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以輪激水,其行如飛”:宋代“車船”,現代輪船的始祖

現代航行在江河湖海中的各種輪船,實際上是靠動力裝置帶動螺旋槳旋轉而推進的,已經沒有“輪”了。它們所以被稱作輪船,只不過是沿用原有的名稱罷了。

最早的輪船是有“輪”的,是由動力裝置帶動輪槳轉動而使船舶前進的。現在的一般說法是,輪船的起源在蒸汽機出現以後,人們用蒸汽機做動力,改造了船舶,發明了輪槳。最著名的輪船製造者是美國工程師富爾頓,1807年他在紐約製造了用蒸汽機做動力的明輪船“克菜蒙脫”號,開始了用輪船從事定期運輸的歷史。

一、車船:現代輪船的始祖

繼續向前追溯,有十六世紀歐洲人使用的車輪船;十五世紀歐洲關於用牛力做動力、帶動車輪前進的戰船的設想;十四世紀歐洲關於用人力搖動或者轉動槳輪、推動船隻前進的設想等。

但是,這些都不能算作輪船的始祖。輪船的始祖在中國,而且時間至少可以上溯到八世紀,比歐洲早八百多年。

在中國古代,輪船也稱作車船。關於車船的最早的明確記載,出現在唐朝。在《舊唐書・李皋傳》中,記載“挾二輪蹈之,掀風鼓浪,疾若掛帆席。”李皋設計製造的一種新型戰艦,它裝有兩個輪槳,每側一個,士兵用腳踩踏,帶動輪槳轉動,使船前進。它的速度眼掛船帆一樣快。

至於更早的記載,有《南齊書・祖衝之傳》中所記載的,祖衝之建造的“千里船”,可以日行一百多裡。有人認為這應該是車船,但是史書沒有明確記述,它究竟採用哪一種推進工具,已經無法知道。

二、嶽飛和楊麽的水戰

歷史上關於車船的故事,最著名的是嶽飛和楊麽的水戰。

在《說嶽全傳》第二十八到三十回中,描寫了嶽飛眼太湖起義軍楊虎所進行的戰鬥。楊虎有四隊兵船:

“第二隊名為‘弩樓船’,也有五十號。頭尾俱有水車,四圍用竹笆遮護,軍士踏動如飛。船面上豎立樓,弩樓上俱用生牛皮做成擋牌,軍士在上放箭。弩樓下軍士亦用擋牌護體,各執長刀砍人。所以官兵不能取勝”

嶽飛為了破這隊“樓船”,派部將王貴“帶領幾十號小船,去打撈水草,堆貯船中,躲在兩旁。待他那第二隊‘樓船’來時,把草船使(駛)出來,將水草推下水去,塞住他的車輪”。等到嶽軍和楊虎水軍交戰的時候,“……一聲鼓響,第二隊‘弩樓船’擁將上來,萬弩齊發。嶽元帥又將紅旗一招,照舊睡倒竹城。王貴將草船放出,一齊將水草推下湖去。那‘樓船’上水車,卻被水草塞住車輪,再也踏不動,那船好似釘住一般,轉折不來。王貴豁喇一聲,率領眾軍跳上‘樓船’,……”於是嶽軍戰勝了楊虎的水軍。

這些雖然是歷史小說裡的描寫,卻不是憑空想象出來的,而是根據歷史事實進行改編的。歷史小說裡的太湖楊虎就是洞庭湖地區農民起的義首領楊麽,“弩樓船”是車船,它的實際戰鬥力比描寫的還要強得多。

嶽飛眼楊麽的水戰發生在1135年(宋紹興五年)。在《宋史·嶽飛傳》中有這樣一段記載說楊麽起義軍:

“負固不服,方浮舟湖中以輪激水,其行如飛旁置撞竿,官舟迎之輒碎。飛伐君山木為巨筏,塞諸港漢,又以腐木亂草,浮上流而下,擇水淺處遣善罵者挑之,且行且罵,賊怒來追,則草木積,舟輪得不行,飛亟造兵激之”

意思就是在眼南宋官軍對抗的時候,有種“以輪激水”的船隻,它航行如飛,船旁設有撞竿,官軍的船隻迎上去就被撞竿擊碎。嶽飛派人到君山伐木做成巨筏,用來堵塞港口。他又派人找來腐爛的木頭和亂草,從上流漂浮而下。然後選擇水淺的地方,派善罵的人去挑戰,在水上邊行駛邊罵,激怒起義軍,使他們來追擊。因為腐木亂草壅積,起義軍船上的輪槳被阻塞不能行動,嶽飛立即派兵出擊。

