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潛望|董明珠雷軍宿命之爭:5年玩笑賭約結束 IoT對決開啟

騰訊新聞《潛望》 李思誼 王潘

董明珠與雷軍的5年賭約今日到期。一周前,格力電器(000651.SZ)董事長董明珠宣告格力2018年營業額超過2000億元,留給小米(1810.HK)第四季度700億元的追趕空間時,這場世紀之約的勝負似乎已見分曉。

5年前的今天,2013年12月12日,第14屆中國經濟年度人物頒獎典禮,作為年度人物的雷軍與董明珠,針對小米與格力兩種模式孰優孰劣做出賭約:雷軍提出5年之內小米的營業額如果超過格力,董明珠輸給他1元錢。

不甘示弱的董明珠瞬間將籌碼從1元驟增至10億,將這場賭局從小米與格力的較量上升為一場互聯網經濟與實體經濟之間的較量:前者輕資產、重服務;後者重資產、重管道。

雖然董明珠在12月2日對騰訊《潛望》表示“與雷軍的賭局本身並沒有什麽意義,兩者不具備可比性”。但在外界看來,兩者之間誰更勝一籌?

結果顯示,最早僅在線上銷售的小米,更加重視線下管道建設與供應鏈體系;曾遭遇增長瓶頸的格力,也在多元化的路線上探索不斷。回望小米與格力的5年歷程不難看出,商業世界中,不存在永恆的模式,只存在適應時代的模式,五年前那場賭局早已被時間重構。

小米變重:開始重視線下店與代言

視線拉回到2013年那場賭約現場,之所以雷軍主動挑起賭局,是因為他對剛剛成立3年的小米模式滿懷信心。所謂小米模式,用雷軍創業伊始不斷對外宣揚的說法是,不建工廠,不做線下管道,不投放廣告,而是以輕資產、互聯網銷售和高性價比的方式快速打造單品爆款。

相比已有23年歷史的格力來說,一組數據對比也許更能說明小米當時的優勢。就在前一年,小米的工廠數量為0,格力為9;小米的製造工人數量為0,格力為70000+;小米的專賣店數量為0,格力為30000+。注意,小米的以上相關參數皆為0。小米的營收為300億元,格力為1001億元。

每一枚硬幣都有它的正反面。這種模式助力小米高速狂奔至2015年,所有曾經被雷軍引以為傲的優勢,開始成為前進路線上的掣肘:

沒有工廠可以用世界上最好的工廠,現實是由於沒有自己的工廠,對供應鏈掌控乏力導致很容易出現供貨不及時或斷貨現象;

線上管道省去管道差價與零售店成本,消費者可以用最實惠的價格購買手機,現實是消費者開始更注重產品本身與消費體驗;

不做傳統廣告只在新媒體管道進行行銷推廣,將用戶的口碑傳播視為最好的廣告,現實是這種方式很難觸達三四線城市的目標用戶,而他們是更具潛力的最廣大消費群體。

為了克服這些不利因素繼續快速奔跑,小米在2016年逐漸開始向相反方向發展。

2016年5月份開始,雷軍接替小米聯合創始人、供應鏈負責人周光平,直接管理手機產品研發與供應鏈業務,並曾多次親赴韓國拜訪三星電子高層;

同時,小米還推出了“小米之家”,也曾嘗試“小米小店”。前者為小米設立的直營線下店;後者為“米粉”發展培養而成的線下加盟合作夥伴。截至2018年第一季度,小米在中國大陸開設了331家小米之家,全球線下分銷商總計1593家。

除此之外,小米也開始選擇傳統廣告模式進行行銷推廣。最早為大家所知的,便是2016年7月請來吳秀波、劉詩詩、劉昊然中青少三代為紅米手機代言,並在多地公車站台、樓宇電梯進行投放。

也就是在這一年,自成立以來小米手機銷量首次出現負增長,相比2015年的6654.6萬部,2016年的銷量僅為5541.9萬部。這些改變在一年後見效——2017年,小米手機銷量暴增至9141萬部,營業收入達805.64億元。

2018年7月9日,小米迎來了成立8年中的最高光時刻——正式掛牌港交所,上市首日市值為3759億港元(約為479億美元)。“經過內部的補課,包括國際化的擴張、新零售的擴張,經過兩年的夯實基礎,小米走出了谷底,重新開始迎來新一波的成長。”IPO新聞發布會現場雷軍如此表示。

小米在今年前三季度的營收分別為344億元、452億元與508億元,前三季度的營收合計1304億元。根據小米的最新公告,截至2018年10月26日,小米手機的銷量已超過1億部。

格力變快:2015谷底後反彈

董明珠2012年5月正式出任格力電器董事長的那一年,格力的營收首次邁上千億元級別。也就是在那一年,董明珠提出未來5年格力電器的年均銷售收入增長200億元,實現五年再造一個“格力”。

