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大家 | 家長群,裹挾的不止是戲精

電影《她》劇照

導讀:他嘟囔,沒帶跳繩就示眾啊?大家逗他:“你這麽牛,上去批評一下老師!”他尷尬回答:“偏不。”

作者:盧小波,資深媒體人,專欄作家,著有隨筆集《我為什麽沒有成為江洋大盜》。

這幾天的一個刷屏事件,叫“我爸爸是嚴書記”。風暴起於成都一所幼稚園的家長群。最新消息是,四川省紀委監委介入調查。

老師、家長和園方,都低估了家長群。50個人的“美媽群”,一個小小池塘,通向了廣闊的江湖。以家長群為中心,攪動起滔天大浪,遠不止這一起事件。

“我爸爸是嚴書記”截圖

家長群,把很多父母憋出了內傷

家長群是充滿“焦慮與質疑”的地方。不過,以往情緒多是暗流,把很多父母憋出了內傷。

我圈裡有個朋友,被公認是杠頭裡的巨頭,見誰不爽就要懟一下,以至大家都學會了他的口頭禪:“偏不!”只是,這個杠級達到九段的人,一提到家長群就熄火。

某日,他曬了一張截圖:七八小男孩站成一排。下面有一行字:“這些同學今天沒帶跳繩。”這是班主任發在家長群的。他嘟囔,沒帶跳繩就示眾啊?大家逗他:“你這麽牛,上去批評一下老師!”他尷尬回答:“偏不。”

沒人不理解。他兒子才讀小學二年級,作為家長群成員,他兩面人的生涯,才剛開始呢。

連續劇《小別離》劇照

“我爸爸是嚴書記”的微信截圖,一個來源是“金蘋果愛彌兒幼稚園C班的美媽”,群成員顯示50人。另一來源,是“團結一心”群的截圖,成員37人,也是這個班的爹媽群。從語境上看,“嚴夫人”不在此群。大家果然是團結一心,先是同情老師,再批判“嚴夫人”,最後決定同找園長反映意見。

從50人的群,到37人的群,逐步緊縮細分,還會有更加結實的小群。從幼稚園到高中家長群,都是這種圈層結構。

我有個上海朋友說,他的家長群,有500人的年級群,有45人的班級群。再下來,是23個成員的家長群。23個孩子是從民辦初中考入重點高中的,雖非同班,但家長們惺惺相惜。更緊密的,分別是12人、8人的家長飯局群。最可交心的群叫“四人幫”,媽媽們經常結伴旅遊。

從幼稚園至高中,家長群不斷分化。到了初中高中,家長群的分層,就基本以孩子成績為標準。誰的孩子是學霸,家長就會自然麇集在周圍。學霸與學渣的爹媽,難得同在一個群。當然,文化、財富、地域等因素,早早就是分群標簽。

有個朋友說:“幾個老闆動不動發上千紅包,我從來就不搶。為什麽?班級群裡,有人就是要假裝不存在,比如我。”

一位廣東媽媽吐槽:“在這座外來人口眾多、生源五湖四海的城市,最喜歡跟在老師屁股後面說老師好老師棒老師辛苦了,什麽事都搶著幫老師乾,每天在家長群裡演戲精,一有集體活動就裹挾全班的那些家長,還真的很少有廣東人。越往北這種家長幾率越高。萬一有個魯南人蘇北人(我就地圖炮怎麽了),整個班都不得安寧。”

不管你鄙視與否,每個父母的人格與教育方式,都可能被家長群重塑。

家長群,背離了校方建群的初衷

家長群,表面看是學校與家長間的聯結工具,但暗中形成的小群,卻成了與校方博弈的工具。

有個高中孩子媽媽,給我講了罷免老師的一場風波。

高二上學期,語文老師生病,扛了小半學期,只好請別班老師代課。捱到下學期,調來一個返聘老教師,40年教學年資,深孚名望。

老教師上崗不到半個學期,班級家長群裡炸開了鍋。班級語文成績年級墊底!也不完全是因為分數,還為了課堂內容的分歧。

老師60來歲,青少年時期正值“文革”。上課喜歡講歷史事件,來做觀點解讀。孩子們離那個年代太遠,自然很無感,上課總分神。

這個媽媽,是家委會成員。於是,另一媽媽與她私信對話:

“喂,這個老師,上課不好好上,老講那十年破事。你說,這對孩子有什麽用?”

