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危機中的奔馳寶馬大眾:贏不了的滴滴神州美團

寶馬奔馳聯姻,大眾滴滴牽手,兩件事情巧合的在這個周末同時夯實。

大眾與滴滴建立的合資公司落戶上海嘉定,定名上海桔眾汽車科技有限公司,注冊資本6400萬元人民幣,大眾持股40%,滴滴持股60%。

寶馬和戴姆勒宣布共同投資10億歐元,聯手成立並整合5家出行合資公司,這五家公司涉及共享、網約車、停車、充電,彼此獨立,卻都圍繞大出行展開。

兩件事情,一件發生在歐洲,一件發生在中國,卻幾乎又是同一件事情。

在關於未來大出行領域的競爭上,車企巨頭們真的急了。對於他們而言,無非三種商業邏輯:自己乾、與另一家或幾家車企抱團、與科技公司抱團,每個後一種相對於前一種,都是退而求其次的選擇。

每一位參與者都很清楚,在由過去“賣車生態”轉向未來“出行生態”的過程中,產業鏈的核心價值點出行了轉移。大家拚殺的,一張關於未來頭部利益的船票,幾乎等同於公司的生死線。

不過,種種跡象表明,車企巨頭們已經處於下風位置。

底層邏輯

出行這件事情為什麽重要?這裡有兩個底層邏輯。

第一、未來的出行需求一定是大於買車需求的。

第二、未來的出行體驗一定是優於當下體驗的。

前者意味著機會,後者意味著變革。

在經濟、技術、社會等多重因素驅動之下,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已經開始降低了私家車的購買和使用需求。例如我在望京辦公的同事們,每次開車來公司要花半個小時找停車位,找不到的只能去停一天80塊的地庫,並且忍受不堪的交通擁堵,一來二去之後,他們中的很多人已經開始計程車或地鐵上班。在每一個大城市中,這都是趨勢,只會愈演愈烈。

然而,出行的需求是不會改變的。我的同事們如果不想大清早就在地鐵裡消耗元氣,大多只能選擇網約車出行。從數據來看,中國的網約車市場在2017年時就已突破了2000億交易額,需求已經非常確定。但是,體驗並不友好,滴滴快車的無限排隊,車況的參差不齊,車裡的汗味和煙味,神州和首汽價格持續居高不下,均是巨大槽點。

未來更好的出行體驗,一定是更標準化、更智能化、更自動化的。標準的車型車況和標準的行駛過程服務、更智能化的行駛過程和靜止過程體驗、甚至是2020年或2025年之後的自動化出行體驗。

這條大賽到一定會出現巨頭,可能是轉型之後的滴滴們、可能是自我迭代寶馬奔馳大眾們。

每一位參與者都很清楚,在由過去的“賣車生態”轉向現在的“出行生態”的過程中,產業鏈的核心價值點出行了轉移。基於此,不論是奔馳寶馬大眾等車企,還是滴滴美團神州Uber等科技公司,大家現階段競爭和拚殺的,是一張關於未來出行的船票,拿到了這張船票,就等於佔領了未來的頭部利益,幾乎等同於公司的生死線。

當然,在這場世紀爭奪的過程中,還會有其他領域的頭部玩家,例如谷歌Waymo,這家自動駕駛領域的絕對巨頭,未來也非常有可能通過自動駕駛這一核心技術介質,直接殺入大出行市場的爭奪。在美國鳳凰城,Waymo已經開始了L4級別的自動駕駛計程車服務,直接獲取用戶。

合作形態

面對圍攻,車企巨頭們真的著急了。

對於他們來說,商業邏輯只有三種:最優路徑是自己乾,與另一家車企抱團次之,與科技公司抱團再次之。

於是我們看來,不論是奔馳寶馬還是大眾,最初都是自己單乾的。例如在中國市場,奔馳和寶馬嘗試的非常早,寶馬DriveNow早在2017年便在成都開始試水,去年底又進一步投入了200輛五系,奔馳的Car2Go項目更是2016年就在重慶落地。然而,均不溫不火。

對於奔馳和寶馬來說,不論是在當下的歐洲市場,還是其頗為重視的中國市場,想要在出行領域單打獨鬥,勝出的希望都已經日漸渺茫了。最好的解決方案是成立聯盟,將最優資源有效整合,共同進行技術研發及市場拓展,這是一種無奈的選擇,也是一種務實的選擇。

相比奔馳寶馬,大眾的選擇則更加無奈。

在與滴滴建立的合資公司上海桔眾中,大眾持股40%,滴滴持股60%。從股權分割比例不難看出,大眾處於相對弱勢地位。此外,從注冊金額來看,6400萬人民幣並不算高。什麽概念,就算拿這6400萬採購10萬一輛的出行用車,也僅僅只能組成一支640輛車的運營車隊,實屬九牛一毛。相比之下,大眾自身與出行強相關的全資子公司Mobility Asia(中文名“逸駕智能”),在2019年的計劃投入為40億歐元。

不難看出,大眾還是更希望將主動權把握在自己手中,而與滴滴的合作,現階段的深度還比較有限,雙方均處於試探和觀望之中。如果不到萬不得已,沒有任何一家車企巨頭願意與科技巨頭深度抱團,因為沒有一家車企巨頭願意在下一個新出行時代,淪為單純的製造商角色。

那麽,對於滴滴們來說,最優的合作形態又是什麽?

