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從0到1 | 關節篇(壹)

人體各部位關節系由兩骨或數骨組成,具有 連接作用活動功能。四肢各關節和脊柱小關節為活動關節,其關節結構有關節軟骨、關節腔、關節滑膜、滑液、關節脂肪、關節囊、韌帶等。關節活動時具有滑動或滾動運動,這些關節主要起著 活動功能。軀乾如脊柱椎間盤、骶髂關節、恥骨聯合、胸骨聯合等不具備上述典型關節結構,主要靠纖維軟骨、纖維環、韌帶或軟骨聯結,關節活動很小, 屬微動關節 ,主要是 連接作用

▍活動關節

X線片上可見關節面、關節間隙、關節盂緣以及關節內、外脂肪軟組織層次。

關節面:組成關節的骨骼相對面,均為關節軟骨,X線所見的關節面並非真正的關節表面,而是關節軟骨下一薄層鈣化帶加骨板,可稱為骨性關節面。兩個骨性關節面呈光滑的,彼此平行或均等弧形的細線條陰影,球窩關節,球形骨端的關節面薄,小於0.5mm,而關節窩的持重關節面厚可達數毫米。

關節間隙:X線片上所見關節間隙是代表兩個骨性關節面之間的關節軟骨、少量滑液和很窄的解剖間隙的總和。關節軟骨厚的部位,間隙寬,反之則窄,因人因部位而不同。病理條件下,關節積液,軟骨增生可使關節間隙增寬。關節軟骨廣泛壞死變薄則變窄。

關節盂緣:為滑膜附著於軟骨處之邊緣。球窩關節如髖臼、肩盂邊緣尚有盂唇軟骨。X線所見關節盂緣是關節軟骨下的鈣化帶加骨板,薄而光滑,凡是關節盂緣骨質增生,密度增高者,均為異常軟骨化骨。

關節內外脂肪層次:關節內脂肪在關節囊與滑膜之間。見於活動大的關節如肘關節,肱骨遠端前後有兩個脂肪塊。膝關節有髕下脂肪墊。關節外脂肪一般在關節囊或韌帶之外或肌肉間,層次清楚,可藉助於脂肪密度較低而襯托出關節囊的輪廓。正常關節內、外脂肪組織有細微網狀結構。如網狀結構粗大或脂肪塊透亮度減低、常反映滑膜增生肥厚和關節積液。

微動關節

因不具備典型關節結構,故有下列特點:關節面不甚光滑;骨性關節面較厚;間隙較寬如椎間隙和恥骨聯合;看不出關節軟組織層次。

另外,在骨發育生長期的關節有下列特點:關節軟骨厚,間隙相對寬大;組成關節的骨骼有骨骺者,在幼兒時期骨骺的周邊是軟骨基質鈣化帶,青少年時期才逐漸形成關節軟骨下的骨板;組成關節的骨端沒有骨骺時,骨端的面也是在幼兒時期為軟骨鈣化帶,少年時期才形成骨板;由於兒童時期組成關節的骨骼大部為骺軟骨或骨端軟骨,X線表現與成人大不相同。隨年齡增長而逐漸接近成人的關節結構。

Tips:從零到一是循序漸進的學習,初期的解剖會比較簡要,後期的解剖內容會適當的細化與深入,學習不必加群佔手機記憶體,置頂鼎湖影像,跟著每天學習一點點~

播放GIF

關注我們呦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