“知道歷史事件,也不全是壞事吧?拓寬孩子視野也不是不好。”

“但他總講這些,能提高分數嗎?距離高考就一年啦!”

“哎,這個歷史事件,也是人文教育的一種吧。”

看來指望家委會成員,是不行了。另一媽媽拉了十幾個家長,再建新群。大家交流孩子情況後,決定舉旗為號:把語文老師換走!他們還研究具體步驟,由誰在班級群提出,話術怎麽設計,大家怎麽呼應等等。

家委媽媽也被拉進群。看爹媽們群情激奮,表達極端,就退了出來。臨走還說,不參與、不反對,也不向學校反映。結果她剛退群,某媽電話直接call過來,軟硬兼施。她嗯嗯啊啊,說自己在外地出差太忙。

次日早上,一個家長在班級群提出,把語文老師換掉吧。後面十幾個人都原句拷貝,最多再加支持二字。

家長群是一種象徵,它不是“你”,而是那個“真我”。安靜時,是任牛馬踐踏的芳草地;有事時,是絲絲作響的活火山。

班主任靜默,到了晚上說:家長們不要急,學校已經考量現狀,基本明確情況,下學期語文課,調某某老師來任教。大家一起努力,把語文提高上去。

家長的回復是,每人發一個淚目表情。

家長群裡的潛文化,完全背離了校方建群的初衷。學校忌憚家長聯合發力。

我聽說,浙江有的學校,選用的聯絡工具是“釘釘”。校長私下解釋說,為什麽我們用釘釘建群,因為它就不是個人社交工具,是個工作群,不容易搞串連。

可是,潮水的方向沒法改變。家長聯結的力量,依然能拍起轟天大浪。

家長群,看父母與孩子一起成長

一二線城市家長群,飯聚多是AA製,主題五花八門。有個廣州孩子家長,跟我講過一種飯局,叫“長大了”。

這件事,是在一個媽媽群發生的。孩子們的發育,早早就成為媽媽們的交流話題。跟上一代母親不同,她們大大方方地討論,男孩首次遺精,女孩的初潮,諸如此類的應對……共識是,要叮囑孩子:“你如果‘長大了’,一定要告訴媽媽哦。”

於是,經常會有某媽媽欣喜若狂,昭告天下:“我家孩子今天‘長大’啦,明晚我請客!”隔三差五,就看到媽媽們歡聚,孩子會問,為什麽又吃飯呀?回答常常是,你的某某同學,昨天長大了呀!孩子的反應倒也開明:“咦——你們這些大人,好變態,好奇葩啊。”

從前,如果孩子碰到問題,作為單獨的家長,可能心裡沒底。現在,五六個人的家長小群,提供了參考尺度和坐標。獲得了心理支撐,就不再那麽無助。

《Young Sheldon》劇照

有個初中男孩,喜歡上一個女生,半夜會給她也打電話。媽媽苦惱極了,在小群裡一說,大家才發現,好幾個男生也陷入情網。

女生成績不佳,在男孩媽媽眼裡,是個“壞女孩”。媽媽說,這就是個小狐狸精,“很會化妝,出校門前會偷溜到衛生間,換上自己的衣服。人嘛長得一般,打扮得妖裡妖氣。”

兩個家長說,兒子也提起過這女孩,她特別自信,善良,肯幫助人,不是書呆子。她另類,有吸引力啊。

有家長問這個媽媽:“你小時候也有早戀吧,也暗戀過學霸,但人家為什麽喜歡你,是因為學習好嗎?”她回答,沒人喜歡過我,我學習也不好啊。有人又說:“如果學習不怎麽樣,個人魅力也不出眾,沒有什麽特點,怎會有人喜歡你呢?總歸要有一樣要勝過別人吧。”

