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心靈營養】時間終會懲罰,那些忽視自己內心的人

中國臨床營養網(lcyycc)

人生最遺憾的事情莫過於

輕易地放棄了不該放棄的

固執地堅持了不該堅持的

—— 柏拉圖

人生,就是一個又一個選擇的合集。

我們經過思考、作出選擇、看到結果、積累經驗、指導下一個選擇。

怕隻怕,某天當我們回過頭去看過去的一天、一年、十年、看我們這一輩子作出的一個又一個選擇,會感到後悔;而一次次後悔的累加,會演變成終生的遺憾。

其實,大家都是平凡人,我們是註定要經歷後悔的。隻不過對不同人而言,觸發後悔的事件和因素不同、處理後悔的方式不同、由此導致的結果也可能大相徑庭。

今天是《心理0時差》的第 40 期,讓我們一起直面這個看起來有點灰暗的話題:

  • 人們最常見的 「後悔」 有哪些特徵?

  • 遵從自己內心的人,和力求讓所有人都滿意的人,誰更容易後悔?

  • 在心理學上,怎樣對待後悔的方式,才算是健康積極的?

01

什麼樣的事情最容易讓人後悔?

先來投個票吧~

(建議你先保持獨立思考,別急著往下翻哦~)

選好了嗎?OK,下面我們來一一揭曉答案。

① 離成功越近,越容易後悔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上班打卡遲到、或是上學遲到,如果是遲到了 5 - 10 分鐘以上,比起隻遲到了 1 分鐘甚至 1 秒鐘,前者要好受一些。

「怎麼我跑了一路,還是遲到了呢?早知道我就不跑了,弄得一身汗不說,心情都糟透了。剛才就算是走過來也就頂多遲到五分鐘吧?遲到五分鐘和遲到十分鐘又沒差……」 嗯,此時此刻的內心戲應該就是這樣的吧。

這就是心理學上說的 「差一點效應(near-miss effect)」。同理,在體育比賽中,得銀牌的人、比起得到銅牌的運動員,要難受許多,因為拿到銀牌的第二名,離金牌更近啊![1]

SO,上面的投票題中,選項 ① …… 是正確的~ ?

② 作出選擇後,可逆性越強,反而越容易後悔

沒有選擇的時候,人們會覺得自主性被剝奪,很難受;但如果可以選擇的太多,我們又容易犯選擇困難症,也不見得好過。

心理研究表明:如果某個選擇一旦選定就不可逆轉、不可變更,那麼只要這個選項不帶來嚴重的負面後果,我們反而更好受一些。[2]

聽起來很 「反人類」 有木有?舉個栗子給你看看:你手上有 100 元,可以買 A 或者 B 這兩樣商品,這兩樣東西的價格都正好是 100 元。

商店 X 和 商店 Y 都有賣這兩樣商品,而且價格、品質等完全一致。唯一的區別是:商店 X 允許消費者買後退換,商店 Y 的政策則是 「一經售出不得退換」。

心理研究表明:在 Y 商店買東西,無論買的是 A 還是 B,你後悔的可能性都會更低。

「因為反正後悔了也沒個毛用啊!」 —— Y 商店的顧客笑著說,好生灑脫!

還有的研究表明,在買了不能退換的東西之後,只要這東西不給你帶來負面影響和麻煩,也能給你帶來實際的可用價值,那麼我們作為消費者,會立即進入 「想盡各種辦法找它的優點、也想盡各種辦法找其他同類商品缺點」 的認知模式(專業術語:「證實偏差(confirmation bias)」 。

SO,上面的投票題裡,選項 ② …… 也是正確的~ ?

③ 機會成本越高,後悔的可能性也越高

生命是講究資源的,時間、精力、金錢、人脈…… 這些都是我們擁有的資源,而資源都是有限的。

為了講清楚這個概念,我們先來了解一下 「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你拿 100 塊大洋去買一樣東西,你損失的其實不是這 100 元,而是如果不買這樣東西的話、100 元能買到的其他東西。

是不是有點繞?再舉個栗子好了:大學畢業後選擇去工作而不是繼續讀研,你損失的就是碩士生涯能帶給你的機會,比如:相比社會,更安全公平的校園環境、在學術水準上更上層樓的教學資源、積累研究生院導師、同學和學長校友人脈的機會……

但你要說了:去讀研也會損失工作帶來的好處啊!讀研這幾年怎麼賺錢?碩士 3 年,接下來讀博就更久了,這麼多時間我要是直接去工作了,說不定房子車子都入手了!

