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國四大佛教名山是指哪四座山?見者得福!

中國四大佛教名山是指哪四座山?

  中國四大佛教名山是指五台山、普陀山、峨眉山、九華山。分別是文殊菩薩、觀音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的道場。《普陀山志》一曰:“佛經稱地藏普賢文殊觀音諸道場曰地水火風。為四大結聚:九華,地也(地藏);峨眉,火也(普賢);五台,風也(文殊);普陀,水也(觀音)。”後世遂稱九華峨眉五台普陀為四大名山。普陀山為觀世音菩薩住處。五台山為文殊菩薩住處。峨眉山為普賢菩薩住處。九華山為地藏菩薩住處。

中國佛教四大名山是哪些菩薩的道場?

  五台山(文殊菩薩道場)

  五台山,相傳是文殊菩薩道場。位於山西省忻州市,是中國唯一一個青廟黃廟共處的佛教道場。山高海拔二千八百九十米,由一系列大山和群峰組成。故名五台。又因山上氣候多寒,盛夏仍不見炎暑,故又別稱清涼山。方圓達250千米,總面積592.88平方千米。

  五台山由東西南北中五大高峰組成,據說代表著文殊菩薩的五種智慧:大圓鏡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法界體性智;以及五方佛:東方阿閦佛,西方阿彌陀佛,南方寶生佛,北方不空成就佛,中央毗盧遮那佛。

  相傳五台山原名五峰山,氣候異常惡劣,冬天滴水成冰,春天飛沙走石,夏天酷熱難當,農民們根本無法到田裡種莊稼。文殊菩薩碰巧到這裡傳教,看到人們遭受苦難,決定改變這裡的氣候。

  文殊菩薩了解到東海龍王那裡有一塊神石叫“歇龍石”,可以把乾燥的氣候變得濕潤,於是變成一個化緣的和尚,到龍王那裡借歇龍石。

  文殊菩薩來到東海,見龍宮外面果然有一塊巨石。還沒有走到跟前,已經感覺到一股涼氣迎面撲來。文殊菩薩見到龍王,說明來意。龍王很抱歉地說:“大法師借什麽都行,唯獨這塊歇龍石不能借。因為它是花了幾百年工夫從海底打撈上來的,清涼異常,龍子們每天工作回來,汗水淋漓,燥熱難耐,便在上面歇息養神,你若借去,龍子們就沒有歇息的地方了。”文殊菩薩反覆說明自己是五峰山的和尚,是為了造福於人間特地來求援的。

  龍王心裡不願意把神石借人,又不便直接回絕文殊菩薩的請求。估計這位老和尚一人無法將石頭運走,龍王勉強答應說:“神石很重,沒有人能幫助你,你如果能拿得動,就拿走吧!”

  文殊菩薩謝過龍王,走到神石跟前,口念咒語,立刻使巨石變成了小小的彈丸。文殊菩薩將彈丸塞進袖筒,然後飄然而去。老龍王驚得目瞪口呆,後悔莫及。

  文殊菩薩回到五峰山時,正是烈日當空,因為久旱不雨,大地乾裂,人們遭受著深深的苦難。文殊菩薩把神石安放在山中間的一條山谷中,奇跡發生了:五峰山立刻變成一個清涼無比的天然牧場。於是,這條山谷被命名為清涼谷,人們又在這裡建了一座寺院,起名叫清涼寺,五峰山也改名叫作清涼山了。

  普陀山(觀世音菩薩道場)

  普陀山,相傳是觀世音菩薩教化眾生的道場。位於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區,東海北部舟山群島,與舟山群島的沉家門隔海相望,素有“海天佛國”、“南海聖境”之稱。面積約12.5平方公里。島上風光旖旎,洞幽岩奇,古刹琳宮,雲霧繚繞。普陀山的佛教歷史悠久,作為觀音道場初創於唐代。相傳,在公元916年,有一個日本僧人慧鍔從五台山請得觀音聖像回國,經普陀蓮花洋時,突然哪裡都是鐵蓮花,船不能通行,慧鍔以為觀音不肯東渡去日本,於是把觀音聖像供奉在當地姓張的居民家中。從此以後,普陀山慢慢發展成為專門供奉觀音的道場,慧鍔也成了普陀山的開山祖師。普陀山之成為觀世音菩薩道場的原因,在佛教經典上也有明文,當時印度就有幾個補怛洛伽等之說。

