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義和團運動為何會淪為慈禧與外國勢力鬥爭的犧牲品?

【本文為騰訊獨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文|逆北

稍了解中國近代歷史的朋友,對於義和團這個詞應該不會陌生。這個由民間自發成立的組織,在19、20世紀之交,扮演了排外的急先鋒角色,而這也成為了日後八國聯軍侵華等一系列悲劇發生的重要原因。可是問題也來了,義和團運動為什麽越鬧越大,以致於上升為“國際爭端”?

筆者認為,義和團之所以會鬧大,離不開以慈禧為首清廷的支持。那麽慈禧為什麽會對義和團的排外行動表示默許呢?要想解答這個問題,我們還得把義和團運動與之前發生的戊戌政變(1898)聯繫在一起考察,才能看得清楚。

01外國勢力乾預光緒廢立,慈禧不滿

眾所周知,戊戌政變之所以會發生,是因為慈禧提前偵知了康有為等“圍園殺後”的秘密。結果,還沒等康有為等策劃完畢,慈禧便先下手為強,將其幾乎一網打盡。

根據茅海建先生考證,光緒對於康有為等的“圍園殺後”計策是不認可的,可這並不能打消慈禧的懷疑。因為康有為能從六部一個默默無聞的小官做到四品官的高位,光緒的支持必不可少。在一個正常人的思維習慣中,既然這個人是你用的,他所做的一切自然和你逃不掉乾系,慈禧也如此。所以政變之後,慈禧極為反感光緒,甚至萌生了將其廢掉的心理。

清宮內的這些變故,很快便傳到了外界,事情的真相在流言蜚語中不斷扭曲,可有一點卻很清楚,慈禧有廢掉光緒的心思。當這個消息傳到西方大使館內部後,不少國家大使館紛紛表示反對,他們不僅自己不認可,還給總理衙門施加壓力,要求光緒的地位必須得到維護。

慈禧本來就因為康有為一案余怒未消,此時,外國使館的施壓,更讓她怒不可遏。她多次直言:“洋人欺人太甚”。但是,因為找不到製衡對方的辦法,慈禧只能暫時偃旗息鼓。

02外國庇護“政治犯”,慈禧不滿加深

屋漏偏逢連夜雨,大使館的抗議,本已經讓慈禧很不舒服了。就在此時,另一件事的發生,又給了慈禧極大的衝擊,那就是“首犯”的逃脫。

戊戌變法中的兩位主要領導者,是康有為與梁啟超。在榮祿軍隊的搜捕中,他們兩個人不僅擺脫了追捕,還得到了日本和英國方面的庇護。

為了避免麻煩,日本公使林權助把梁啟超送上了日本軍艦大島號,日後,梁得以流亡東京;康有為則在英日方面的協作下逃到香港(後也前往日本)。康有為逃到海外不算,還向當地政府與華僑聲稱自己帶了光緒的“密詔”(密詔的內容是光緒讓他去英國搬兵)。

這下,康可捅了馬蜂窩,一些好事的記者正愁沒有素材,康的連呼帶喊,立即被他們加工成了頭條新聞。一時間,康有為的名字佔據了各大新聞報刊的頭版。

海外報紙點燃的這個熱點,在清帝國內部也引起了強烈的反響,例如當時國內著名報刊《申報》就曾大量援引此類內容。而當這些消息被官員們傳進紫禁城後,慈禧更是惱怒萬分。

慈禧所惱怒的,其實並不僅僅是密詔那麽簡單,因為光緒的否認,讓她對此事半信半疑。最讓她感到窩火的是,康有為等之所以能在海外掀起如此滔天巨浪,正是因為外國大使館的暗中相助。

說到這裡,還得提一件事情,當榮祿等審訊變法派人員時,日本當局曾加以乾預,結果,本來被判死刑的張蔭桓,在外界壓力下改判流放新疆。這件事如果放到今天,便是赤裸裸的乾預他國內政。而如果將此事與之前“乾預廢帝”、“散布密詔”等事結合起來看,慈禧會對外國方面的敵視情緒會不斷加深,也就不奇怪了。

03義和團勢力擴張,引起慈禧注意

正當慈禧感到怒氣發不出來的時候,義和團出現了。他們不僅在城鎮鄉村私設拳壇,教習“法術”,還把鬥爭的矛頭對準了在華的國外勢力。不少教堂因此被搗毀,傳教士與教民頻頻遇襲。

關於義和團為何會這麽做的原因,當時力主鎮壓義和團的山東巡撫袁世凱其實講得很清楚了。那就是一些民眾在教會庇護下,公然觸犯法律。地方政府本要懲罰,但因為牽涉到教會,遂大多姑息置之。結果,一些受害者看到求助官府無望,於是轉向支持義和團這樣的民間排外組織,有了靠山,他們便把曾經壓抑的仇恨傾瀉在教會身上,隔閡就這樣加深了。

04義和團排外得到默許,但終成犧牲品

義和團長期的活躍,終於引起了慈禧的注意。在這個過程中,一些清廷大員也紛紛表示支持,例如曾監斬譚嗣同等變法派的旗人剛毅,還有山西巡撫毓賢,他們的支持,讓慈禧開始相信,義和團,是可以作為自己製衡外國的工具的。

當然了,有支持義和團,便有反對者,例如晚清著名外交官許景澄就站出來反對,結果被慈禧下令押赴菜市口處決。從此,朝廷內部再無反對義和團之聲音。

在慈禧的庇護下,義和團開入了北京,要知道,北京可是外國大使館雲集的地區。結果,雙方衝突爆發,德國公使克林德,在衝突中殞命,這也進一步刺激了外國做出了聯合出兵的決定。

而後來的事實也如我們所知,義和團的法術,終究沒能擋住洋槍洋炮這些“奇技淫巧”。慈禧在落魄逃亡的路上,為了緩和與外國勢力的關係,下達了清剿義和團的命令。義和團,就這樣從慈禧報戊戌政變中所受外國窩囊氣的工具,一變而為她政治變臉的犧牲品。

參考文獻:

徐中約《中國近代史》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 三聯書店

茅海建《戊戌變法史事考初集》 三聯書店

楊國強《晚清計程車人與世相》 三聯書店

行龍《走向田野與社會》 三聯書店

周錫瑞《義和團運動的起源》 江蘇人民出版社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