是的,所以說人生就是一次又一次的選擇嘛,每個選擇的 A、B 兩個選項,選擇 A,那 B 的好處就成了 A 損失的機會成本,反之亦然。

心理研究表明:當人們在幾個選項中作出選擇後,機會成本越大,我們就越容易後悔、感到痛苦。[3]

SO,上面的投票題中,選項 ③…… 還是正確的~ ?

④ 自主控制權越大,越可能後悔

這一點和上一點是相輔相成的。

當我們在做一個選擇時,影響我們決策過程的,除了我們自己,還有家長、朋友、同僚、上司、甚至是社會因素的製衡。

而在這些因素中,我們的自主成分所佔的比重越大,我們就在事後感到後悔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這可以從正反兩面來解釋。如果是完全能自己做主的選擇,我們就必須為這個選擇帶來的結果負責;相反,如果這個選擇有很大部分、甚至是完全聽從其他人而做的,那麼我們就有了把 「責任怪在其他人、外部因素」 上的餘地,自己也就不會那麼痛苦了。

社會與文化心理學家對比了東西方的 「婚戀後悔」 現象之後發現,如果在一段關係中出現了 「我的戀人不是那個 Mr/Mrs Right」 或是 「我做錯了一些事情,導致分手、離婚」 這樣的情況:


  • 西方人更容易為自己當初的選擇和所作所為感到後悔。這是因為西方社會主張個人和自由主義我在愛情和關係中說的話、做的事情,都是我自己的選擇。所以,一旦感情發生問題,要承擔責任的也就是自己了。


  • 相反,東方人崇尚的是集體主義,在感情上除了自己的意願外,更會參照父母、家庭和社會價值觀(甚至被這些非自己內心的聲音掌控)。所以,一旦發現自己的對象不是自己真正愛的人、和自己不適合、三觀不和做事思維方式各種都不匹配…… 我們也就不會完全怪自己,「因為本來就不是我自己決心要和 ta 在一起的!」

SO,上面的投票題裡,選項 ④ 是…… 錯誤的~ ?

誒誒誒?等一下!也不一定是完全錯誤的!不然的話,被家人安排相親、服從父母的安排嫁給、迎娶一個 「正確的、被批準的、被要求的伴侶」,成了人生的最佳選擇??

非也。

這種 「把選擇的責任分攤到其他人和外部因素上」 的方法,實際上是屬於一種防禦機制短期內,它的確能夠起到保護 「自尊」 和 「自我」 的功效,但有一天當你老了老了、回看人生的時候,那些違背自己心聲、或是從沒給自己一個探索心聲的機會的人,是會把後悔,累加成遺憾的。

02

違背自己心聲的人,活得有多辛苦?

按上面第 4 點來看,在我國這種東方文化之下,聽從父母去相親、和一個門當戶對的人成了家,真的不會後悔嗎?

心理學研究表明:如果你沒有明確感覺到討厭對方,對方也沒什麼明顯的人格缺陷和人品問題,那麼經過磨合,以及在滿足家人心意之後、這段婚姻在物質和人際關係上都能得到雙方家庭的支持這段相親撮合的婚姻也是可以長久的。

但如果你在多次接觸後已經明顯感覺到:這個人是真的一點都不喜歡、或是對你們的生活方式、以及未來可能的家庭生活模式感到厭惡和抗拒,那你一定要明白:這種情況,即使你忍了一陣子,你也忍不了一輩子的。而且,家庭和婚姻生活一旦開始,你忍得越久,要回頭重來的成本就更高,你陷入後悔中不可自拔的痛苦也就會越深。

領英(LinkedIn)和富比士(Forbes)發表過一篇刷屏全球的報導。在澳大利亞一家收治絕症末期患者的醫院,有位護士 Bronnie Ware 在他們的床邊,記錄下了這些病人在臨終前表達過的、比較常見的幾種人生遺憾。[4][5]

排名第一、最常見的一種人生遺憾是:

I wish I pursued my dreams and aspirations, and not the life others expected of me.

