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林采宜:消費信貸的過度投放會加劇貧富分化

  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林采宜 胡奕葦

  • 近十年我國消費貸款規模增長超過7倍,以房貸為主的中長期貸款規模上仍處於消費貸款的重心,然而伴隨著消費金融公司陸續獲牌營業與銀行傳統信用卡業務的擴張,短期消費貸款的增速與佔比均有明顯攀升。

  • 近十年我國消費貸款規模增長超過7倍,以房貸為主的中長期貸款規模上仍處於消費貸款的重心,然而伴隨著消費金融公司陸續獲牌營業與銀行傳統信用卡業務的擴張,短期消費貸款的增速與佔比均有明顯攀升。

  • 結合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逐年放緩的趨勢來看,消費金融的發展並未顯著提升居民消費能力,相反,短期貸款的高費率及其形成的高利息支出對借貸者的消費能力存在“擠出效應”。

  • 居民消費信貸增長和收入增長之間的實證數據顯示,信貸並沒有給窮人帶來脫貧機會,利息支出是一種窮人給富人的變相財富轉移,本質上可能加劇社會貧富分化。

  一、我國消費金融市場的規模和結構

  1. 消費信貸總規模

  過去十年,消費貸款規模以月均2%的增速穩定上行,總量上從2010年初的6兆增長至今年中旬的46兆元,其中中長期貸款佔比達80%以上。隨著2010年互聯網消費金融興起,短期貸款佔比不斷攀升,從2010年底的12%提高至2019年底的22%。2020年以來,受疫情影響,居民的非必需品消費大幅萎縮,短期消費信貸規模也相應縮小,在消費總貸款中的佔比相應降至17%左右。

  2012年以來,包括持牌消費金融公司、互聯網P2P和電商分期在內的“互聯網消費金融”放貸規模每年漲幅均超過200%,其中2017年增幅高達900%。隨著各項監管政策頒布,消費金融行業迎來整頓期,但仍能保持相對貸款總量而言更為高速的發展趨勢,成為帶領個人短期貸款總量增長的重要驅動力。

  2. 信用卡

  2014至2017年,隨著國內各大商業銀行信用卡業務規模大幅擴張,信用卡不良貸款率也略有提高,2016年曾經達1.9%。自2018年起,信用卡的授信額度控制收緊,貸款總額增幅也相應趨緩,從2017年底36%下降至2019年底12%。數據顯示,目前信用卡在消費分期人群中的滲透率位列第二,佔比66%,僅次於電商分期產品 [注1]。

  3. 消費金融公司

  2010年之後出現的消費金融公司多由各大商業銀行牽頭髮起,與信用卡相比,消費金融公司的信貸更加突出線上申請,快速審批,脫離消費場景的純現金貸款等特點。目前消費金融公司產品在總量上已成為第三大消費借貸的來源,在消費分期用戶中使用者佔比56%,且在三四線城市的滲透率高於一線城市 [注2]。短期個人貸款業務主要面向受收入與信用限制難以獲得信用卡貸款資源的人群,單筆授信額度小、擔保要求低,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商業銀行信貸業務對中低收入群體覆蓋不足的問題,作為一項風險較高的信貸產品,短期個人貸款在降低授信要求的同時,其費率也相應高於傳統信用卡,其平均年化利率比信用卡大約高出6個基點(詳見表1)。

  4. 房貸

  2016年以來,隨著各項樓市調控政策相繼頒布,個人住房貸款餘額增速放緩,從35%降至2020年上半年的15%左右。但仍然是居民消費貸款的主要品種,截至2020年3月底,國記憶體量房貸規模為31.15兆人民幣,在居民消費信貸中佔84%。

