以灰白色和黃白色較為常見,一般靠施化妝土來增加白度,多為仿磁州窯產品;釉色上呈灰白、黃白,或純白等色,色調上也有粗細之分;製作工藝簡單,足牆粗矮。由於採用疊燒法,器外壁施釉僅及下腹部,在盤、碗等圓器類的內底處,通常有三到四個橢圓形支釘痕。由於此類白瓷在遼代各窯址中均大量出現,可知其為遼代白瓷中的大宗產品,是當時人們普遍使用的日常生活用器。如這件遼白釉鳳首尊,是契丹民族特有的器型。胎體厚重,胎質較粗,釉面黃白。口部呈鳳冠狀,下塑鳳首,脖頸處是弦紋,腹部仿磁州窯紋飾,剔刻出大牡丹花,脛足部內斂。這件鳳首壺在遼白粗瓷中也屬上乘之作;細者胎體厚薄適中,胎質堅密細膩,釉質光潔瑩潤,釉色多白中閃青或白中閃黃;工藝考究,採用匣缽單件裝燒,一般僅底部著地處無釉,與邢、定兩窯精品極接近,此類器物在窯址中極難見到。這件遼白瓷蓮托注壺,分為注壺和底部的蓮托兩部分組成,壺有帶鈕小蓋。釉色白中閃黃,胎體厚薄適中,胎質堅密細膩,釉面光潔瑩潤,通體施釉,是遼白瓷中的精品。因此,古陶瓷界在判斷這兩類白瓷的產地舊屬時,對於粗者基本能達成共識,認定其為遼白瓷,但對細者則持謹慎態度,傾向於將其歸入邢窯或定窯。

遼白瓷和宋定窯白瓷的特點

就遼白瓷和宋定窯白瓷的特點而言,在瓷胎方面,北宋定窯白瓷胎體輕薄細白、燒成溫度高,瓷化程度好,敲擊聲清脆悅耳。遼白瓷中精細的白瓷,胎體細薄堅硬,但數量較少,多數遼白瓷胎質顆粒粗糙,白中泛黃或泛灰,糅合不好,胎體常有乾裂現象。遼白瓷燒成溫度比北宋定窯白瓷低,瓷化程度也不如定窯白瓷好。

  就施釉方面比較,定窯白瓷基本是滿釉,施釉薄,胎色純白,也有釉面泛青及白中泛黃者,可見流釉合積現象,積釉處泛青、泛綠;定窯白瓷釉面光滑平整,給人以冷硬的感覺;遼白瓷釉厚,有透明玻璃釉和白色乳濁釉之分,遼精細白瓷釉色為粉白、乳白者多泛青或黃,釉面均勻,少有流釉或積釉現象。器物表面偶有黑色雜質,底足處常見刮釉露胎現象;遼白粗瓷多採用蘸釉技法,釉僅至器物下腹,釉色牙白、牙黃或灰白,白度較差。由於胎質粗糙,器物表面常有微小間隙,所以燒成後在釉面上易產生暴釉現象。

  在工藝上,因定窯白瓷本身胎色較白,故無須施化妝土,而遼白瓷中胎質較粗的,常在胎體上加一層化妝土。定窯白瓷修胎講究,做工細致,胎上常有"竹絲刷痕”,足牆較薄,棱角分明。而遼白瓷足牆較厚,胎上無"竹絲刷痕”。此外,從款識上看,遼白瓷只有"官”和"新官”兩種,字體各異,而定窯款識較豐富。

  在紋飾上,五代定窯白瓷紋飾少,以素面為主。至北宋時,紋飾有印花、刻花、剔花等技法。刀工犀利純熟,紋飾簡潔流暢。遼白瓷中除碗、盤中有劃刻花草紋外,多為素面,也有一些仿磁州窯的牡丹雙葉等紋飾。

  北宋定窯白瓷胎體輕薄,胎質堅硬,白度不高,白中泛黃,且有不明顯的乳濁現象,因釉中含鐵和鈦的氧化物,故呈象牙白色。無論採用刷釉還是蘸釉技法,施釉都因不均勻,易產生流釉現象(蠟淚痕),但修胎較精細。在胎底的露胎處,常可見到細密的“竹絲刷痕”,“竹絲刷痕”和“蠟淚痕”是定窯產品的顯著特徵。此外,定窯在器型上,還與磁州窯白釉黑花瓷有一定的關聯。

溫馨提示: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中華古玩藝術網推廣的內容如有侵權請您告知,我們會在第一時間處理或撤銷。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