—— 我希望自己當初追逐了自己的夢想、聽從了自己心願,而不是按照他人的期望過活。

為什麼這種遺憾會如此常見?心理學家告訴你:它不僅常見,而且給我們帶來的痛苦最為深刻。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心理教授 Troy Higgins 提出的「自我差異理論(self-discrepancy theory)」,可以很好地解釋這種 「一輩子的後悔」。

Higgins 認為,所有人都有三個 「自我」:


  • 實際自我(actual self):現實生活中,我是怎樣的人,做了什麼事情、說了什麼話


  • 理想自我(ideal self):我內心裡自己最想活成的模樣


  • 應該自我(ought self):這個世界期待我活成的模樣、我 「應該」 做的事、說的話

聽從內心的人,會把自己的 「實際自我」 儘可能靠近 「理想自我」,定義自己的人生。相反,另一個極端的人會用一堆 「應該」 來捆綁自己:

爸媽讓我找這樣的男/女朋友、作為一個好職工我不應該還沒做滿半年就跳槽、學歷是敲門磚所以我應該儘可能多讀點書……

研究表明:真正傷害我們最深、影響我們時間最長的,不是我們為實現 「理想自我」 而作出努力之後的失敗,而是我們明明意識到了 「實際自我」 和 「理想自我」 的差距,還依然停留在 「應該自我」 的層面、等待、隱忍、不作為(inaction)[6]

什麼叫不作為?我們來結合上一節提到的那 4 點看看:


  • 有控制權,所以後悔。不作為,顧名思義,就是我們明明可以做到,但沒有做到的事情。所以,明明有控制權可以讓自己聽從內心,但選擇了不去理會、甚至去否定自己的心聲。


  • 選擇依然是可逆、可改變的。當許多人意識到自己的 「實際自我」 和 「理想自我」 之間存在差距時,此時此刻還是可以作出改變、向著理想邁進的。然而……


  • 機會成本實在太高、太高。已經多少年過去了?這些年來付出的時間、金錢、和精力,都成了你無法挽回的機會成本。


  • 離成功其實不遠!很多時候,只要我們邁出勇敢的一步,可能是遞出辭呈、離開生活了半輩子的城市、結束一段已經習慣但沒有真情實感的關係…… 我們就已經成功改變了當下的自己,更靠近 「理想自我」 了。

同時滿足這 4 點的後悔,而且是累積了小半輩子、甚至是一輩子的後悔…… 這些後悔堆積起來,滴水石穿,已經不再是後悔,而是一輩子的遺憾啊!

「我人生最大的遺憾就是:沒能勇敢地、真正地、去做自己。」

03

後悔可以有,但願我們不留遺憾

道理誰都懂,但這種遺憾,為何一次又一次在無數人身上重演呢?

因為,順應家人可以避免責罵、滿足別人可以避免麻煩和非議…… 保持現狀,可以說是最不消耗動力的選擇了。

然而,這些乍一看 「好處多多」 的做法,都只能為我們的生命做減法(減去責罵、麻煩和非議),但不能為我們帶來新的可能、更不能為我們的生命做加法,所以我們的人生也就失去了豐盛的可能,也難有探索和實現心願的機會。

要想避免從 「小後悔」 走向 「大遺憾」 的悲劇,我們需要的是:態度,和智慧。

態度,是承認和面對失敗的坦然,更是在矛盾和質疑之前、守護內心真實的勇氣。智慧,是利用一次次經歷過的小後悔,「前車之鑒、後車之師」。有勇有謀,方能百戰百勝。[6][7]

① 允許自己後悔,甄別不可控因素

態度 >> 人無完人,那種完全沒有後悔成分的人生,估計只有在虛擬遊戲裡才會有,而且還是開了掛的。

智慧 >> 告訴自己:選擇中多有自己不可控的因素,你會坦然許多。不經歷後悔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但這不等於不作為:你要記錄下這些影響結果的因素,下次爭取預判這些因素會再次乾預的可能性。