  二、消費信貸利率與居民利息支出

  1. 居民消費信貸的利率水準

  從公示信息看,持牌消費金融公司的產品月利大致在0.6%-2.8%的水準,額外收取的服務費及手續費費率因產品設計而異。

  數據顯示,消費金融公司公開產品服務價目表的平均綜合年化貸款利率大致維持在10%-24%的區間(其中多數公司的費率上限設置為24%或36%的原因是前者為民間借貸利率司法保護區的上限,而後者為無效利率的下限),幾乎所有機構均未在費率區間之內做出更細化的定價說明。繼2019年年末《關於辦理非法放貸刑事案件若乾問題的意見》頒布後,有關金融消費公司實際貸款利率過高的投訴量攀升,反映出消費金融領域近年在限制牌照發放、提高資質門檻的同時仍存在監管漏洞。

  從消費金融公司目前公示的已有產品利率與服務費率(表1)可以推算出短期消費貸款的真實平均年化利率為22%(實際利率很可能高於這個水準)。

  不考慮信用卡年費及逾期罰款等項目,僅根據各主要大型商業銀行信用卡分期費率公示信息,以IRR估算分12期(月)還款的平均費率,可測算出目前國內主要銀行的信用卡平均年化利率約為16%(見表2)。

  2. 居民消費信貸產生的利息支出

  2015年以來,消費支出對GDP同比貢獻率一直高於50%,是中國經濟增長的首要驅動力,與之相對應的是消費貸款規模的迅速擴張和居民利息支出的不斷增長。從2013年至2019年,居民消費的利息支出佔可支配收入比例從4.8%攀升至8.7%,其中短期利息支出從2%左提高到4.2%。六年來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72%,貸款利息支出總量增長則超過300%。

  三、消費貸款的利息支出對居民消費存在“擠出效應”

  自2010年開始,社會消費品零售增速便呈現逐步下降趨勢,2019年下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在8%上下浮動,為十年來最低。可見,居民消費信貸規模的大幅擴張並未大幅提升居民的消費水準,其中消費信貸的利息支出對當前消費造成的擠出效應不容忽視。實證數據的相關性分析表明,居民利息支出佔收入的比例每增長1pt均伴隨消費增速下降0.95pt,此消彼長的線性關係顯著。

  2019年,美國居民部門杠杆率為75%,中國為56%,但中國居民的利息支出佔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卻高達8.7%,遠高於美國(2.2%),且差距正逐年拉大(圖7)。

  此外,2019年,中國居民部門消費率只有38.8%,遠低於美國同期的68%。從2013年到2019年,我國消費信貸規模和居民利息支出都大幅增長,但消費率僅僅從36.6%提升至38.8%,消費能力的增長和信貸規模顯著不匹配,進一步佐證我國消費貸款發展本應帶來的消費刺激正被過高的利息支出所抵消。

  四、消費信貸的過度投放會助長貧富差距

  過去十年,各大商業銀行積極拓展信用卡業務規模,在貸款總額與營業收入大幅上升的同時不良率也相應提高。造成不良貸款規模擴張的一大原因是機構在激烈競爭的環境下抬高風險偏好,使資金流向缺乏還款能力的貸款者。

  與此同時,那些申請信用卡資質不夠的低收入群體多半向民間消費金融機構申請貸款,其所支付的消費信貸利率和手續費遠高於商業銀行的信用卡貸款利率,由於信用資質和利率掛鉤的消費金融業務特徵,在消費信貸發展過程中通常出現越來越嚴重的“窮人借貴錢”,越是財務出鏡差點低收入人群,貸款利率越高,利息支出佔家庭收入的比重越高。消費信貸在低端群體中的高利率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財富資源由貧向富的轉移,加劇社會貧富分化。近十年來信用卡逾期數據也有力地佐證了這一點。

  [1],[2] 根據58金融今年7月發布的《2020上半年消費金融接納度報告》

  [3] 根據我國居民消費信貸規模數據,結合我們對短期消費貸、信用卡年利率和房貸利率的測算而得出的估算數據。其中短期消費貸款利率為信用卡平均利率(16%)與消費金融公司平均費率(22%)的均值(19%);中長期消費貸款利率取每年首套房平均房貸利率,並假設估算時間範圍內短息貸款利率不變。

  (本文作者介紹:華安基金首席經濟學家。)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