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五年期至:雷軍突圍,董明珠被困

關注並標星36氪

每天3次,打卡閱讀

更快更深刻洞察互聯網商業

━━━━━━

險勝雷軍之後,董明珠面前也沒有坦途。

文 | 歐陽偉康

核心提示:

以營收計算,董明珠今年有很大概率贏下這場“10億賭局”,但或許明年雙方就將對換排位;

得益於布局早、投入多的優勢,IoT帶來的增長將拓寬小米的想象空間,逐漸接近天花板的智能手機業務也仍有海外市場可走;

格力營收仍高度依賴冷氣機業務,想要突破天花板,格力的多元化之路仍然漫長。

2018年12月12日,董明珠與雷軍的“10億賭局”迎來五周年。

對於這個賭局,很多人猜中了開頭,卻沒有猜中結尾。

五年前的央視舞台上,當董明珠說出“1塊錢不要再提,要賭就賭10個億”時,她所倚仗的格力電器2013年營收已經達到1186.28億元,而據雷軍內部信披露,小米2013年含稅銷售額為316億元,同比增長150%。

在多數人看來,這本是一個後起之秀乘著互聯網東風超越傳統家電老大哥的故事,是雷軍“風口論”的最佳範本。

但誰都沒有想到的是,小米、格力幾乎在同一時間陷入泥潭。在經歷了收入翻番的2014年後,小米在2015年和2016年遭遇了華為、OPPO、vivo的圍攻,加之小米自身的供應鏈管理出現問題,年度產品小米5供貨困難,小米經歷了創業以來的“至暗時刻”。

小米的失速並沒有給格力拉開差距的機會。在2015年家電行業的“去庫存大戰”中,格力交出了一份近五年最差的財報:全年營收下滑近三成,跌破千億元,給雙方賭局繼續保留懸念。

2018年是雙方賭局的最後一年,也是小米與格力營收最為接近的一年。

雙方的第三季度財報顯示,前三季度,小米集團、格力電器營收分別為1304.94億元與1486.99億元,小米與格力的營收差距已經從五年前的870億已經縮至不到200億元,勝負只在一線之間。不過彭博匯總分析師預期顯示,小米2018年全年營收預計為1803.1億元,仍落後格力電器的1892.99億元。

而在12月初的2018中國企業領袖年會期間,董明珠在接受騰訊採訪時已經“單方面”宣布,與雷軍的賭局已經基本勝出。同時在演講中,董明珠表示今年格力營收將達到2000億元。

這一數字超過了幾乎所有分析師預期,如果格力2018年營收達到2000億元,贏下小米幾乎沒有懸念。

只是在兩家企業這五年的狂奔、墜落、反彈、再加速面前,“10億賭局”的勝負已經沒太多意義。與營收數字相比,兩家企業更關心的是,在主營業務接近天花板後,如何才能贏得下一階段的勝利。

雷軍突圍:IoT+海外市場繼續狂奔

在“10億賭局”進行的前兩年,小米和格力在業務構成上有許多相似之處,兩者都有非常明顯的核心業務:2015年,小米智能手機業務佔總營收比重為80.4%,而格力冷氣機業務佔總營收比重則是85.65%。

小米需要突破智能手機市場帶來的天花板,為自己互聯網公司的身份正名,格力則需要在多元化上取得突破,降低業績過於依賴冷氣機的風險。但在後三年,小米與格力走出了完全不同的擴張曲線,憑借提早布局的IoT業務,小米順利給業績增長換上新的引擎,IoT逐漸從智能手機業務手中接過部分增長任務;而格力遲遲沒有找到新的增長點,營收好壞仍要看冷氣機市場行情。

2018年下半年以來,雷軍逢大會必說“AI+IoT”。11月28日,在小米AIoT開發者大會上,雷軍表示,AI+IoT是小米未來10年的核心戰略。

根據小米最新公布的數據,目前小米IoT平台支持的設備達到了近2000款,智能設備連接數1.32億台,已經在消費類IoT設備領域排名世界第一。

而小米在招股書中引用的艾瑞谘詢數據顯示,預計至2022年,全球消費物聯網硬體數量將達到153億台,2017年至2022年間年均複合增長率為25.4%。放在全球市場來看,小米的IoT業務有比智能手機更為廣闊的成長空間,這或許讓雷軍看到了再造一個小米的可能。

同時,小米也開始在IoT領域嘗試to B業務,在AIoT開發者大會上,小米宣布了與宜家、全季酒店、車和家、愛空間等企業的合作,將IoT產品、技術向企業輸出。

IoT業務的高速增長緩解了小米在智能手機業務上的壓力。Counterpoint數據顯示,2018年第三季度,小米在中國智能手機市場銷量同比下滑15%。但財報顯示,小米第三季度智能手機銷量仍增長20.4%,智能手機業務收入增長36.1%。