  普陀山是世界聞名的觀音道場、佛教聖地,其宗教活動可追溯於秦。至唐朝,海上絲綢之路的興起,促進了普陀山觀音道場的形成,並迅速成為漢傳佛教中心,傳至東南亞及日、韓等國。至清末,全山已形成3大寺、88禪院、128茅蓬,僧眾數千。“山當曲處皆藏寺,路欲窮時又逢僧”,史稱“震旦第一佛國”山上每逢佛事,四方信眾聚緣佛國,時有天象顯祥,信眾求拜,靈驗屢現。綿延千余年的佛事活動,使普陀山這方鍾靈毓秀之淨土,積澱了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蘊。“人人阿彌陀,戶戶觀世音”,觀音信仰被世人稱為“半個亞洲的信仰”。

  峨眉山(普賢菩薩道場)

  峨眉山,相傳是普賢菩薩的道場。位於四川省樂山市峨眉山市境內,因兩山相對如蛾眉,故有此稱。峨眉山地勢陡峭,風景秀麗,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稱,山上的萬佛頂最高,海拔3099米,高出峨眉平原2700多米。山上多古跡、寺廟,有報國寺、伏虎寺、洗象池、龍門洞、舍身崖、峨眉佛光等勝跡。峨眉山金頂是峨眉山寺廟和景點最集中的地方,名勝雲集,為峨眉精華所在。

  據《峨眉山志》記載:東漢明帝永平六年(公年63年)“六月一日,有蒲公者,采藥於雲窩,見一鹿欹跡如蓮花,異之,追之絕頂無蹤”。因問在山上結茅修行的寶掌和尚,和尚說是普賢菩薩“依本願而現像於峨眉山”。蒲公歸家後即舍宅為寺,於是峨眉山就發展成普賢菩薩的道場。另有資料說,是晉代的普公在山上采藥時,見一老者騎白象隱去。兩種記載基本上是一致的。

  九華山(地藏菩薩道場)

  九華山,相傳是地藏菩薩的應化道場。位於安徽省池州市青陽縣境內,素有“東南第一山”之稱,九華山北俯長江,南望黃山,東臨太平湖,西接池陽,綿亙一百餘公里,主要有九十九峰,最高的十王峰海拔1342米。九華山區域總面積約120平方公里。九華山自山麓至天台峰,名刹古寺林立,文物古跡眾多,尚存化城寺、月身寶殿、慧居寺、百歲宮等古刹78座,佛像1500余尊,藏有明萬歷皇帝頒賜的聖旨、藏經及其它玉印、法器等文物1300余件。

  相傳九華山有一代主人名叫閔讓和,為人樂善好施,在九子山中修橋補路,行醫送藥,齋僧布道。人們都稱他為閔公。閩公家中,經常開設齋會,款待四方僧眾。常來他家參加齋會的僧人共有九十九位,閔公因所齋僧眾不滿整百深感遺憾。有一日,閔公聽說山中來了一位被稱為洞僧的苦行僧,住在南台的一個山洞裡。心中頗為高興。希望洞僧也來參加齋會,以實現齋僧百人的心願;這年農歷七月三十日,閔公又邀請山上的僧人齋會,並派兒子親自去南台拜請洞僧前來參加。

  金喬覺想,自己是異鄉人,也該向施主討一塊立足之地。於是欣然赴約,來到閔家。閔公見洞僧前來,上前就拜,並提出:“高僧如不嫌棄,日後還請多多光臨”的請求。金喬覺稱謝畢,說出:“小僧外鄉之人,來貴地修行,還望施主慈悲為懷,借小僧一席之地為貧僧作棲息之所”的心願。閔公問:“不知高僧相中了何處風水,需要多大道場?”金喬覺表示:“貧僧但求一袈裟之地足矣!”閔公說:“這有何難,九子山中九十九峰,山山水水都是老夫的領地,高僧盡可隨意選定”。此時,金喬覺說聲:“蒙施主厚賜”。隨即脫下身上的袈裟,向空中一展,頓時山風驟起,一襲袈裟,越旋越高,越展越大,最後將九子山大大小小九十九座峰嶺一齊罩住。

  閔公一見大驚,趕緊匍伏於地,說:“老朽鄉野俗人,不知神僧今日駕到,罪過,罪過!老夫願將這九子山中九十九座山峰,方園百裡領地,盡獻神僧,以作道場,請神僧笑納。”金喬覺連忙伸出雙手伏起閔公,連說:“多謝施主,多謝施主。”後來,閔公受佛家影響越來越深,他先送兒子出家,自己也隨後出家,父子倆都拜金地藏為師。從此,閔公父子就和金喬覺一起在九子山中虔誠苦修。終成正果。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