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扯淡碑”並不扯淡,它的背後隱藏著許多未解之謎

“扯淡碑”為河南淇縣著名的墓碑之一,原來位於北關八角樓西祖師廟之中,上世紀六十年代末被推倒後放置在一處井台上,八十年代初被安置在摘心台公園。

“扯淡碑”相傳為明朝的墓碑,因碑文中有“扯淡”二字而得名,又因沒有留下墓主人姓名和具體時間,激發了人們無窮的想象力,提出了很多大膽的假設。

“扯淡碑”豎排的正文為“泰極仙翁脫骨處”,其中“泰”字左右兩側刻著“扯淡”二字,碑首橫刻著四個字——“再不來了”豎刻碑文還有“為善最樂”四個字。

兩側還有豎刻的楹聯,右側是“不負三光不負人,不欺鬼神不欺貧”,左側為“有人問我修行法,只在虛靈自然間”。

“扯”字下面還有兩行文字“翁,燕人,水木氏,明末甲訪道雲夢,修真事跡已詳載,甲申記矣,予等不敢再贅,翁。”

“淡”字下豎刻“生不言壽,莫考其紀。

或曰:‘一十有二紀。’卒曰:‘然。’四空門人清,琴、棋、書、畫,抱病老人立。”因“扯淡”兩個字比較明顯,因此當地人把這方墓碑稱作“扯淡碑”。

“扯淡碑”共有一百一十個字,因碑文左右藏匿文字,沒有墓主人姓名和立碑時間,顯得撲朔迷離,神秘兮兮。

碑文稱“翁”活了“一十有二紀”,“一紀”是十二年,可知墓主人“翁”活了一百四十四歲。

關於“扯淡碑”的墓主人“翁”是誰,大致有四種說法。

沐王府

有的學者認為,墓主人“翁”是明朝功勳沐氏家族的後人,“水木氏”即“沐”氏。

淇縣有個傳說,明朝官員沐懷古因犯有死罪,臨刑時以仆人替死,自己則逃離京城。

沐懷古因無法渡過黃河,就來到雲夢山,隱匿起來,不久開始修行,為紀念替死的仆人,懷念故土燕地,沐懷古建造了祖師廟和望京樓。

沐懷古活了一百四十四歲之後,自知到了壽終正寢的日子了,覺得有人替自己死了,而自己還是難免一死,實在是“扯淡”,越想越生氣,於是在去世前,為自己立了墓碑。

另一種說法認為,沐懷古就是戲劇《一捧雪》中的莫懷古,李自成攻佔北京,崇禎帝自縊身亡,沐懷古逃往淇縣雲夢山,準備有朝一日東山再起。

可是沐懷古活了一百四十四歲,還是沒有恢復明朝的機會,越來越悲觀厭世,於是立了“扯淡碑”,留下遺言,表達憤憤不平的心情——“扯淡!再不來了!”

第三種說法認為此碑為崇禎帝的墓碑,有學者考證稱:明朝末年,李自成攻佔京城,崇禎帝並沒有在煤山上吊自縊,而是逃出了京城。

崇禎帝

扯淡碑正文為“泰極仙翁脫骨處”,“泰”、“極”意為是極點、極致、高位等,能承受這種稱呼的只有皇帝。

“極”含有君位之意,“泰”、“太”通“大”,“大君位”者,不是皇帝會是誰呢?

“翁”是燕人,就是北京人的意思,崇禎帝也是燕人,明末“甲申”歲,農歷甲申猴年,正是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

碑文“修真事跡已詳載,記矣,予等不敢再贅”,說明立碑的人不敢說出真實的歷史,如果是一個普通的修道人,有啥不敢說的呢?顯然,“翁”的身份非同尋常。

第四種說法認為,“翁”是現代人穿越到了明朝末年,深感懊悔,於是立“扯淡碑”自嘲。

當然也有人認為“扯淡碑”是現代人的惡搞,但經考古專家考證,這通墓碑確實是明清時期的文物,而不是現代的仿製贗品。

“扯淡碑”並非扯淡,背後必定有精彩的故事,其碑文中隱藏的真實歷史究竟怎樣?至今仍無法得出令人信服的結論,期待著有一天,考古專家會給我們一個驚喜的解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