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心血管疾病是如何發生的?

氣象轉冷,心血管疾病發病率升高,心血管事件頻發,那麼心血管疾病是如何發生的呢?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和認識一下心血管疾病發生的原因和原理,以便我們能夠更好的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引起管腔狹窄或閉塞,導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壞死而引起的心臟病,簡稱為冠心病,也稱為缺血性心臟病。是心血管疾病的最常見類型,也是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常見病。本病多發於40歲以上成人,男性發病早於女性,經濟發達國家發病率較高,近年來發病呈年輕化趨勢,已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動脈硬化病因尚不明確。本病是多病因的疾病,即多因素作用於不同環節所致,這些因素成為危險因素。主要危險因素如下:

(一)年齡、性別

本病臨床上多見於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49歲以後進展較快。近年來發病年齡有年輕化趨勢。與男性相比,女性發病率較低,因為雌激素有抗動脈硬化作用。

(二)血脂異常

脂質代謝異常是動脈硬化最重要的危險因素。動脈硬化常見於高膽固醇血症。臨床實踐中,以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升高最受關注。

(三)高血壓

高血壓患者動脈粥樣硬化明顯增高。60%-70%的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患者有高血壓,高血壓患者患本病較血壓正常者高3-4倍。

(四)吸煙 與不吸煙比較,吸煙者本病的發病率和病死率增高2-6倍,且與每日吸煙的支教呈正比。被動吸煙也是危險因素。

(五)糖尿病和糖耐量異常

糖尿病患者中不僅本病發病率較非糖尿病高出數倍,且病變進展迅速。本病患者糖耐量減低者也十分常見。糖尿病患者多伴有高甘油三酯或高膽固醇血症。如再伴有高血壓,則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病率明顯增高。

(六)肥胖

標準體重=身高-105;體重指數=體重/身高2。超過標準體重20%或BMI>24者稱肥胖症。肥胖也是動脈硬化的危險因素。肥胖可導致甘油三酯和膽固醇升高,並常伴發高血壓或糖尿病。

(七)家族史

有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壓、血脂異常家族史,冠心病的發病率增加。家族中有在年齡<50歲時患本病者,其近親得病的機會可5倍於無這種情況的家族。

(八)其他危險因素 A型性格者有較高的冠心病患病率,精神過度緊張也易患病,長期口服避孕藥可使血壓升高、血脂異常、糖耐量異常,同時改變凝血機制,增加血栓形成機會。進食高熱量、高動物脂肪、高膽固醇、高糖飲食易患心臟病。

發病機制

當冠脈的供血與心肌的需血之間發生矛盾,冠脈血流量不能滿足心肌代謝的需要,就可以引起心肌缺血缺氧,急劇的、暫時的缺血缺氧引起心絞痛,而持續的、嚴重的心肌缺血可引起心肌壞死即為心肌梗死。

防治

首先應積極預防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如已發生,應積極治療,防止病變發展並爭取逆轉。已發生併發症者,及時治療,防止其惡化,延長患者壽命。

1.發揮患者的主管能動性配合治療。已有客觀根據證明,經過合理防治可以延緩和阻止病變進展,甚至可使之逆轉消退,患者可維持一定的生活和工作能力。此外,緩慢進展的病變本身又可以使動脈側支循環的形成,使病情得到改善。因此說服患者耐心接受長期的防治措施至關重要。

2.合理膳食 控制膳食總熱量,以維持正常體重為度,40歲以上者應預防發胖。一般以BMI20-24為正常體重。或以腰圍為標準,一般以女性>80cm,男性>85cm為超標。超重或肥胖者應減少每日進食的總熱量,食用低脂、低膽固醇膳食,並限制酒及含糖食物的攝入。提倡飲食清淡,多食含維生素C和植物蛋白的食物。40歲以上者即使血脂無異常,也應避免食用過多的動物性脂肪和含膽固醇較高的食物,如動物內臟、豬油、蛋黃、蟹黃、魚子、奶油及其製品、椰子油、可可油等,以食用低膽固醇、低動物脂肪食物為宜,如魚、禽肉、各種瘦肉、蛋白、豆製品等。已確診有冠冠狀動脈粥樣硬化者,嚴禁暴飲暴食,以免誘發心絞痛或心肌梗死。合併高血壓或心力衰竭者,應同時限制食鹽。

3.適當的體力勞動和體育活動 參加一定的體力勞動和體育活動,對預防肥胖,鍛煉循環系統的功能和調整血脂代謝均有裨益。體力活動量應該根據身體情況、體力活動習慣和心臟功能狀態而定,以不過多增加心臟負擔和不引起不適感覺為原則。

4.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 生活要有規律,保持樂觀,愉快的情緒,避免過度勞累和情緒激動,注意勞逸結合,保證充足睡眠。

5.提倡戒煙限酒 雖然少量低濃度酒能提高高密度脂蛋白,但長期飲用會引起其他問題,因此不宜提倡。

6.積極控制與本病有關的一些危險因素 包括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肥胖症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