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聽懂“您”,您才能意會中國人說話的藝術

如果聽到別人用“您”來稱呼自己,先別瞎高興以為自己輩分高受尊敬。“您”在當下,還得分時、地、人、事、因五大要素來分析言外之意,咂摸咂摸其中的味道,怎麽都比微笑臉還一言難盡。

中國人說個話可真累。

不信你拎出個“您”來,乍一聽非常客氣,還能表示對長輩和資深專業人士的尊敬。但仔細一想,“您可真行!”“那您懂得可真多啊”……這些“您”聽著怎麽都有些膈應,加上陰陽怪氣的語氣,不是抬杠就是在嘲諷。

在我們生活中,“您”其實不比“你”鮮見,我們喜歡說“您”,有的職業還逢人就叫“您”,這群人脫下職業裝在生活中還叫“您”,那就是一種職業病,未免有些虛偽。

“您”字的出現,疊架於“你”字之上。那麽問題來了,既然“您”表示尊敬,那“你”的存在就變成了一種尷尬的存在,用“你”就將尊敬的程度打了八八折?

網上流行說法解讀“您”,寓意是“心上的人是你”,但尷尬的是放在最親密的關係當中,誰會用“我愛您”代替“我愛你”,那八成是把戀人當客戶談,遲早要分手的節奏。用“您”還是“你”,你得厘清這種界限,也許能直呼“你”的人,可能還沒有“您”來得多。

“您”比“你”豐富多了,它包裹的是中國傳統的人情關係網,用好成仁,用不好您自個兒體會下。

飯圈人常用“愛您”,搭配親手製作的表情包,送給可望而不可及的偶像。

“您”生在禮儀之邦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作為禮儀大國,“您”字背後肯定藏著厚厚一摞說不完的中國傳統禮儀歷史,甚至出現得比“你”字還早。

其實不是的,“您”字其實很年輕。最早出現的“您”,跟敬稱沒半毛錢關係。

據考證,唐朝以前,漢語裡都只有“你”,沒有“您”。唐代之後,才有了“你們”的複數說法,當時被念作 “汝”“汝等”“你弭”,兩個字連讀就容易讀成了“您”。不論尊卑,它只是表示第二人稱的複數,相當於今天所說的“你們”。

據台灣學者張華克對漢語的研究,真正到了宋元時期,最開始在山東鄴城、邪城、陽谷等地,漢語當時受遊牧民族阿爾泰語系的影響,“你”的讀音逐漸開始有了鼻音,還出現了借音字“恁”和新造字“您”。

從“你”到“您”,我們清楚地看到滿語寄存於漢語的過程。當時“您”已經逐漸開始從表示多數到單數人稱意思過渡,而且已經開始有了敬稱的苗頭。

“您(恁)”一開始只在民間流行,後來以俚曲、元雜劇使用最頻繁。例如《梁山五虎大劫牢》雜劇的第三折,魯智深就曾經對宋江敬稱過:“哥, 您兄弟來了也。”

元曲《西廂記》裡,丫鬟紅娘對張生說過:“來時節肯不肯心由他, 見時節親不親在於恁。”

大部分時間台詞都只有“哈哈”“哎呀”“嗨”的魯智深,也尊稱宋江一聲“您”。

到了大約清朝中葉康熙時期,滿族社會開始進入滿漢雙語時期的時候,這標誌著現代北京城區話的形成。也就是在這個時期,“您”字才逐漸成熟,形成第二人稱的敬稱代詞。

《石頭記》裡雖然沒出現“您”,但“你老”這種敬稱詞已經開始向“您”的發展奠定了語義基礎。

《聊齋志異》裡《香玉》那一卷中,黃生對香玉訴衷心的一段就活用了“您”和“你” ——“您原來秀外慧中,漂亮而又聰明,真叫人愛死!離了你一天,真如千里之別。您務必抽空就來,不必等到晚上啊!”

“您”不再與第二人稱複數相關,在《現代漢語詞典》裡解析,如果要表示複數敬稱語氣,只能說“您二位”,“您幾位”,人一多就叫“諸位”,總之你如果用“您們”,就被笑話了。

民國時期,當時某雜誌刊登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的一封信,編輯部把信中的“你們”擅改為“您們”。呂叔湘先生還因此寫信批評了編輯部:“我從來不說‘您們’!”

對求真務實的語言專家拍磚可得講底子,呂先生算是最早專門研究“您”的專家,編輯們估計都沒有好好看過呂先生的第一篇學術研究《釋您、俺、咱、喒,附論們字》,立馬就踩在了自以為是的跟頭上。

在北京,人人都是“您”

“您”字最早以尊稱的形式,是在北京民間交際圈成熟起來的。

滿族這一半遊牧民族入侵中原,雖然融合的結果是漢語戰勝了滿語,但滿語的色彩,執拗地留在了北京話當中,比如豐富的兒化音,以及“您”的用法,就是滿語影響的結果。

清代後期吳趼人在其《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裡描寫京裡、京官等眾生相時使用的就是地道的北京土語,書中對北京話“您”的解析,就是“‘你’,京師土語,尊稱人也。發音時唯用一字,‘你’字之音,蓋藏而不露者”。

