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貞節文化的金融邏輯:貞節觀使“養子防老”體系可靠

朝廷旌表是做給活人看的,當事人婦女只有付出代價、做出犧牲,卻不能得到任何好處。

【金融其實很簡單】

不久前,一個父親對10歲的女兒說:“一個男人要變得高貴,不太容易,他要有成功的事業,要有尊貴的地位,要有足夠的錢財,要有良好的學識和修養……而一個女孩要變得高貴則十分簡單——她並不一定要有公主的身份、豪門的背景、華麗的服飾、貴族的教育……她只需做一件事,那就是像花蕾一樣把自己嚴嚴地包裹起來。”

這位父親的意思就一個:女人要守住貞節!

奇怪的是:貞節為什麽只是針對女性,而不針對男性?如果說傳統中國社會總強調“餓死事小,失節事大”、“離了貞節,社會崩潰”,那麽,今天社會似乎不再守節,但也沒崩潰,這是為什麽呢?

歷史上的貞節故事

從西漢的《烈女傳》開始,特別是宋代程朱理學之後,以儒家治國的朝代都推出各種烈女、節婦故事,樹立榜樣,不斷強化貞節文化。比如,明清時期,《內訓》、《古今烈女傳》、《閨范》、《母訓》等書,都在宣傳貞節觀念,讓貞節觀在民間根深蒂固。

明朝不僅推崇守節,還要求殉節。

皇帝以身作則,宮人殉死是當時的一大特色。上行下效,民間的殉節之風也盛極一時。當時通州有個林氏,17歲出嫁,3年後丈夫病故,林氏想絕食而死,但不便跟公婆說出來。林氏開始每天假裝喝水吃飯,終於5天后身體不支,昏倒在地,到那時林氏才向婆婆表示自己想隨丈夫而去。婆婆勸說她為了孩子也要活下去。誰知她心意已決,要家人不要將孩子抱來,並強撐著身體到丈夫的靈堂前躺下,這樣,餓了21天后終於魂歸黃泉。

到了清朝,1656年,清世祖親自編纂了《內則衍義》,在《守貞章》中提出“守身為女子第一義”,在《殉節章》中提出“婦為夫死,古之大經”,這兩句話成為清朝婦女第一要則。康熙年間,藍鼎元寫了一本《女學》,說到女子“可貧可賤,可死可亡,而身不可辱”,又說女子應從一而終,夫死守節,遭到強暴只有以死明志。

除了出書宣傳和諭旨規範外,漢代開始實施旌表節婦烈女,只是宋元以前,婦女守節、殉節的現象並不常見,再嫁、改嫁行為相當普遍。歷史學者考證,宋代以前官方表彰的節婦烈女總數為357人,宋代為212位,元朝324位。明朝洪武元年,明太祖朱元璋下詔令旌表節婦,規定:“凡民間寡婦,三十歲以前夫亡守志,五十歲以後仍不改嫁的人,要旌表門閭,還免除本家差役。結果,明代節婦烈女達到6586人。

到了清代,皇帝們就更是一個比一個看重貞節觀念,把旌表標準不斷下調。雍正帝上位不久,1723 年諭旨規定:“節婦年逾四十而身故,計其守志已逾十五載以上,亦應酌量旌獎。”將貞節牌坊的標準,由明代的守節至少二十年縮短到十五年。後來,道光帝在1824年、同治帝在1871年,分別把旌表標準縮短至十年和六年。結果,清朝旌表的節婦烈女數達到歷史新高:78073人,幾乎到處是貞潔牌坊了。這一數字足以說明清代把婦女貞節放在了非常高的位置。

對女性的“三從四德”的要求關鍵在於沒有金融市場。

貞節觀使“養子防老”體系可靠

那麽,為什麽歷史上各朝一代比一代更看重女性貞節?

特別是,不管是守節、殉節的過程中,還是得到朝廷旌表後,當事人婦女只有付出代價、做出犧牲,卻不能得到任何好處。

清代學者方苞寫過一篇《康烈女傳》,康烈女是商人的女兒,許配給了貧家之子張京。不料良緣尚未締結,人還沒有過門,張京就死了。得到此消息後,未過門的康烈女以張家媳婦之名上吊自殺。張家原本是個破落之家,後來因為康烈女而得到官方旌表,使張家在周圍乃至京師都出了名。但康烈女已經死了,旌表對她本人沒有任何意義。

旌表是做給活人看的,用意是通過具體榜樣,尤其是通過官方到處樹立貞節牌坊,讓周邊老百姓隨時隨地都可以看到這家那家有過節婦或烈女,不斷提示貞節的重要性。

朝廷對節婦烈女的大力表彰,也使那些不節烈者的處境愈來愈惡劣。從宋代至明清,不僅官府,民間對“失貞”女性的懲罰非常嚴厲,輕者被趕出族門,重者會被沉潭、火燒甚至凌遲處死。

之所以貞節是針對女性,而不是針對丈夫,一方面是男權社會所致,但更重要的是女性會懷孕生子,而男性不能。男性跟別人睡,對方懷孕了還是他的小孩,可是,如果女性跟別人有性關係,懷孕後小孩是誰的就變成大問號。

一旦對自己妻子到底懷的是誰的小孩產生懷疑,作丈夫的就開始不願意撫養妻子生的小孩,小孩長大了也有可能不情願孝敬母親的丈夫。如果這種懷疑成為社會普遍現象,那麽,老百姓就沒有興趣或熱情在“養子防老”體系中做投資,也越來越不相信這個體系的可靠性,整個社會對未來的安全感就會大大下降。

所以,你看到了,在沒有金融市場的傳統社會裡,“養子防老”成了最主要的跨期貨換、規避風險的體系。“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是儒家用來保證這個體系安全的方式,這個方式定位在父與子的血緣關係上,血親是“孝道”等各種名分和義務的唯一界定。因此,如果婦女不貞節,整個儒家大廈的根基和建立其上的跨期貨換體系就會出現動搖。這是萬萬使不得的事情!但這是以犧牲、抑製女性的自由權利為前提的。

當然,之所以今天對貞節不再重視,或者說今天夫妻關係中對另一方的忠貞要求已基本實現男女平等,主要是因為我們的跨期貨易需要不再完全靠子女,而是由金融市場取代,也因為信任關係逐步由外部契約建立,不再完全靠血緣決定。

今天的三個要點包括,第一,貞節觀念的堅守是“養子防老”體系衍生出的規範之一。跨期貨易安排對信任的要求太高,因為交易跨越的時間越長,就越需要防範對方逃跑、違約。由於“你是誰的兒子”這一點是天生的、不能改變的,所以,只要兒子是你親生的,他就跑也跑不掉;輔以“三綱五常”,你就更放心了!第二,之所以貞節只針對婦女,是因為只有女性會懷孕。她的忠貞唯一就至關重要,這是儒家體系的基礎。這解釋了漢朝以來對貞節觀的熱衷。第三,對女性的“三從四德”要求也是同理。關鍵在於原來沒有金融市場。有了外部金融市場後,這些要求就不再必要。

(本文為喜馬拉雅《陳志武教授的金融課》講座文本)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