增量主要來自海外市場和國內中高端市場,其中海外市場主要貢獻銷量,國內中高端市場產品出貨則拉高了小米手機的平均售價和總營收。這也將是小米智能手機業務的主要發力點。

2018年,雷軍至少立下了兩個“小目標”:在年會演講中宣稱將在未來10個季度重回國內市場第一;在小米上市的慶功宴上號稱要讓上市首日買入小米公司股票的投資人賺一倍。

前一個目標要跨過橫在眼前的華為、榮耀兩座大山,後一個目標則是要讓小米股價至少達到33.6港元,這可不是小米現在對資本市場所講的互聯網公司故事能實現的。

不過小米的幸運之處在於,無論這兩個目標能否實現,小米都已經找到了穩定的增長模式:智能手機業務負責擴大營收和為互聯網服務提供用戶,互聯網服務負責賺錢,IoT業務負責打輔助及貢獻潛力。未來小米能走多遠,很大程度上取決於IoT業務能達到怎樣的高度。

相比之下,董明珠和格力的運氣就沒那麽好了。

董明珠被困:不可承受的多元化之重

格力在2018年半年度報告中“報告期內公司從事的主要業務”一節中稱,“主營家用冷氣機、中央冷氣機、空氣能熱水器、生活電器、智能裝備、精密模具、工業製品、精密鑄件、手機等產品。”但主營產品多並不代表已經實現多元化。

在2018年半年度報告中,除冷氣機外,生活電器和智能裝備佔格力總營收均不超過5%,其中智能裝備營收同比下降63.02%,只有同比增長55.68%的生活電器業務還在支撐著格力業務多元化的門面。

關於多元化問題,據中證網報導,董明珠在2018中國企業家博鼇論壇上表示,“其實專業化和多元化沒有什麽本質的區別,關鍵在你內心的專注,你對市場的用心,你對別人的尊重,以決定你是否能夠做成功。”董明珠稱,格力電器做智能裝備短期內可能不會盈利,更不可能做出更大的規模,公司並不是圖一時的規模或者利益,而是作為創作者感受對社會的貢獻。

只是這樣的感性解釋未必能說服資本市場,從財報數字反映出來的,仍是格力對冷氣機業務的高度依賴。

11月19日,董明珠在格力明珠產業學院成立儀式的致辭中表示,按照部署,格力電器到2023年營業收入要達到6000億元。

這意味著在接下來的五年內,格力的總營收要翻3倍才行。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是,現有的中國冷氣機市場幾乎無法容納下一個營收6000億的巨頭,想要完成這一五年目標,用業務多元化來實現營收規模擴大幾乎是格力的必經之路。

從2014年明確提出多元化至今,從智能裝備到頗受爭議的芯片,格力的多元化很多時候都在為冷氣機的專業化鋪路。

但從2018年下半年開始,格力的多元化擴張發生了明顯變化。企查查資訊顯示,格力電器於10月11日收購合肥晶弘電器有限公司100%股權,金額和估值均未披露。晶弘電器主要從事冰箱研發、製造和銷售等業務,每年銷量在100萬台左右,收購晶弘電器後,格力業務將新增冰箱品類,營收也會相應拉高。

不過截至目前,格力電器仍未披露收購晶弘冰箱的具體金額和收購原因,在第三季度財報中也未提及。

收購晶弘冰箱一事還未明了,格力又在11月30日發布公告稱,擬出資30億元參與聞泰科技收購芯片製造商安世半導體,交易完成後格力將成為聞泰科技重要股東並間接入股安世半導體。與格力自己成立公司設計冷氣機芯片不同,在公告中,格力表示未來將與聞泰科技在通訊終端、物聯網、智能硬體等領域進行合作。

與此前多元化圍繞冷氣機轉不同,收購晶弘冰箱、入股聞泰科技都直接指向格力在業務品類和營收規模上的擴張。這對於嘗試讓格力全資收購銀隆新能源不成的董明珠來說,又將是一段新的征途。

只是64歲的董明珠已經過了國企退休年齡,原定於2018年上半年完成的格力電器董事會換屆也一直懸而未決,董明珠是否能連任格力電器董事長、繼續帶領格力電器衝刺6000億元營收目標,仍是一個未知數。

在過去的五年中,小米和格力雖然屢次在對方的領域相互試探,但拋開“10億賭局”的談資,這仍是兩家不太能聯繫到一起的企業,與無太大意義的賭局相比,兩家企業在各自領域的成長才是更值得關心的地方。

不過從手機廠商、家電廠商都把目光投向IoT、物聯網、智能家居的這一刻開始,小米和格力注定會相遇,那將是一個比“10億賭局”更嚴肅也更殘酷的故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