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謹防小兒風濕熱累及心臟

風濕熱是小兒時期結締組織的非化膿性疾病,常累及血管、皮膚、漿膜、腦、心臟及關節等,特別是誘發心肌炎後可留有永久性的瓣膜病變,臨床易反覆發作,對小兒危害極大,我們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

目前,對風濕熱的病因及機理尚不十分明了。多數專家認為,病兒在患病前的1-4周內曾有咽炎、扁桃體炎、上呼吸道感染等A組B型溶血性鏈球菌感染的病史。感染的細菌不直接侵犯身體結締組織,而是經機體自身免疫反應致病,臨床以5-15歲的小兒多見。初起常表現不規則發熱、面色蒼白、精神不振、腹痛、多汗,繼而出現遊走性的大關節腫痛,活動受限,軀乾、四肢處可見紅色斑疹,呈不規則環狀,高出皮膚,稱環形紅斑。在肘、腕、膝、踝關節的伸面可出現皮下小結。女孩患病後,多有不隨意、不自主、不規則的動作,嚴重的病例常侵犯心臟,發生心內膜炎、心外膜炎和心肌炎。心臟的風濕損害,如能及時治療可治癒。而心臟受累,如風濕活動頻繁複發,則易發展為慢性風濕性瓣膜病。

風濕熱侵犯心臟的主要病變是累及心臟瓣膜,二尖瓣、主動脈瓣受損多見,急性期瓣膜增生腫脹,內皮細胞膜受損,表面粗糙,膠原纖維外露,血小板、纖維蛋白可形成灰白色粟粒狀的贅生物,發生心內膜炎。當炎症消退或複發時,瓣膜因大量纖維組織增生與收縮而變硬變厚,產生粘連和縮短,導致瓣膜狹窄及關閉不全。發生心肌炎,心肌間質小血管形成風濕小體,晚期有瘢痕形成,常易發生心功能不全危及生命。少數病兒則可出現胸痛,心包磨擦音,臨床常提示患兒感染了風濕性心包炎,但較少見。

因此,一旦發現小兒有上述表現,經檢查血沉增快,抗「O」增高等,可確診為風濕熱。風濕熱活動期應讓患兒臥床休息,給予易消化的蛋白質、維生素類食物,並連續使用足夠的青黴素10-14天,按時服用抗風濕葯,伴有心衰時及早採用強心劑等綜合治療。如果患兒一切恢復正常時,仍要繼續觀察患兒病情變化。如臨床再次發生扁桃體炎、咽炎等感染時,應迅速使用抗生素、激素或抗風濕藥物,以防止病情複發和反跳,避免心臟進一步受累。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