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在一戰的戰場上,敵人不過是與自己一樣害怕不能回家的人

第一次世界大戰休戰前有過一次著名的熄火。那是1914年的聖誕節,交戰的英、德雙方共同放下了武器。類似的場景也發生於1916年復活節的東線戰場之上。

1915年1月2日,英國《每日鏡報》報導了這場休戰,在大約10天的短暫時間裡,兩國士兵互相禮待。他們在戰壕間自由走動,用香煙交換雪茄,讓對方搬回自己同胞的屍體。他們知道,自己槍口所對準的敵人,也是同自己一樣,因為害怕沒辦法活下來回家,而感到絕望的人。

這些年輕人被國家趕上了戰場,但分屬敵對陣營的他們並沒有仇恨。他們在戰場上拚命,只因這是一份差事。1915年《泰晤士報》曾經發表了一篇德國士兵的書信:“正如聖誕期間奇妙的戰地風雲場景所顯示的那樣,我們這邊沒人懷有深仇大恨,而在另一邊,與我們作戰的人也沒有。”

這是一場沒有經過上層允諾而自行達成的休戰,前線士兵的友好往來戳破了那些出身高貴的陰謀家們的謊言,他們煽動人們為國家而戰,不過是為了實現自己瘋狂的抱負。而士兵們的拚殺與其說為了國家,不如說了為了自己的生存、為了保護朝夕相處的戰友。

聖誕頌歌響起,語言不通不妨礙他們慶祝共同的節日,歌聲傳至一戰休戰100年後的今天,依然引人深思。

1914年聖誕節,交戰國計程車兵們放下武器,在前線的無人區共同歡度聖誕節。幾個星期來躺在無人區沒有被埋藏的死者由敵對的雙方在”永遠安息“的祈禱聲中共同掩埋。

雙方計程車兵互相交換煙絲、煙鬥、葡萄乾布丁、雪茄、朗姆酒、啤酒、葡萄酒。他們互相述說渴望,展示家人的照片。

戰壕上面立起了聖誕樹,鐵絲網上燃起了蠟燭。互為敵人救死扶傷,唱起了聖誕歌,祝福聖誕快樂,希望和平持久……”

《戰爭中的平安夜》

【德】米夏爾·於爾格斯

《每日鏡報》對聖誕節休戰的報導:英國與德國士兵合影

撰文 | 閻京生

1.

戰壕、陰雨、彈震症

第一次世界大戰剛剛爆發的時候,無數士兵滿懷激情地離開家鄉。然而在全新的、以技術為主導的戰爭中,他們的熱情就像被投入冰水之中。

機槍、地雷、燃燒彈、毒氣、飛機、坦克……由於這些現代武器的應用,一場戰鬥可以輕易地抹去幾萬人的生命。士兵藏身的戰壕肮髒泥濘、老鼠亂竄,疾病很容易傳開。再加上垃圾、糞便和來不及運走的屍體的腐臭,實在讓人難以忍受。

由於營養不良,狂轟濫炸,以及嚴酷的生活條件,雙方的戰鬥力都被削弱,但協約國一方的條件更加艱難。在主要的作戰地風雲域——法國北部和比利時的佛蘭德斯地區,冬天陰雨連綿,導致戰壕裡發出惡臭,汙水橫流。

寒冷、潮濕、泥濘、惡臭、毒氣和無休止的炮轟引發了大範圍的精神崩潰現象。

一戰士兵

到1914年12月,大約10%的英軍軍官和4%的英軍士兵出現了歇斯底裡的症狀:頭疼緊張,面部抽搐,極度疲勞,容易驚恐,無法抑製的哭泣。

1915年,服役於皇家陸軍醫療團的英國醫生查爾斯·梅厄在《柳葉刀》雜誌上第一次描述了這一現象。這種症狀被他命名為“炮彈休克症”(shell shock,又譯彈震症)。該症發展到嚴重的程度時,會出現失聰、失聲、失明、癱瘓以及精神崩潰的症狀。但是前線指揮官經常將這些現象看成是“懦弱”的表現。

根據英、法、德等國的軍事法典,士兵在戰場上的懦弱表現視同開小差。而對懦弱罪唯一的懲罰方法是死刑。

2.

要聖誕,要足球,不要戰爭

為了平撫戰爭帶來的創傷,在1914年的聖誕節前夕出現了一些和平的倡議。101名英國婦女向“德國與奧地利婦女”寄去了一封名為《聖誕公開信》的倡議書,教皇本篤十五世也在當年的12月7日向交戰中的各國政府呼籲簽訂正式的休戰協定,或者“至少在天使歌詠之夜,讓槍炮沉默下來”。教皇的呼籲被各參戰國回絕,但是消息很快傳到前線,在士兵當中出現了自發的聖誕節停火。

1914年12月24日,在比利時的伊普雷地區,德國士兵在自己的戰壕裡擺上了蠟燭和聖誕樹,並唱起一首著名的德語聖誕歌曲:“平安夜,聖潔夜,萬籟寂,閃金光……”。

很快,在附近的英軍防區也傳出了英文的和唱:“……聖母聖嬰,可愛安詳,寧靜溫柔在夢鄉……”兩軍計程車兵隔著六七十米寬的無人地帶合唱聖誕頌歌,互相高聲喝彩。

雙方都有一些士兵爬出戰壕,小心翼翼地來到無人地帶,交換食物、香煙和小禮物,還有些士兵交換帽子和紐扣作為紀念品。一名會理發的機槍手為一個頭髮過長的德國人理發,後者放心地跪在地上,讓敵人的剪刀在他脖子後面來回移動。

