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探秘:廈門老騎樓裡的舊物博物館 一位台灣青年的追夢港灣

位於廈門沙坡尾民族路轉角的老騎樓裡,藏著一家默默無聞的舊物館。門面不大,裡面卻別有洞天。這便是被稱之為“街角博物館”的不輟舊物館。

博物館內陳列著各式各樣的舊物件。有閩南各地的老門牌,有蝴蝶牌的縫紉機,還有用於製作紅龜粿的老龜印等等,滿滿的閩南古早味。與其說這是一家商店,不如說是一家街角博物館。大到閩南地區老宅裡房梁窗扇上拆下來的龍獅木雕,小到生活中的紐扣別針。這些或是被人遺棄,或是年久失修的老物件,經過李芝穎的清理和陳列,總能勾起世人的回憶。

“不輟”一詞來自於《論語》意為事物永不休止的一種狀態,這也是李芝穎對於自己事業的期盼。

李芝穎,台灣台中市人,她和許多在大陸創業的台灣青年一樣,是一位為了夢想而離開家鄉打拚奮鬥的“追夢人”。

2013年,李芝穎被公司派駐北京從事廣告整合行銷工作,2014年的一次工作調動,讓李芝穎與廈門結下情緣。相對於北京的種種生活差異,廈門地處閩南地區,這裡的生活習慣、氣候和語言環境都更接近於她的家鄉台灣。“我的阿嬤(閩南語,意為奶奶)就是閩南人,在廈門聽到閩南話讓我感覺很親切。”李芝穎說,“受阿嬤的影響,我從小就對閩南文化很感興趣。”

正是這份對於閩南文化的熱愛,一次偶然的機會,李芝穎走進了不輟舊物館。館內的舊物件深深吸引了她,如今,在廈門舊物收藏家陳朝遠的支持下,她的身份由一名遊客變身成為了合夥人。

李芝穎在大學期間攻讀設計系,她將她的設計理念與舊物文化傳承有機融合,推成出新。“設計不是全然的創新,而是對於文化的探究。”李芝穎說,“文化是有階段性的,需要慢慢挖掘更有深度的東西,有的時候我們缺乏的不是文化,而是對於自有文化的自信。”

中國傳統文化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如何將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如今,許多傳統老工藝受到工業機械化的衝擊,工匠們賴以生存的傳統工具漸漸被遺棄,正是這些承載著幾代人工匠精神的傳統工具,紀錄下了老工藝的傳承和發展。“我們經常到鄉下去尋找這些老工藝。”李芝穎說,“每一件舊物都是一段時光的印記,也是一種文化的載體,更是一代又一代人美好的回憶。”

舊物博物館中的部分藏品可對外出售,對此,李芝穎認為通過花錢購買,讓舊物重新回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可以避免資源浪費,並且讓舊物承載著的文化得以妥善保存。李芝穎說:“傳統文化必須融入生活才會有延續性和生命力。”通過舊物這個媒介體,既留住了人們的回憶,也保護了閩南傳統文化。

兩年來,李芝穎並沒有在追夢的道路上停下步伐。她和團隊一直致力於傳統文化的保護和推廣,整合線上線下資源,開發了一系列與閩南傳統文化相關的文創產品,將舊物館打造成一個以閩南傳統文化為主題的文創空間。每逢春節,她便會用中國傳統工藝手法制作木刻版畫,手工在木板上開鑿生肖圖案,學習雕版印刷的技法用油墨拓印在紅紙上,製成每年一更的生肖春聯,讓自己的文創產品走進千家萬戶。讓社區民眾和遊客融入其中體驗,盡情領略閩南文化的魅力。

隨著“31條惠台措施”的發布,廈門市率先推出“60條惠台舉措”,為台灣同胞在廈門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廈門居民同等待遇,促進台資企業在廈更好更快發展。一年以來,惠台措施給在大陸發展的台企、台胞帶來了諸多便利,進一步提升了台企台胞的獲得感、幸福感和融入感,也促進了海峽兩岸經濟社會文化的融合發展。越來越多與李芝穎一樣,懷揣著夢想的台灣青年“追夢人”選擇來大陸發展、創業,實現人生理想。(陳博)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