如果你通過收集資訊和邏輯推導的方式,能作出預判,那就要利用自己的預判來調整下一次的決策。如果你發現這些因素是完全隨機、不可預估的,那就放手,別怪自己。

舉個栗子:你好不容易計劃的一場旅行,日期和行程都安排得妥妥噹噹,想去的地方想做的事情都全部寫在了行程表裡,結果…… 第一步就出了岔子:天候惡劣,班機取消。

遇到這種情況,在責備自己 「我怎麼沒考慮到氣象原因」 之前,你更需要問的是:「今天導致班機異常的氣象情況,是我可以預計到的嗎?」

這種從 Why did / didn"t I do this(為何我做了/沒做到這件事),到 How can I do this(我要如何才能做到這件事)的轉變,轉變的不僅是態度,更是你看待這個問題的方法。

機票是兩個月前就定好的,當時的你不可能預計到今天會有雷暴雨,也就不可能預計到今天班機會取消,所以這不是你的錯,沒必要自責。

但你也知道了,凡事都要有 Plan B 的。這之後預定的酒店、門票等行程,時間都是訂死的嗎?也許下次再計劃旅行時,不把時間滿打滿算、給自己留一點餘地、面對班機異常也更從容,才是更明智的選擇。

② 善用 「後悔預期」,判定決策過程的主導者

當我們經歷過一次後悔之後,下一次在做同樣或類似選擇時,就會變得特別小心謹慎、猶豫不決。這種預期到的後悔(anticipated regret),雖然會伴有一定程度的焦慮,但如果好好利用,是可以幫助我們的。

態度 >> 預計到後悔,總比沒預計到後悔要好。畢竟失敗是成功之母嘛,上一次的失敗,能幫我們快速預估下一次可能的失敗,並規避預計到的風險和障礙。

智慧 >> 但是,這是有前提的。如果我們不主動分析和總結上一場失敗,失敗就也只能是失敗之母。上一次作出後悔決定的具體原因、所處的環境因素、和他人因素是什麼,你能給自己做個清晰的復盤嗎?

回答清楚這三個問題,你再和現在遇到的問題比對一下:這次做決定的過程中,能影響決定的人和上次一樣嗎?所處的環境有什麼不同?上次的選擇導致失敗的原因是什麼,在這次還同樣成立嗎?

再來舉個栗子:你明明尿酸很高、醫生叮囑你絕對不能吃海鮮、也不能涮火鍋,否則是會得痛風的。結果你昨天晚上和朋友出去吃飯,朋友們偏偏嚷著要吃海鮮火鍋!你不想讓朋友們掃興,就去了,也吃了,雖然沒吃太多,但第二天醒來還是發了痛風,踝關節那裡痛得死去活來的,只好去掛急診了。

現在你後悔了:「疼死老死了!昨晚真 TM 不該去吃海鮮火鍋啊!!」

可是這樣的後悔毫無作用,不僅緩解不了當下的疼痛,也沒法幫你避免下一頓火鍋和朋友聚會的誘惑。

其實吧,環境因素,特別是朋友和同僚構成的社交環境,對我們的影響是很大的。當火鍋擺在你面前了、好朋友們也都在吃的時候,要想繼續抗拒美食、做那個 「不合群」 的人,難如登天。

這個時候的你,應該避免這樣的環境,選擇不去赴約。你可以主動和朋友們說清楚自己的狀況,真正關心你的朋友是絕對不會強迫你的,甚至他們還會為了你改變之前選好的地點。

仔細想想:連這點都不願意照顧你、或者至少理解你的人,還能算是朋友嗎?話又說回來了,去吃火鍋的終究是你自己啊,沒人把海鮮硬塞到你嘴裡吧?