沒有什麽比情感的本質,更能讓人思考生活。勸解別人,也是勸解自己,討論深入到原生家庭與婚戀觀。

有家長說,他小學時候,父母關係不好,天天吵嘴打架。某次半夜被吵醒,看到爸爸揪著媽媽腦袋,往門上砰地一下撞上去。他當時就想,將來絕不能成為這樣一個男人。這是家暴啊。可是才過了一天,爸媽又和好啦。現在自己是成人,大可以理解這種事。火氣過去啦,男人懺悔啊,性也是潤滑劑啦,巴拉巴拉。前提是,兩人都要有愛。

所以,他教育孩子,要始終尊重女性。他對兒子說:“你不喜歡她,可以不跟她交流,不接觸,但你不能成為讓女人害怕的人。男子漢要對自己有約束力。”

家長群,那一抹隱隱的桃色

在家長群裡,媽媽發起的聚會佔四分之三。群裡男性比例偏少,可一旦入群活動,對孩子的那份細膩,很打動人。中年男子,在人脈上的遊刃有余,也只有媽媽們能心領神會。

晨爸是個企業家,長相有七分梁朝偉。在群裡四年,一路越來越佛系,品茶、習字、抄經、辟谷、禪修。唯一沒能免俗的是,跟小玉媽媽“你儂我儂”。

小玉媽在羽毛球場上引人注目。她球藝高超,長相出眾。家長群的偽運動者,無法持之以恆,最終留下就四五人。小玉媽漸漸成了晨爸的固定球友。

終究是有疏忽的時候。洗澡的當口,小玉媽發來曖昧簡訊,晨媽一眼瞥到,心髒狂跳,立即私信劉爸:“你有小玉媽的電話嗎?”

劉爸隱約覺得,小玉媽和晨爸不對頭,反應也快:“我們只是打球,平時也不私聊。要不你問問其他家長?”

晨媽又找去琴琴媽。琴媽是經歷過情感大波瀾的,也沒給她號碼,勸諫說:“不能鬧,一鬧啊,心就隨著浪頭走了,還指望他回頭?

聽從勸告,晨媽沒有四處去找號碼了。但一有觸動,就追問晨爸:“她有什麽好,愛她哪點?”

“不愛,就是打球配合得好。”

“不承認是嗎?那我上學校去問問她女兒,為什麽她媽媽去勾引人家爸爸?

晨爸嚇住了,每天跟著妻子,接送上下班,寸步不離。悔過之心似有,更怕她去學校找孩子鬧。兩個孩子都在青春期,他冒不起這個險啊。

小玉媽也傷心,原本真情實意,但終究不是正途。

然後,不知怎麽回事,又跟離婚還單身的葛爸好上了。看演唱會之前聚餐,小玉媽把發票順手給了葛爸,愚昧群眾都沒看出來。葛爸身為大公司副總,情商絕佳。

家長群飯局,由十一二人的群,收縮成六七人。葛爸從事住宅房產。小玉媽媽做工業地產,共同語言很多。諸如消防、審計之類事項,葛爸舉重若輕,小玉媽搞不定就找他。

某日葛爸在小群裡問:“有誰跟我去廈門吃海鮮?”小夥伴們很開心,哇,什麽時候?“趕日不如撞日,今天啊。”

可是今天上班,怎麽去?小玉媽說:“哼哼,我倒是可以。要麽你接我?”

“接就接!要過夜的哦。”

“過夜怕啥?還怕你咯?”

其實沒那麽簡單,是葛爸公司活動,地產大咖聚會。大家都帶著女伴,葛爸不願孤家寡人太出格。小玉媽身高172,談吐不俗,舉止有度。這樣的女伴,是加分項。

廈門一夜如何不得而知,但是回來後,小玉媽與葛爸愈加親密。葛爸飯局本來很有土豪氣,但風格轉向文藝路線。群眾還是愚昧,雖然也奇怪晨爸不見蹤影,可從前那個嗨皮的小玉媽又回來了。

日本連續劇《晝顏》劇照

幾個月後,小玉媽失戀。葛爸找了個小17歲的女友,飯館服務生。

小玉媽借酒澆愁,琴媽還是最好的傾聽者。小玉媽哭訴,自己從小到大都受男人矚目,無論是戀愛,還是曖昧,都是她甩別人。沒想到,這回是別人甩她。而且那個臭男人,是把姑娘的照片給她看:“他就拿這麽低端的女人,來跟我比……”

琴媽勸解,哎,你該打球打球,該旅遊就旅遊。那葛爸有什麽好?錢是很多,但做人太挫,三觀迂腐,審美停留在皮相上,要不怎麽偏找個服務生?

