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令人歎息的清末幼童留美計劃:為山九仞,功虧一簣

1872年,第一批幼童30人從上海乘船前往美國。在其後三年,每年一批,共120名幼童赴美國留學。這項事業由曾國藩、李鴻章主持推動,計劃用18年時間,打造一批具有儒家忠君愛國思想,同時掌握西方科學技術的人才。

然而十年之後,清廷要求全部留美幼童立即返華,不得滯留。當時,只有詹天佑和歐陽庚二人完成學業,其他幼童,或是正在讀大學尚未畢業,或是還在高中,即將升入大學。然而隨著一紙命令,百名幼童命運就此改變。

為山九仞,功虧一簣,不讀大學,這異國十載寒窗所為何來?清廷為何突然改變計劃?這還要從清廷當初派遣留學生目的說起。

當時社會知識分子對西方有兩種看法,一種是李鴻章等人為代表的,“中國文武制度,事事遠出西人之上,獨火器萬不能及”,所以應“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學習西方先進技術。另一些人則認為“立國之道,尚禮儀不尚權謀;根本之圖,在人心不在技藝。”,“古今來未聞有恃術數而能起衰振弱者也” ,想要起衰振弱,不能靠“一藝之末”,還得靠孔孟之道,這才是“根本之圖”。

當時,曾國藩已逝世,李鴻章獨力支持幼童留美計劃,已是面臨保守派的巨大阻力。而隨著時間流逝,當他發現事情進展與他想的並不完全一致時,這個在朝堂上唯一有力的支持力量也猶豫了。

當時,清廷成立“幼童出洋肄業局”,洋務派官員陳蘭彬任出洋局委員,“中國留學生之父”容閎任副委員。陳蘭彬負責傳統儒學教育。按照《幼童出洋肄業事宜則》中規定,留洋之後,仍需學習“孝經”、“五經”、“國朝律例”等書,每月固定時日,召集全體幼童宣講《聖諭廣訓》(源於康熙皇帝的《聖諭十六條》,雍正時期推衍解釋並頒布的官方書籍)。

而這些留學的孩子平均年齡不過十二歲,在異國居住日久,怎麽可能不受當地文化潛移默化影響?一些幼童脫去長袍馬褂,穿起西服,盤起了辮子,和美國同學一起打球,跳舞,八個中國學生還組建了他們自己的棒球隊。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也是棒球隊的一員。

這些細碎的變化,引起陳蘭彬的不滿。矛盾的激化,在於兩個年輕氣盛的少年剪了辮子,入了基督教。清朝當即勒令這兩個學生中止學業提前回國,兩人卻直接從回舊金山的火車上逃走,不久宣布與清廷脫離關係,後來在美國娶妻生子。

這次事件,讓幼童留美計劃在朝堂之上遭到了暴風驟雨般的攻擊。不久,清廷派吳嘉善赴美國任留學監督。容閎在他的回憶錄中寫道,“吳嘉善本是留學事務的反對派,歷來把學生留洋看成離經叛道之舉;過去又與曾國藩、丁日昌不和,對曾、丁二公所創的事業,存心破壞,不遺余力 ”。

吳嘉善赴任後果然發生巨大衝突,他在召幼童訓話之時,眾多學生不願行跪拜之禮。吳嘉善及其屬下對此大發雷霆,認為眾學生“忘本”,“目無師長”,別說不一定能不能成材,即使成材,“也不能為中國所用”,上奏建議將留學生全部撤回。

陳蘭彬也上奏朝廷,描述留美幼童“荒廢中學”現狀,並認為長此以往“利少弊多”,建議撤回。

清廷總理衙門就此征求李鴻章意見。李鴻章曾憑借一己之力,頂住朝野洶洶輿論壓力,支持幼童留美事業。然而發展到此,他也感到了失望。

他同樣不能理解幼童們不願跪拜師長上官,吳嘉善等人又大力陳述其“荒廢中學”,“沾染西方惡習”,再加上朝野保守人士的壓力,他終於也頂不住了。

李鴻章退了一步,建議“半撤半留”。將部分學生撤回國內,而已經升入大學的學生,則繼續求學,畢業後再行回國。他的理由是:美國幾位大學校長對此持反對意見,認為中國學生非常上進,半途而廢甚為可惜,堅持撤回則“有損美國顏面”。

清廷的總理衙門收到李鴻章回復後,上奏建議“與其逐漸撤還,莫若概行停止,較為直接”。是日奉上諭“依議,欽此”。十八年計劃,十年而止,就此功虧一簣!

細思其失敗原因,確實有其必然。清廷一心想培育出秉持傳統儒家思想,忠於清廷,忠於愛新覺羅皇族,將自身所學用於維持大清政權的人才,而幼童留美計劃注定無法完成這個使命。

一者,幼年出國,世界觀、人生觀均未成形,多年滯留異國,怎麽可能按照清廷想法,隻埋首數學、工程科學,而對其政治經濟制度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而幼童出國之後,安排居住在普通美國百姓家庭,耳濡目染,文化觀念向其靠攏,乃是自然而然之事。

二者,美國政治文化,較之清朝封建制度的確有明顯優越之處,就如容閎而言,“平時性靈上受到沉重壓力,一旦排空飛去,言論思想便都和舊教育的規範不合。”事實也正是如此,接受了現代社會的禮儀,誰還願意再回頭對官員卑躬屈膝,動輒跪拜?而這一看似細微的事件,釀成了與留學監督吳嘉善的劇烈衝突,最終導致了留美幼童尚未完成學業而全被撤回。

這些命運被清廷之手撥弄的幼童裡,後來出了著名工程師詹天佑,北洋大學校長蔡紹基,清華大學校長唐國安,民初國務總理唐紹儀。另外,從事工礦、鐵路、電報者30人,進入海軍者20人。雖然大部分未能完成學業,但仍然為中國的發展做出了不凡的貢獻。

對於清廷來說,這次試驗是徹底失敗的。武昌起義爆發後,清廷起用袁世凱為總理大臣。留美幼童唐紹儀被聘任為袁內閣的全權代表,赴上海與南方民軍總代表伍廷芳談判議和。唐在談判中極力主張:“清廷不足保全,而共和應當推動”,並以此為議和的指導方針,最終促成南北聯合推翻了清廷。

而對於中國來說,則未為失敗。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