所以,管控好環境因素(特別是那些牽涉到的其他人),也不否認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你就會是下一次決策過程中最明智的那個主導者

③ 傾聽內心,給自己一次機會

態度 >> 忽略、甚至打壓自己內心的聲音,是絕對不可以的。你可以允許自己作出些許讓步,但這些讓步的前提,是為自己追求內心創造時間、太空和可能,而不是就此開始按照別人的心意過活。要知道,能清楚地聽到內心的聲音,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事情!所以如果你清楚地感受到自己喜歡什麼、討厭什麼,那你一定要握緊這些訊息!

智慧 >> 這時候我們要做什麼?代價和利益分析嗎(cost and benefit analysis)?拜託啊,要是真的能把每個選項的好處和壞處都分析清楚,就沒人會作出錯誤的選擇、也沒人會後悔了好吧?

心理學家告訴你:你最需要的,是快速甄別危險和傷害的能力(identification of risks and harms)。

這份危險和傷害,更多是近期、甚至是眼下的考量。比如,你已經徹底厭倦了手邊的工作,但下一份工作還沒著落,你該裸辭嗎?

問自己一個最關鍵的問題:此刻裸辭之後,明天還有飯吃嗎?還有地方住嗎?

—— 如果你還有 3 個月左右的積蓄,或者有牢靠的朋友可以給你提供一個落腳的港灣,那就是屬於 「眼下沒有危險和傷害」 的情況,是可以裸辭、並利用這 3 個月積極去落實自己心聲的。

啥?你說只看眼下的 3 個月太短了,這是鼠目寸光?

醒醒吧!就是因為我們總有一個又一個的 「從長計議」,才會導致真的在長遠長遠長遠時間過去之後,後悔和遺憾堆積如山,不是嗎?

當然,如果你已經和一個重要他人開啟了共享人生,比如已經成家甚至孕育了孩子,那你要考慮的危險就不僅僅是自己的,還有對這些人的傷害。所謂 「青春是生命的籌碼」,大概就是說:在還沒什麼牽絆的時候勇敢做真實的自己,是最好的時機吧。

寫在最後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最後我想說:當你鼓足了勇氣、充足了智慧、甚至都付出了所有去追逐內心…… 可能到頭來,還會以失敗收場。

但至少,你收穫了真實

這份真實,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你知道嗎?

所謂沒有遺憾的人生,不是沒有失敗和傷痛的人生;而是即便時光倒轉一次,你也敢大聲地說:

「我還會作出和當時同樣的選擇!」

寫到這裡,我不得不提起一個人 —— 我媽。我媽就是很有態度和智慧的女性。她總教育我:「要順其自然,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剛聽到這句話的時候,我忍不住反駁:「順其自然?一切都已經安排好了?那我自己還有什麼好努力爭取的?」

後來我明白了媽媽的意思:這是一份盡人事、聽天命的覺悟。當你擺出了足夠的態度、努力積累和發揮了智慧之後,剩下的,就坦然交給老天爺吧。生命中有太多我們無法左右的事情,成敗,也許真的和你、和別人,都無關。

努力生活、尊重結果、也感恩那個勇敢過、付出過、奮鬥過的自己。

只有這樣,我們才算是真真切切地,活過了一遍。

- The End -

(ID:yixinlijx)

壹心理專欄作者 | 張真Derek

References / 本文參考資料:

[1] Medvec VH, Madey SF, & Gilovich T (1995). When less is more: counterfactual thinking and satisfaction among Olympic medalist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9 (4), 603-10

[2] Gilbert, D. T., & Ebert, J. E. J. (2002). Decisions and revisions: The affective forecasting of changeable outcom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2, 503–514

[3] Roese N. J., Summerville A. (2005). What we regret most. and why.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1, 1273–1285.

[4] John-Paul Iwuoha on LinkedIn.com. This Study Reveals The 5 Biggest Regrets People Have Before They Die. (2017)

[5] Eric Jackson on Forbes.com. The 25 Biggest Regrets In Life. What Are Yours? (2012)

[6] Lila MacLellan on QZ.com (Quartz at Work). A new study on the psychology of persistent regrets can teach you how to live now. (2018)

[7] Belle B. Cooper on Foundr.com. How to Make Better Decisions and Live Without Regret. (2018)

本站動態欄:

截止到 2018 年 8 月 16 號上午 8:00 時,本平台關注人數為:173832名 。更多資訊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查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