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AI終究不能迅飛

《哈佛商業評論》曾在一篇文章中這樣預言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和計算能力將在未來20年取得突破。”

本該是長達數十年的技術深耕,但在大量資本湧入、概念遊戲、風口論的烘托下,不少人工智能相關的企業上演了一場場 “大躍進”。“同傳造假”事件纏身的科大訊飛,也再次被拖進了輿論場。

AI又玩砸了

早在今年4月份的時候,騰訊的AI同傳也翻過車,AI翻譯出了一些令人費解的話,蹦出了大段莫名其妙的詞。

騰訊將其解釋為一場尷尬的科普,呼籲公眾對人工智能應該有合理的期待。客觀上來說,騰訊的做法無可厚非,騰訊AI翻譯只是“技不如人”而已。

科大訊飛就沒有那麽幸運。9月20日,一位同傳工作者在知乎上發文控訴:自己和同伴的翻譯成果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科大訊飛以文字形式上傳在螢幕上,整場活動中科大訊飛隻標注了“AI智能翻譯”的字眼,並未提示有人工介入。言下之意,科大訊飛的AI翻譯根本就是在“造假”!

面對指責,科大訊飛選擇直接懟了回去:我們是人機耦合模式,機器提供語音轉寫和翻譯結果給同傳參考,目的是輔助同傳工作者提供工作效率。

遺憾的是,科大訊飛的極力避嫌,恐怕並不能消除同傳工作者心中的怒火。想要成為一名優秀的同傳工作者,不僅需要數年的專業化學習,還要不斷積累業務經驗,甚至在化妝上都有苛刻要求。但AI只需要集中資源訓練“神經網絡”,就有可能達到專業同傳的水準,亦或者直接張冠李戴式的忽悠。

同傳工作者的反擊和許多AI威脅論不無關係,人工智能相關的報導大多習慣了“震驚體”,一旦有新的成果出現,立刻被無限放大解讀,仿佛下一秒人工智能就將統治世界。而不少和人工智能相關的產品也頗具“挑戰性”,陪伴式機器人宣稱要取代英語老師,物流機器人聲稱要替代快遞小哥,就連極力解釋沒有標注AI同傳的科大訊飛,諸如翻譯機之類的產品難道不是要打敗普通翻譯嗎?

虛胖的人工智能,注定經不起拷問,當人類專家向AI發起挑戰的時候,多半的結果會是一地雞毛。

終究急不來

雖然人類為科大訊飛的同傳潑了一盆冷水,但這未必是一件壞事。

決定AI進化進程的不是PPT上打雞血的願景和口號,而是算法、算力和數據,任何一個環節都將製約人工智能的應用,AI同傳的“翻車”就是輸在了數據上。

同傳翻譯不是新聞聯播,話題專業性強,現場噪聲干擾多,上台發言的中外專家們又往往夾雜著方言,倘若在興起時來兩句古詩詞,專業的同傳工作者都可能搞不定,又怎麽寄希望於當前水準的AI。

假如給到的是標準的英語朗讀,科大訊飛也許能很好地完成任務,畢竟在其數據柯瑞不乏類似的語音資料。可日式英語、印度英語等衍生出的語種,卻可能存在數據樣本上的缺失,至少從成本和商業化價值上,還沒有必要去建立小語種數據庫,進而開發特定的神經網絡,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在某種程度上說,人工智能的競爭本質上還是數據的競爭,百度、阿里、騰訊等不缺少數據源,在人工智能的研究上也始終領先創業者一個身位,即便如此,BAT對外的AI服務也很基本,主要集中在語音識別、影像識別等相對成熟的技能,還是走的穩扎穩打的路子。

以同處AI領域發展的自動駕駛為參考,谷歌母公司Alphabet下屬的自駕車部門 Waymo,迄今已經在公共路線上行駛了600萬英裡,還有交通模擬器內的27 億英裡虛擬裡程。國內做無人駕駛的百度,也開放了大規模自動駕駛數據集ApolloScape,包括感知、仿真場景、路網數據等數十萬幀逐像素語義分割標注的高分辨率影像數據,並且還在日夜不停地堅持進行各種情況的路測。

也就是說,人工智能注定是一個慢生意,從實驗室的象牙塔到規模化應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科大訊飛之類的“翻車事件”何嘗不是一個教訓呢,人工智能在日常翻譯上可能還存在一個又一個Bug,搶同傳翻譯的飯碗難免被當頭棒喝。

被迫向前跑

只是身在風口之上、浪潮之中,被迫向前跑是一種常態。在人工智能還不會走的時候,已經有人想要它跑起來。

一個典型的現象,人工智能被捧上風口浪尖之後,大量的資本流向這個市場,但資本不是慈善家,拿了別人的錢,勢必要給到別人想要的結果,以至於出現了人工冒充智能的各類奇葩事件。

比如2015年橫空出世的客服機器人嬌嬌,憑借軟萌的聲音、流暢的反應、高度人性化的對答,一度成為機器人領域的焦點,最後卻被扒出是一場“攝影頭+變聲器+人工客服”的李鬼式造假。

再比如被沙特阿拉伯授予公民身份的機器人索菲亞,曾經在《早安英國》、《吉米今夜秀》、《60 Minutes》、《我是未來》等綜藝節目中大放異彩,最後被研究者認定索菲亞展示出的主動引導話題的社交能力,是提前編寫好的對話。

在這種風氣下,科大訊飛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了跟風者。在科大訊飛近20年的成長歷程中,不乏靈犀語音助手、訊飛輸入法等優秀產品,在企業端和政務市場也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力。但在人工智能的浪潮下,等待科大訊飛的卻有兩個陷阱:

一方面,在持續性的公關包裝下,科大訊飛已經是一家徹徹底底的人工智能企業,也變相綁架了公司戰略。可以窺知一二的是,一向專注於B端市場的科大訊飛,在2017年的年度發布會上一口氣發布了10多款人工智能產品,從教育到醫療,從客服到智能家居,再到移動手機端和車載環境。如果沒有同傳工作者的攪局,科大訊飛在國際會議上的表現不失為一場成功的公關秀,至少不用刻意強調人機耦合,而是智能翻譯。

另一方面,科大訊飛的優勢在於技術,選擇人工智能最為主陣地很可能是深思熟慮的選擇。不幸的是,科大訊飛的AI門口可謂強鄰環伺,百度、阿里、騰訊乃至華為,無不在技術研發上巨額投入,在人才挖掘上不惜成本,並以雲計算的形式對外輸出人工智能能力,把自身AI能力加入到各種打包的解決方案中,導致企業應用AI的門檻越來越低。

科大訊飛需要找到合理的商業模式,找到對抗強敵的資本,向C端轉型是其一,變著花樣秀技術也是一種方式。可科大訊飛會是唯一一家被AI推著向前跑的公司嗎? 人工智能“打假”早已哀鴻遍野。

結語

人工智能的出現是時代的必然,“人工”智能的造假是行業的悲歌。

在很多人打的比方中,人工智能都還是個牙牙學語的三歲小孩,讓它像成年人一樣處理複雜問題,未免有些拔苗助長。或許“人機耦合”的意識才是正確的,人工智能的應用還需要慢慢來,給出足夠的試錯太空。我們也不應該抱著鴕鳥心態,與其害怕或者斥責AI威脅論,倒不如學會怎麽去和AI協作。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