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老祖宗留下的俗語「茶滿欺人,酒滿敬人」,蘊含著哪些深意?

無論是喝茶還是飲酒,都是中國自古的待客方式。中國人重禮,倒茶之時講究不可倒滿欺客,敬酒之時又必須斟滿以示誠意。這個淺顯的規矩我們許多人都聽長輩提起過,只是其中含義許多人都不曾細究。與其當這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虛禮,不如探尋一下這句俗語留給我們的人生智慧

倒茶倒滿,在茶道之中是十分忌諱的行為。但凡懂茶的人都明白,品茶需得一遍遍品味,一壺茶要沖泡數次,倒好幾杯,不可能一杯倒上太多。而且客人品茶之時,還需觀湯色聞香氣,倒茶留有三分,杯沿以下還有一段空間,香氣不易流散,品鑒更為方便。最重要的,茶水要趁熱去飲,如果倒得太滿,客人去端難免會溢出來,容易燙傷客人或者撒在桌上及客人的衣服上,讓客人無端狼狽。而如果客人為免溢出急忙用嘴去飲,又失去了喝茶的情趣,更有了怠慢客人的嫌疑。另外,客人來訪,還未請人人吃飯,先不停讓客人喝茶,喝得七八分飽,實在有失禮儀。

品茶是風雅之事,中國風雅之人行文作畫都講究留白,飲茶亦如此。留三份餘地,是一種行事的分寸,是對客人的體貼。與客人飲茶之時,依舊保持一顆虛心謹慎之心,時時告誡自己當言行慎當,留有餘地。滿招損,謙受益,這便是飲茶的大智慧。

茶的「度」,茶聖陸羽有著自己的見解: 「茶性儉,不宜廣,廣則其味黯澹。」在他看來,無論多貴重的茶都是簡樸自在的東西,斟茶飲茶點到即止。不宜用過多的水去沖泡,如此會顯得寡淡無味;也不宜泡得時間太長,時間一長,反而顯得苦澀。世說新語之中便有這樣一個故事,東晉畫家王蒙嗜茶如命,不僅喜歡自己飲茶,也喜歡感自己的朋友們一起來品。而當時飲茶的風氣還沒有在士大夫之間流行開來,許多人並不喜愛喝茶,所以每每王蒙邀請他們去自家,大家都會有些害怕,戲稱去王蒙家就是遭受「水厄」。

飲茶是風雅之舉,其雅便在一個「度」字之上,失了度,也失了賓客之間的和氣美滿。而斟酒要講究一個「滿」,酒在古代是一種珍貴的飲品,古代糧食產量低,到了饑荒之年,酒更是只有皇親貴胄才能常常喝到。所以很多人家備酒,首先是為了祭祀先祖或者鬼神。而且古人喝酒講究「無彝酒」,意思就是喝酒一定要喝乾凈,不能浪費。至今,在深受中國文化影響的日本,無論是在別人家做客或者是在酒館喝酒,別人斟酒之時都一定要將酒一直斟滿到溢出來。據說這是日本江戶時代,上流社會為了張揚自己財富,斟酒之時將酒故意溢出來的。

綜上所述,在中國古代,貴客前來,主人家拿酒出來招待,通常以滿杯表達誠意。當然,斟滿酒不代表下一步就是吃肉猜拳,信口亂說,一直喝到全部撂倒。古人喝酒也是十分注重禮儀的,並非如今日人們一般胡吃海喝。

漢書之中如此寫著:酒為百禮之首。主人邀請賓客飲酒,除了選在自家的堂室,也會選擇鮮花滿開或者竹林清幽之處設宴。我們熟悉的竹林七賢便是常常聚集與竹林之中,這七位雅士便是在竹林之中飲酒交流,乃是一段文壇的風流佳話。

從周代的宴席開始,主人和賓客之間飲酒斟酒就有了一套約定俗成的規矩。待賓客以老幼尊卑坐定之後,主人需得凈手之後才能取杯,將杯樽沖洗乾淨之後開始斟酒,一定要將杯子全部斟滿,雙手遞與客人。客人雙手將酒杯接住,一飲而盡,將空杯放在案幾之上。如若酒席之上有不善飲酒的人,主人也會準備好茶水「以茶代酒」,避免賓客處境尷尬。

滿酒,指的對賓客的誠意和熱情,而非自我的放縱。除了唐朝的豪士們,我國古人飲酒向來倡導「溫克」,意思就是酒可以多喝,但是要保證自己不會失態,不會失言。論語中曰:惟酒無量不及亂。所謂的正人君子,飲酒之時能夠做到主賓盡興而能自持。到了清朝的時候,文人們對自己飲酒的禮儀要求更加嚴苛,並且出書羅列,教育後代。

雖然歷朝歷代,人們始終在遵守「酒滿敬人」的待客之道,但是社會上流人物或者是文人學士,對自我的飲酒禮儀要求也是很苛刻的,社會上也一度出現「君子節飲」的風尚。所以無論是飲酒或者飲茶,都是我國古人「中庸」的智慧,出於對賓客的尊重及誠意,落實在自己的行為節製之上。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