當天晚上,在伊普雷地區的戰線兩側,大約有十萬名士兵停止了戰鬥。在一些地方,英德兩軍士兵甚至展開了足球比賽。德國第133薩克森王家步兵團和一支蘇格蘭部隊踢成了3:2,英國的阿蓋爾和薩瑟蘭高地團與另一支德軍部隊踢成了4:1。聖誕午夜過後,有些地段恢復了開火,其他一些戰區在第二天清晨恢復交戰,而有些地區的休戰甚至持續到了元旦。

廣告中的聖誕節休戰

3.

禁不住的停戰,禁不住的人性

不過,也有人對聖誕節休戰憤怒萬狀,怒喝道“戰爭時期不容許發生這種狀況!”說這話的是部署在伊普雷地區的德軍巴伐利亞第十六備份步兵團一名29歲的下士,他的名字叫阿道夫·希特勒。英軍和德軍的高級指揮官也對休戰相當生氣,發布命令,嚴禁與敵軍士兵有任何交流。

一年以後,在1915年的12月,法國北部戰線再次出現了聖誕節休戰。無人地帶突然變成了一個“鄉村集市”,英德兩軍士兵在一道道鐵絲網中間展開了活躍的易貨貿易,互相交換著杜松子酒、香煙和其他物品。午夜時分,德國軍官與英國軍官進行了短暫的談判,達成君子協定,三分鐘後準時開火。

在孚日山脈戰線的法軍戰區,當後方的村莊響起聖誕鍾聲時,德軍與法軍也自發地達成了和平,並停止戰鬥。他們穿越廢棄不用的戰壕地溝拜訪彼此,然後用紅酒、科涅克白蘭地與香煙來交換威斯伐倫的黑麵包、餅乾與火腿。一個身材魁梧的德國兵爬上一座小山丘發表演講,他的講話只有德國人能聽得懂,但法國士兵對他的意思也很清楚,因為他把自己的步槍在樹乾上砸成兩半。從戰線的兩邊都傳出了掌聲,雙方計程車兵都唱起了《國際歌》。

在此後的幾年裡,協約國與同盟國的炮兵部隊在聖誕夜經常奉命進行遠程炮轟,以確保前線地區不再停火,此外固守在戰壕中的部隊也開始進行輪流調動,以免他們同對方過於熟悉。不過儘管有這樣的命令,士兵們還是設法避免傷害對方。不轟炸對方的野戰廚房成了一種慣例,此外雙方的工兵也達成了默契。在一些交戰地風雲段,敵軍的地道只會在凌晨兩點到六點之間炸毀,因為這段時間裡不會有人在地道裡乾活。

發生在一戰西線戰場的“聖誕節休戰”後來被許多創作者寫入回憶錄、散文、小說和詩歌,譜成歌曲,拍成電影,成為人類兄弟友愛和反對戰爭、祈望和平的象徵。

在比利時伊普雷,每年都有德法兩國的志願者扮演當年計程車兵,重現“聖誕停戰”。

延伸閱讀

一頭一尾讀一戰

儘管中國出版的“一戰”題材書籍不如“二戰”那麽汗牛充棟,但相關題材書籍也為數不少,逐本看去,篇幅繁浩,“掐頭去尾”,不失為一個速成之法,關於一戰的開始和結束,也各有一本值得推薦的優秀讀物。

《八月炮火》

作者: [美] 巴巴拉·塔奇曼

譯者: 張岱雲等

版本: 理想國 | 上海三聯書店2018年8月

美國普立茲獎女作家巴巴拉·塔奇曼的《八月炮火》,聚焦於一戰的頭一個月(1914年8月)。該書以1910年英王愛德華七世的葬禮為引子,敘述上世紀初德、英、法、俄等國各自國家戰略,彼此間的消長和複雜矛盾,以及各國當時的社會情況、國民心態,探尋戰爭爆發前的深刻根源,並呈現了戰爭初期階段的馬恩河戰役、坦能堡戰役等戰局的得失成敗。雖然隻寫了戰爭的初期階段,但堪稱對一戰“窺一斑見全豹”式的呈現與解讀。

《1918無人區》

作者: [美] 約翰·托蘭

譯者: 石益仁

版本: 新華出版社1984年

“1918年……流血的僵持局面持續了一年又一年,激烈的塹壕戰中的地盤得失只能以碼來計算。許多國家的男子仍在戰場上做無謂的犧牲……現在看來,協約國勝利的唯一希望在美國。”美國著名歷史作家約翰·托蘭在本書的序言中這樣寫道。1917年美國參戰,打破了一戰戰場上的平衡,1918年戰爭進入收官階段,而此時,劃分戰後利益,應對蘇俄革命等問題又擺在協約國面前,一戰戰事終結也將伴隨著新的勾心鬥角的開始。

本文首發於2014年6月28日新京報書評周刊B04版。撰文:閻京生;編輯:安安。未經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歡迎轉發至朋友圈。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