從這段記載看,楊麽的車船是很厲害的,它不但能夠“以輪激水,其行如飛”,而且還設有撞竿,可以擊碎官軍的船隻。所謂撞竿,又叫拍竿。楊麽義軍用這種戰船屢敗南宋官軍,最後才因叛徒出賣,被嶽飛所破。嶽飛在抗金戰鬥中不愧是一位民族英雄,但是鎮壓楊麽起義軍是他對腐敗的南宋朝廷的愚忠,反映了他的歷史局限性。

三、車船的發展

車船在唐朝雖然已經出現,但是獲得實際應用和發展卻在南宋。

在嶽飛跟楊麽水戰以前,1132年王彥恢就建造了一種小型的車船——“飛虎戰艦”,船旁設有四輪,每輪有八葉槳片。以後,南宋水軍的木工高宣對車船作了改進,建造了有八個輪槳的“八車船”。在南宋水軍眼楊麽義軍的戰鬥中,有兩艘車船連同高宣一起被楊麽義軍俘獲。高宣又在義軍中對車船作了改進,他在兩個月裡替義軍建造大小車船十多種。其中有一種二十四輪車船,它的上層建築分成三層,高達十丈以上,可以載一千名士兵。這樣,大大增強了義軍的作戰能力。

嶽飛跟楊麽水戰以後,宋軍按照俘獲的車船式樣又進行了擴建和改造,使車船戰艦成為南宋水軍的重要裝備。當時車船的輪數,有四輪、六輪、八輪、二十輪、二十四輪、三十二輪等許多種。1179年,在江西還出現了一種稱作“馬船”的新型車船,船上暗裝女牆、輪槳,可以拆卸。它平時作為渡船使用,運送軍馬,戰時可以改裝成戰船,用來作戰。

1838年,陳鏜建造了多達九十輪的車船,受到了宋孝宗趙昚的獎賞。有的車船還在船尾裝了一個大槳輪,以便增加航速。中型車船可以載士兵兩三百人。大型車船一般長二三十丈,吃水一丈左右,可以載六七百名士兵。最大的車船能載一千多人,長三十六丈,寬四丈一尺、高七丈二尺五寸。

由於車船的槳輪都用木板蓋住,外面看不見,踏輪計程車兵又在艙裡操作,不容易受到敵人的傷害,同時上層建築中設置有弓弩、拋石機、撞竿、灰彈、毒水等武器,所以具有強大的戰鬥力。在南宋跟金朝的戰鬥中,屢次戰勝金兵。

四、“采石之戰”中的宋軍車船

1161年十一月初,四十萬金兵在國主海陵王完顏亮親自率領下抵達采石(今安徽馬鞍山市東岸),企圖強渡長江,攻打南宋。於是發生了歷史上有名的“采石之戰”

當時,南宋的政權面臨覆亡的危險,腐敗的統治者已作了逃跑的準備。面對四十萬金兵,駐守采石的宋軍只有一萬八千人,而且原來的主將已經離任調走,新任命的主將還沒有到職,宋軍無人統帥,軍心渙散。前去監督主將交接的虞允文不避危難,挺身而出,代替主帥,以“危及社稷,我將安避”的壯志,組織宋軍抗金。

在這關係到國家存亡,而又敵眾我寡的形勢下,虞允文發揮傑出的組織才能和軍事才能,打敗金兵,保住了南宋政權。

在戰鬥中,宋軍的車船發揮了強大的威力。十一月初八日,完顏亮指揮幾百艘戰船強渡長江,為首的七十艘戰船已經抵達南岸,受到岸上宋軍的拚死抵抗。這時候,虞允文派遣車船猛衝中流的金兵戰船,由於金兵戰船底闊如箱,行動不便,而且不熟悉江中航道,大多動彈不了,所以被宋軍車船撞沉的達一半以上。經過終日激戰,宋軍取得了采石第一戰的勝利。

第二天又打退了金兵的反撲,終於保住了采石,逼使金兵退回揚州。虞允文估計金兵將會進攻京口(今江蘇鎮江),繼續南侵,他又率領一萬六乾人援助京口。他命令土兵踏車船在大江中來回巡邏,船行回轉如飛,金兵見了驚駭不已,始終無法渡過長江。不久,金兵內部發生叛亂,完顏亮被殺身亡,南渡計劃宣告失敗,南宋政權因此能夠苟延殘喘。

圖中的車船可能是“采石之戰”中宋軍所用的一種戰船,是仿照高宣原圖重繪的,船旁輪子原來都有木板封蓋,並不外露。從圖中可以看出,船的兩側各有十ー個槳輪,船尾還有一個大槳輪,船上有拋石機多個,並且配備了弓箭手,具有相當強的戰鬥力。

車船雖然速度快,但是當時所用的動力來源只能是人力,無法長途航行,只能在江湖和沿海地區就近使用。而且,車船因為需要許多人不斷踩踏,要花費很多入力,所以只能作為軍用。民用船隻人力有限,無法採用。直到蒸汽機出現以後,動力問題得到解決,輪船的製造和應用才能夠迅速發展。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