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鴉片戰爭,道光皇帝為何突然選擇議和?

我們都知道,香港島被割讓給英國是因為第一次鴉片戰爭戰敗所致。但其實這場戰爭,清朝本可以打贏的。可為什麽後來又放棄抵抗答應割地賠款呢?這個還要從道光皇帝算的一筆账開始講起。

道光帝叫愛新覺羅·旻寧,是乾隆皇帝的孫子、嘉慶皇帝的次子, 1820年繼位時38歲。此時,大清國已由盛轉衰。最突出的是,嘉慶皇帝單單為鎮壓一個白蓮教起義就花費了2億兩軍費,相當於朝廷5年多的財政收入。

道光皇帝

此外,漕運問題、八旗弊端以及西北回部動亂、官員貪腐等現象都日益嚴峻。一言以蔽之,道光皇帝接手的是個名副其實的爛攤子。

面對困局,道光皇帝頗有奮勵之志。登基後,他改組軍機處、整頓漕運和河防,頒布了許多制度嚴查貪汙,並取締陳規陋習、強化吏治,同時修改鹽法、允許開礦。

在節流的同時大力開源,朝廷的財政狀況有所改觀。後又出兵西北,平定了回部張格爾叛亂,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和領土完整。這些成績使道光皇帝獲得了“小康熙”的美譽。

乾隆年間,鴉片流入中國,嘉慶時已有泛濫之勢,而到道光皇帝時,他對鴉片的社會和經濟危害有著比較清楚的認識,下令禁煙。可大刀闊斧的禁煙讓英國人非常不悅。於是,英國艦隊來襲。

這支艦隊的主力是16艘主力戰艦、500多門艦載炮以及區區數千人的陸軍。1840年6月到1842年8月,雙方共進行了較大規模的戰役12次,清軍投入的總兵力超過10萬人,英軍最多時不過7000人。然而,英軍在北至天津、南到廣州的數千里海陸如入無人之境……

道光皇帝一開始對軍費奏請還比較大方,後來就不得不越來越摳門了。1841年3月,新任閩浙總督顏伯燾奏:“敕部籌備銀300萬兩,內200萬兩迅速解閩以副支用,其余100萬兩容臣察看情形,如果必須應用,再行奏谘。”

奏折先到戶部,戶部打了個對折,準備撥給150萬兩,呈請道光皇帝朱批時,又被刪去了50萬兩。1841年8月英軍攻陷廈門,福建方面急請撥款300萬兩,道光皇帝索性不準。

1840年9月,英國艦隊從天津退往山東海面,道光皇帝趕緊命令沿海各省撤防,“以節糜費”,但3個月後廣東局勢再報危急,又只得下令增防。

1841年7月,奕山在廣州謊稱取得勝利,道光皇帝沒有核實真偽,迫不及待地再次下令各省撤防,結果英軍隨後發起新一輪進攻,清軍來不及重新布防,吃了大虧。

撤了布、布了撤,純粹瞎折騰,貽誤了不少戰機,增加了不少傷亡。但說起來,還真不是道光皇帝指揮水準不行,而是經費問題困住了他的手腳。

鴉片戰爭期間,經道光皇帝之手批出去的軍費超過2000萬兩,加上其它方面的投入清政府額外的軍費支出超過7000萬兩,據《清實錄》的記載,1842年清政府全年財政收入不過3714萬兩。

道光皇帝算了一筆账:繼續打不如賠款劃算。這就是道光皇帝最後選擇求和的原因,而英國人本來也沒打算就此佔領或滅亡中國,所以也願意接受。

於是,《南京條約》正式簽訂,中華民族從此開始在沉重的苦難中掙扎了一百年,而我們的香港島也因此暫時被割讓給英國。

據參與《南京條約》談判的兩江總督伊裡布的幕僚張喜在《撫夷日記》中說,英國人開始提出的賠款是3000萬銀元,經過討價還價最後確定為2100萬銀元,當時還沒有“袁大頭”,這時指的是西班牙銀元,每枚含銀約0.72克,2100萬銀元折合白銀約1470萬兩。

-END-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