小玉媽不難過了,還去打球。晨爸對她還有真心,舊情複燃。至於晨媽,應該還不知道吧?

家長群外,你永遠不懂我們的暖

西方家庭成員關係,實質是配偶中心製,家庭運轉以夫妻為中心。而東方特別是中國,是子女中心製,子女的地位,超過夫妻在對方心中的位置。所以,在家長群裡,因孩子而勾連的人際關係,特別牢靠。

莫超爸爸的胃不舒服很久了。莫媽想到,兒子同學楊聰的爸爸是醫生,她跟楊媽在群裡關係也好,就請她幫助預約胃鏡檢查,不然排隊要三周。檢查結果,莫爸胃竇有一條狀隆起,是息肉,要微創手術。

楊媽是醫生世家,父親是醫學影像專家,哥哥是內科主任。楊媽當晚就將胃鏡照片傳給爸爸看,老專家立即給出意見:要盡快切除,而且要切深一點,必須當場做活檢。

“盡快切除,當場活檢”之說,讓莫媽不安,覺得要跟婆家通報一下。丈夫兄弟三個,一向是小叔拿主意。

小叔說:“那要找中山醫院,這事兒我來。”小叔關係頗廣,當晚就托朋友給醫院打招呼。

去大醫院再做內鏡超聲波。片子仍發給楊媽的老父親看。一個小時後,楊媽轉達回話:不必再看活檢報告,從片子上看,不是很樂觀,已經浸潤進胃壁了。

浸潤?莫媽腦袋裡“轟”了一下。

楊媽很貼心:“爸爸說了,目前市裡消化外科最好的,是中山醫院與鼓樓醫院。親如果想去鼓樓,我家可以幫忙,我哥還帶著博士生呢。別的醫院也行,都能搞定,反正不能拖。”

莫媽心裡七上八下,想到孩子高三,是個小夥子了。涉及家庭成員的重大問題,應該讓孩子知情。孩子靜靜聽媽媽說完,然後問:“楊聰外公和舅舅都是專家對不對?”

“鼓樓排名前三對不對?”媽媽點頭。“嗯,那就去鼓樓醫院吧,”孩子說。莫超爸是個糯性子,說行行,你們說哪就去哪。

莫媽一夜無眠。次日一早,小叔打來電話說:“我已經托人找了院長啦。什麽?莫超同學的爸媽?嗨,小毛孩的關係,有個什麽用?!”

莫媽一再說服,基本翻臉。婆家的男人還是說,小朋友的關係,怎麽頂得上院長?他們從不關心家長群,哪能明白這個群的意義。

電影《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劇照

這邊話才說完,莫超的另一同學爸爸,也來電關心。他是外科主任,兩個孩子暑期社會實踐,就在他醫院搞定的。

莫媽長歎一聲:“謝謝,我婆家那一大幫傻瓜,不肯聽我的,也不相信莫超同學的家長群爸媽。唉,由他們折騰吧。”

又到畢業季了,一個又一個家長群,聚聚散散。

去年,上海一朋友的家長群,18個孩子,考上的全是名校。朋友炫耀說,家長群搶紅包搶到手軟。他兒子喜歡入川,說是那裡美人遍地。只是大學浴室髒破,一幫家長看了都生氣,又建了新群,共斥學校管理太差,還議論要眾籌給建浴室。眨眼間一年過去,得問問他,孩子學校的浴室改建得如何?

哎,在這個人人都有“群”的時代,誰能真正置身事外?誰能不被群體裹挾著,跌跌撞撞往前走?朋友啊,祝您在群裡一切安好。

(文中人物均已化名,情節如有巧合,請勿對號入座)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