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是枝裕和一獲獎,文藝青年該哭了|雅趣

caixin-enjoy

在剛閉幕的第71屆法國坎城國際電影節上,日本導演是枝裕和憑借新作《小偷家族》贏得最佳影片金棕櫚獎。

這是日本的第五座金棕櫚。

上一次日本(乃至整個亞洲)獲得這一殊榮還是21年的事。

《小偷家族》海報

以至於從獲獎結果宣布那一刻開始,到現在為止,“是枝裕和”一直縈繞在我眼前和耳邊,可能還會持續一段時間。

要知道去年的這個時候,

是枝裕和是個連微信詞條都沒有的人

其實,中國的“是枝裕和熱”在2017年的4月就已經很高漲了。

那年的北影節專門開設是枝裕和專場,當時 8 部作品的套票在 46 秒內就被搶購一空。甚至有人拿車牌號出來交換他的電影票。

更可怕的是,是枝裕和幾乎是個零差評的電影人。於是,一定有人會問:

?

是枝裕和怎麽會這麽火?

因為他夠小眾。

“小眾”使得是枝裕和成為文青尋求認同感的標簽之一。甚至上升到,沒看過是枝裕和,不配做文藝青年的高度。

隻不過,伴隨著是枝裕和名聲越來越大,他的那些小眾獨特的文藝片,會逐漸成為大眾的談資。到時候估計會刺痛到一些文藝青年,又損失一枚自我標榜的標簽。

是枝裕和與《海街日記》四姐妹

小眾就是這麽“善變”的東西。因為我們喜歡的不是小眾背後的東西,而是小眾本身。

你也許喜歡趙雷,但《成都》火了之後,就變得沒那麽喜歡;你也許喜歡新海誠,但《你的名字》票房飆升的時候,那些數字仿佛是對自己的背叛,也變得沒那麽喜歡……

我們在文化領域對小眾的渴求,比在實體消費領域還要強烈。

因為它需要的成本更高,你不了解不會在短時間內全掌握,而一個東西可以立即買到。

之所以在意小眾,是我們內心對於“獨特”的需要,這種自我標榜,又來源於安全感的缺乏,害怕埋沒在人群中,害怕不被看到,所以用小眾的標簽來包裹自己。

其次,是枝裕和的片子對觀眾的要求很高。

比是枝裕和更火的,是他的作品。談起他的名字,隨之而來的便是《無人知曉》、《如父如子》、《海街日記》、《步履不停》等電影。

而這些作品大部分都與家庭相關,展示的都是生活裡的細枝末節和一地雞毛的瑣碎,溫吞得像杯白開水,平淡卻有滋味兒。

以至於一個沒有被生活歷練過的人,很難融入情節中,耐著性子完成將近兩小時的觀看。

能看完電影已經是導演設定的一個門檻,如果能從中獲得自己的思考和感知,又進入一個觀影鄙視鏈的新世界。

電影《小偷家族》海報

如果你真的看過他的作品,便能感受畫面的極強的代入感,像一面鏡子,讓你看清生活中的自己,讓人短時間內沉靜下來,去反思自己的生活,尤其是自己所處的家庭關係。

影片中對生活場景細節的深入展現,對於每天為了忙而忙,沒時間去生活的都市人來說,是一種“能引人思考的消遣”。

“有成果的休閑”,也正符合當下城市中產對生活的要求。

?

我們的生活需要是枝裕和

是枝裕和有很多標簽:溫情而克制、細膩卻不沉悶……(不管是電影還是導演本人都是如此)

“沉靜、克制,卻給觀眾足夠的太空,去體味影像背後的深情。” 這是《衛報》對他的評價。

他的作品展現就是生活本身和平凡生活中的人。比如,《步履不停》,他會用兩個小時的片長來表現一個家庭兩天的生活場景。

在《無人不曉》中,他把自己設定成一個觀察者,捕捉並沒有看過一頁劇本的孩子們的自然反應。

他曾說過:“我不喜歡主人公克服弱點,守護家人並拯救世界這樣的情節,更想描述沒有英雄只有平凡人生活的、有點肮髒的世界忽然變的美好的瞬間。

他不急不躁,也不會強加給你任何個人的態度。片子看起來像是紀錄片,或是一本閑扯家長裡短的流水账。

正因為這樣,在每天已足夠忙的生活中,我們的確需要這些節奏慢的東西來調和,把你的注意力分散到生活中去。

所以,我們得承認,我們需要是枝裕和。

互動話題:

你喜歡哪個日本導演?

責任編輯|Kim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