目前來看,是一些具備較強綜合實力的新造車公司。還是以中國市場為例,假設滴滴美團向新造車公司們伸出橄欖枝,並且頗具誠意,相信絕大多數人無法拒絕。原因很簡單,和科技巨頭牽手可能會淪為製造商,觸達不到最核心利益點,但如果不合作,絕大多數新造車公司在於傳統車企和特斯拉的競爭中,很可能活不到2020年。

滴滴和車和家,美團與威馬,神州與寶沃,從邏輯看都是這個合作路徑。車企提供統一的標準化的甚至是定製化的車型,科技公司更多負責運營和服務,負責從線上到下線的獲取用戶。

誰會勝出

未來5年,可以預見的大出行領域戰爭,很有可能會發生在車企巨頭聯盟和科技巨頭新造車聯盟之間。而勝出者,很大概率不是車企巨頭們。

比較淺層的原因在於,車企巨頭們太慢了。從已經發生的純電動車戰役來看,新入者特斯拉已經通過Model 3這款不論是在綜合設計、底層技術還是整體理念上均高出一等的產品,與車企巨頭們拉開了巨大差距,等到2020年包括奔馳寶馬奧迪等巨頭的純電產品線鋪開,Model Y也同時來了。這不是小更新就能趕上的,在純電領域,車企巨頭們與特斯拉的差距是跨代的。整車製造領域尚且如此,在更重視運營的未來出行市場,科技公司的速度優勢只會更加明顯。

速度還不是最主要的。更深度的原因在於,底層的產品發生了變化。

我們說,未來的出行服務一定是更標準化的、更智能化的、更自動化的,這裡主要指車型產品相關,畢竟提供一輛怎樣的車,仍舊是出行服務的底層和基礎。

按理說,與車型產品相關應該是車企巨頭的優勢,但其實不然。因為作為用戶而言,核心需求發生了變化。在過去的購車需求中,如燒機油、接縫過大等產品細節品質問題會直接影響購買決策,而在出行需求中,用戶終歸買的是服務,這些傳統車企巨頭的品控優勢,反而不再是重點。

那麽重點是什麽?兩點:車輛的智能化+車輛的自動化。

智能化,核心是基於純電動車結構打造一個新空間,這個空間分為動態和靜態兩種使用場景:動態場景的核心是在將用戶安全送達目的地的同時,豐富用戶的車內生活,包括娛樂、社交、商務等場景的滿足;靜態場景和核心則是利用車輛這個新的空間,幫助用戶完成一些在傳統場景中體驗並不好的事情。例如會議,如果一方面可以免除我們在公司排隊等待會議室的困擾,另一方面又能通過AR/VR技術加足夠的算力提供沉浸式的會議體驗,還可以一鍵點擊咖啡送達等服務,那麽為什麽我們不選擇?

自動化,核心是基於強技術能力,使車輛能夠安全準確的將用戶送達目的地。相比智能化對於用戶產生的革新性體驗而言,自動化更像一種技術介質。但是,由於這一介質過於重要,因此掌握這一介質的玩家,擁有極強的話語權。去年10月,大眾CEO赫伯特?迪斯曾被傳出要花費137億美金購買Waymo10%僅的股權,雖然方案最終沒能通過大眾監事會,但不難看出自動化這一技術介質的重要性。

對於傳統車企來說,做到真正的智能化和自動化,不單純在體制上,從技術上來說都並非易事。例如,特斯拉Model 3已經可以將Autopilot計算平台Drive PX 2,IVI的計算平台英特爾i7,4G通訊的模塊等整合到同一個中央計算單元的主機板上,用Linux系統統一管理。反觀車企巨頭們,在整車超過100個ECU上運用了包括Linux、QNX、甚至是WinCE等多個作業系統。雖然這其中有很多安全方面的考慮,但前者無疑對於合作夥伴而言要友好的多,因此也更容易打造相對完整的用戶體驗生態。

整體而言,出行服務向智能化和自動化轉變進程不會那麽快,會是滲透式的,逐層推進的。在這個過程中,車企巨頭聯盟相比科技巨頭與新造車聯盟,並沒有絕對優勢。

新產品替代舊產品,新服務替代舊服務,新模式替代舊模式。這是歷史發展規律。至少從現階段的跡象而言,在多股勢力的聯合夾擊下,車企巨頭們在未來出行的大賽道上,前景已經越來越模糊。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