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別說沒提前警告你!”這句話出自乾隆之口

勿謂言之不預”這句話翻譯成今天的話意思就是“別說沒提前警告你!”

“言之不預”這個詞,最早的文獻見於清朝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康熙帝訓勉全國學子的《訓飭士子文》。而作為外交辭令“勿謂言之不預”最早出自康熙帝的孫子乾隆帝寫給英王喬治三世的一封信中。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英國特使馬戛爾尼率團千里迢迢出使中國,向乾隆帝提出六項請求:

一、請中國準許英國商人在舟山、寧波和天津三處貿易。

二、請中國準許英國商人在北京設立一個貨棧,以便買賣貨物。

三、請在舟山附近海域指定一個未經設防的小島,給英國商人使用,以便英國商船到了該處可以停泊、存放貨物,並允許英國商人居住。

四、請在廣州附近,準許英國商人有上述同樣的權利,以及其他較小的權利。

五、從澳門通過內河運往廣州的英國貨物,請予以免稅或減稅。

六、粵海關除了正稅之外,免征其他一切稅收;中國海關應該公布關稅額例,以便英國商人遵照中國所定的稅率切實納稅。

然而,在大清帝國統治者的頭腦中,天朝上國與外夷從沒有對等的外交關係,有的只是朝貢和賓服。英國的外交訴求全部被乾隆帝以兩份敕諭駁回。乾隆帝的理由是,這些外交訴求“與天朝體制不合”“於天朝法制攸關”等。

在第二份敕諭的最後,乾隆帝警告英國“勿謂言之不預”:“以上所諭各條,原因爾使臣之妄說,爾國王或未能深悉天朝體制,並非有意妄乾……況爾國王僻處重洋,輸誠納貢,朕之錫予優嘉,倍於他國。今爾使臣所懇各條,不但於天朝法制攸關,即為爾國王謀,亦俱無益難行之事,茲再明白曉諭。爾國王當仰體朕心,永遠遵奉,共用太平之福。若經此次詳諭後,爾國王或誤聽爾臣下之言,任從夷商將貨船駛至浙江天津地方,欲求上岸交易,天朝法制森嚴,各處守土文武,恪遵功令。爾國船隻到彼,該處文武必不肯令其停留,定當立時驅逐出洋。未免爾國夷商徒勞往返,勿謂言之不預也。其凜遵毋忽,特此再諭。”

真是天威赫赫,不可一世。這次耗費了英國78,000多鎊的出使活動失敗了,但馬戛爾尼使團並非一無所獲。

為了彰顯天朝武力,乾隆帝特意指示軍隊操演,令其觀看軍威。可馬戛爾尼一眼便看出了大清軍隊的腐敗落後與虛弱本質。

許多讀過馬戛爾尼訪華歷史的人,都會為乾隆帝的無知、自負、保守、僵化,扼腕歎息。他對馬戛爾尼使團的拒絕,使中國錯過了最後一次追趕世界的機會。

僅僅47年後,英國對華發動鴉片戰爭,堅船利炮打開了中國的大門,中國墜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中華民族進入了百年屈辱史。

馬戛爾尼使團副使斯當東的13歲兒子小斯當東也參加了訪華。一路上與使團翻譯學漢語,能進行簡單對話。82歲的乾隆帝見他能說中國話,非常高興,欣然從自己腰帶上解下一個檳榔荷包,送給小斯當東。

在英國策劃鴉片戰爭的過程中,小斯當東已經是英國下議院議員、爵士。正是他在下議院竭力鼓舌,力主進行鴉片戰爭。

有人說,大清帝國繁榮表象下的虛弱,連一個孩子的眼睛都逃不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