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河南文物在台灣

位於寶島台灣的台北故宮博物院(Taipei Palace Museum)始建於1962年,是台灣省規模最大的博物館,也是我國的三大博物館之一,是研究古代中國藝術史和漢學的重要機構。

台北故宮博物院位於台北市基隆河北岸的外雙溪,依山傍水,風光秀美。外雙溪是淡水河的支流,這一區域本身就是風景優美、人文景點扎堆的旅遊勝地。

台北故宮博物院的主體建築為中國傳統宮殿式建築製式,黃牆碧瓦,氣勢恢宏,映著綠樹成幕的巍峨山色,非常壯美動人。

網上流傳著一句話:不來台北故宮博物院,就不算來過台灣。這當然不是因為台北博物院秀美的風光和巍峨的建築,而是它數以十萬計的珍貴文物與藏品。

截止2014年,台北故宮博物院的館藏文物近70萬件(套),包括大量的中國古代青銅器、陶瓷、古籍文獻、名畫碑帖等,不少都堪稱稀世珍寶。

除了我們所熟知的翠玉白菜、肉形石、毛公鼎等,還包括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後部長卷,懷素的《自敘帖》,顏真卿的《劉中使帖》、《祭侄文稿》等珍貴書畫作品。

《祭侄文稿》是唐代書法家顏真卿追祭從侄顏季明的草稿,書法氣勢磅礴,縱筆豪放,一氣呵成,歷來都被譽為“天下三大行書“之一。

毛公鼎也被譽為台北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之寶之一。毛公鼎為西周晚期的青銅器,因作器者毛公而得名。鼎的內壁刻有32行銘文,近500字,是現存青銅器銘文中最長的一篇。

而且,這些銘文敘事完整,記載詳實,被譽為“抵得一篇《尚書》”,是研究西周晚年政治史的重要史料。

台北故宮博物院的絕大部分文物與藏品均來自內地,在國共內戰期間,由國民黨運抵台灣,並最終在台北的故宮博物院、台北歷史博物館安家落戶。

這些文物原本分散在北京故宮、沈陽故宮、承德避暑山莊、頤和園等地。但你可能不知道,其中還有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河南。

台北歷史博物館位於台北南海學園,和台北的故宮博物院一樣,這裡也是以收藏和展示中原文物為主,並且台北歷史博物館所收藏的,主要是來自河南的遷台文物。

這些來自河南的文物中,包含大量的青銅器、陶器、玉器、甲骨片等。其中,以珍貴的甲骨文最多,數量多達3646件,佔全部運台河南文物的百分之七十。

青銅器中,包括了出土於新鄭的蟠龍方壺、虎形樽、蟠虺紋鼎、陪鼎等。其中,蟠龍方壺與國寶級文物蓮鶴方壺,同時出土於新鄭李家樓的鄭公大墓。

運到台灣的河南文物中,還包括了近200件珍貴古代玉器。其中,堪稱傳奇的就是被譽為嵩山鎮山之寶的“九柄玉如意“。

這組編號1-9的玉如意,由越南進貢於清代弘歷皇帝。乾隆十五年,弘歷皇帝朝聖嵩山,並將玉如意封為“嵩山鎮山之寶“。

這些文物中,還包含眾多的古代陶器,且大部分為洛陽出土,包括先秦繩紋陶、漢代綠釉陶、六朝舞樂俑、唐三彩等,合計有300余件。

此外,這批運台的河南文物中,還包括數百件古代織錦、一百多件書籍碑拓等。

在台灣,有一個民間組織叫“河南省運台古物監護委員會“,成立於1949年,裡面的成員由在台河南同鄉組成,他們的工作使命就是守護那批由河南運抵台灣,並落戶台北故宮博物院、台北歷史博物館的珍貴文物。

據河南省運台古物監護委員會,以及《河南省運台古物圖錄》《河南省運台古物甲骨文專集》等專著記載,當年運抵台灣的河南精品文物,總共有38箱,合計4900多件。

其中,蟠龍方壺、虎形樽、九柄玉如意以及多達3646件甲骨等,均為國寶級的珍稀歷史文物。

這些來自河南的文物漂洋過海來到台灣,是歷史與戰爭帶來的陰差陽錯,也記載著一段關於河南文物、關於河南文物人的悲愴流亡故事。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河南多地先後淪陷,為了保護珍藏於當時開封河南博物館的大量珍貴歷史文物,當時國民政府做出了火速轉移館內精品文物的命令。

大量的國之重器,在一夜間必須打包裝運,開始了命運坎坷的流浪之旅。

這一年的11月,河南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帶著精心挑選的68箱(也有說69箱)重要文物,踏上了河南文物的南遷之路。當時,與河南博物館文物一起踏上南遷之旅的,還包括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大量文物。

這批來自河南的文物運抵武漢後,最開始被存放於法租界的一棟小樓裡。戲劇性的是,第二年的夏天,武漢突然連續暴雨,存放文物的倉庫進水了,這批文物又被轉移到美國花旗銀行的金庫中。

就是在這批文物轉移到花旗銀行的金庫不久,上海、南京先後失守,被戰火包圍的武漢也處在淪陷的危險邊緣。於是,1938年10月,河南省博物館的工作人員,決定帶著這批文物,轉移到重慶。

烽火硝煙的年代,一切交通運輸近乎癱瘓,運送數十箱文物從武漢到重慶,更是難上加難。奔走相求、各方求助了9天之久,河南博物館的同仁們才終於找到了運送文物的船隻。

1938年冬天,經過50多天漫長航行,這批文物終於抵達重慶。冒著硝煙戰火、日寇追兵,這批文物在重慶的倉庫一躺就是10余年,直到抗日戰爭結束、內戰開始。

後面的故事可能大家都已經猜到。1949年,國民政府下令,將包括在渝河南文物、北京故宮博物院、南京中央博物館籌備處等在內的文物,全部運抵台灣。最終有38箱文物被帶上了飛往台灣的飛機上。

另外還有30箱(也有說31箱)文物,錯過了飛往台灣的飛機,很快便迎來了全國的解放,重新回到河南博物館。

保留下來的這批文物中,就包括了和蟠龍方壺一起出土的蓮鶴方壺。從此,這兩組來自新鄭的珍貴文物,一組藏於台灣,一組留在國內。

從1937年到1949年,長達12年的時間,這批來自河南的文物跨過黃河、翻越長江、橫渡海峽,冒著戰火與硝煙,流浪的旅程跨越十幾個年頭,卻最終沒能再回到它們的老家。

值得欣慰的是,最近幾年,河南文博界與台灣的文博界有了更為廣泛的交流和對話,兩地在文物、文化上的合作也更加頻繁,我們也有了更多的機會,能夠在寶島台灣看到這些來自河南老家的文物。

參考資料:

《河南省運台古物圖錄》

《河南省運台古物甲骨文專集》

《流落在台灣的河南文物》

紀錄片《台北故宮之國寶遷台》

歡迎個人轉發、擴散。公號轉載、商務合作請聯繫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