面對當年冷氣機營業收入佔到產品營業收入的97%以上的產品格局,董明珠已經意識到:一方面,新的增長必須尋找新的突破口;另一方面,一定程度上,多元化可以降低單一產品因某些不確定因素帶來的風險。

落實到具體的發展戰略上,格力在當年提出了“專業化中的多元化”的發展路線,即:“加強產業縱深一體化,尋求橫向發展相關(製冷暖通設備)多元化”。

董明珠出任格力電器董事長的最初三年(2012-2014年),格力的確按規劃的設想以每年200億元的營收增長。但轉型付出的代價在2015年的業績中顯現——格力出現上市以來首次負增長。受家電行業整體增速下滑的大環境影響,2015年格力的營收為1005.64億元,較上年下降28.17%;淨利潤為125.32億元,較上年下降11.46%。

當年,在新能源與核電用製冷設備方面,格力向市場推出大型光伏直驅變頻離心機和光伏直驅變頻多聯機,這是格力在新能源利用路線上邁出重要一步。

2016年,被稱為格力的轉型元年。鞏固現有冷氣機市場份額的前提下,加速在智能裝備、模具等領域的產業轉型。2016年3月格力提出重組“珠海銀隆”。半年後方案頒布,格力擬作價130億元收購珠海銀隆,其中包括定向增發100億元進行配套融資。但10月份召開的股東大會上,中小股東不同意具體收購方案而未成行。隨後,董明珠以個人身份於2016年12月入股珠海銀隆,成為其第二大股東。

在此期間,格力不斷向智能裝備、智能家居、新能源產業延伸。到2017年,多元化戰略也在營收結構中得益體現,冷氣機在格力2017年的營收佔比降至83.22%,其他生活電器、智能裝備、其他主營和其他業務的總體佔比為16.78%。這一年,格力再次駛入快車道。

在此期間,董明珠還宣布斥資500億元投入到芯片製造當中,並爭取使得格力冷氣機在2019年全部使用格力自己的芯片。格力於2018年4月出資10億成立了珠海零邊界集成電路有限公司;2018年11月出資30億元參與半導體巨頭安世集團的並購。

生態之爭:紛紛下注物聯網

雖然格力與小米兩種模式完全不同,但如今看,在智能家居這一面對普通消費者的領域,兩者似乎不謀而合。

格力在2015年開始正式進軍手機領域,格力手機二代於2016年實現量產。“格力做手機,是要做智能家居生態閉環,”董明珠對騰訊《潛望》表示,用戶通過手機操作,可以遠程控制家中的冷氣機、冰箱、電飯煲等。

格力在2016年在智能互動、智能連接、智能雲平台方面進行技術研發,將格力的產品接入智能家居系統,通過無線模塊、“格力+”APP、雲平台開放接口供第三方廠家接入,形成了格力智能家居生態系統。

根據格力官方介紹,目前在多款冷氣機、除濕機、電飯煲、空氣淨化器、淨水機、智能油煙機、消毒櫃插件、洗衣機等、產品上實現了無線連接,用戶可以通過“格力+”APP對所有產品進行智能化控制。

小米以手機起家,發展過程中逐漸推出路由器、小米盒子、小米電視、智能音箱與筆電電腦等。後期在鋪設線下管道小米之家時,小米投資孵化的幾十家生態鏈企業的產品參與到小米之家的線下銷售中,一定程度上,這不僅豐富了小米的產品體系、提高客戶進店率;同時,也承擔了一部分小米之家的租金與人力成本。

“為促進硬體產品與米家APP及IoT平台的整合,我們為生態鏈企業提供可無縫並入彼此設備的硬體與軟體模組。”小米稱,合作夥伴無需投資大量資源開發複雜的綜合軟體,可以通過小米預先設定好的模組,只需編制通訊協定即可。根據官方介紹,小米IoT開發者平台自2017年11月推出以來,截至2018年第一季度,已接入580多個開發者。

根據小米招股說明書介紹,目前小米生態鏈企業合作研發的產品包括手機周邊、智能設備及生活消費產品等三類。手機周邊如,移動電源、耳機;智能硬體如,空氣淨化器、小米手環、掃地機器人、滑板車/平衡車、淨水器、電磁加熱電飯煲、智能攝影頭、雷射投影電視;生活消費品如旅行箱等。

永遠不變的是變化本身。5年來,格力與小米都在引以為豪的主業外跑馬圈地,拓展自己的領地:在智能家電領域,格力從線下拓展到線上,產品從冷氣機到電飯煲、冰箱、洗衣機、手機等;小米從線上延伸到線下,產品覆蓋手機、電視、音箱等近20種。

董明珠與雷軍賭約的現場見證人——阿里巴巴馬雲當時如此評價,“小米這兩年的進步非常了不起,像我們這樣的新經濟企業,成長快是必須的,但做得久才是最艱難的。”他說,最艱難的是如何活得更長、活得更好。

5年後的今天,董明珠與雷軍是否還有勇氣,為格力與小米的未來5年再次堵上一個10億?(注:文中格力均指“格力電器”)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