您來您去,就是北京人的日常。

在老北京的交際圈中,皇城根內的“規矩感”,已經深深扎根在了天子腳下眾多平民百姓,無論是在官場眾生相,還是在民間,都有一套嚴謹的上下尊卑、親疏遠近的交際規則。

而“您”就是在這樣的氛圍下應運而生,到了現代,“您”從京師土語進入到漢民族國語當中,已經成了現今廣泛的禮貌用語。

“您”字不僅僅是一種表禮貌、尊敬的語氣,往根上說,它更體現了交際權勢關係,全中國最愛說“您”的地方,也就只有北京。

在反映老北京生活的話劇《茶館》裡,就總共用了160次之多的“您”,“您”標誌個人歸屬地的象徵性符號,已經成了能凸顯北京城地域文化和京味兒情結的象徵。

“您”到了現今,這種表示權勢關係的符號意義逐漸被消解,泛化成禮貌用語。

在北京,“您”更是被運用得出神入化,無所不包。它不僅局限在長尊有序的傳統社會語境當中,北京話裡的“您”,可是一個非常微妙的方言暗語。

按照老北京的說法,會不會用“您”,聽不聽得懂“您”,已經成了鑒別北京人的一大門檻。

在北京出個門,是個人都可以被叫“您”。見面第一句“吃了嗎您內”,走的時候“走好內您”,表示感謝“謝您嘞”。跟北京人問個路,要是“您”字沒用好,您可能就被忽悠到門頭溝都不知道怎麽回事。

不論輩分高低,也別覺得自己受不起,要習慣被叫“您”。給年長的大爺大媽讓個座兒,都能聽到“沒事我就一站地,您坐著吧!”。就連五歲的孩子,跟媽媽撒嬌都能用“您”——“媽媽,您等我長大就給我行嗎?”

都說北京人吵架厲害,說話不帶髒字,“您”就是北京人最厲害的武器。北京人愛說“您”的地步,就連罵人也不放過。

您別看“您”字處處透著客套禮貌的意思,換個語氣和語境,輕點則表示調侃,再重點,就是一種嘲諷和輕蔑。

“您可懂得真多呀!”聽到這句話別以為是被誇了,語氣不對八成都是抬高帽子用來表達言外之意:“能少說就少說,裝什麽裝。”

“您配嗎?”話裡有話,表達的就是貶低之意:不好意思我覺得你不配。

在街邊不小心踩到一大老爺們的腳,他可以不帶髒字地罵人:“我這腳硌著您了吧,您腳真受累了啊,您還再來一腳嗎,不來我可走了。”

這三個“您”字沒聽懂,還以為老大爺脾氣好在跟您玩踩腳的惡作劇呢。

北京人再動怒也保持著禮節文明的氣質:“喲,您這張嘴可真厲害啊!”

“您哪涼快哪待著去吧!”

這種狠不在分貝有多大臉有多麽凶猛,就像武林江湖當中一招笑裡藏刀就可致命,殺人於無形之中還能保持優雅,就像我們常用的表情包微笑臉來表示一臉輕蔑一樣。是的,跟我吵你還沒夠格。

“您”很曖昧,

包裹的是整個中國人情網

南方人不懂北方的“您”,就像聽得懂棟篤笑的爛gag的人,接不到德雲社相聲抖出來的包袱。

更何況“n”“l”不分的廣東人湖南人,哪來那麽多事?逢人就說“您”,這不就跟日本人動不動就鞠躬那樣,外地人過不了自己內心那道坎,學了未免顯得有些莊重諂媚的味道。

而在上海話裡,也沒有“您”,只有“你儂我儂,忒煞情多”。北京人問:“您多大了?”上海話問:“儂幾歲了?”

南方商業氣息甚於官場氣息,並沒有太多的等級官民色彩,無端端用“您”相稱,雙方都膈應,還顯得客套生分了,不當自己人不說,還有種給別人添高帽之嫌。

“您”的出現,確實讓“你”的存在有點尷尬,難道用“你”就顯得不禮貌不尊重了嗎?但放到什麽都能搞起來的現代人,用“您”,多少有種“被玩壞”的意味,如果只有“你”沒有“您”,會少了很多喜感。

去年法國總統馬克龍在訪問澳大利亞時,在記者會快要結束的時候,馬克龍突然語出驚人:“Thank you and your delicious wife……”

馬克龍這番“調戲”,就被眾嘲估計是把法語的用法直譯成英語來了。而在他之前法國歷任政要,英語就沒好過,法國人甚至有一句這樣的感慨:“Do you speak English, mister president?”

而我們的漢語翻譯,顯然更會玩——

“您的夫人很美味!”

“總統先生,您說的那是英語嗎?”

這裡的“您”簡直就是調侃的點睛之筆,要是換成別的,就失去了一本正經胡說八道的幽默感。

客服就是禮貌地不解決問題。

當然在工作場合中,“您”比“你”更常見。三句不離“您”,沒“您”就說不了話的,一定是服務行業。

尤其是在客服行業,“您”跟“親”一樣,稱霸行業霸主地位:“親,您好,非常高興為您服務,有什麽可以為您效勞的呢?”

第一聲“您”還好,聽多了就會產生副作用。我們為什麽那麽煩這種客服的“您”?

因為“您”代表的是一種社交場合中非常虛偽的面具,明明內心拒之千里之外,還要偽裝成禮貌客氣。

他們的職業天生就是無論什麽情況,都要把微笑和“您”掛嘴邊,一到了生活當中,他們沒準是最煩開口閉口說“您”的一群,還讓不讓人放假休息了?

在傳統的事業部門和國企,上下級、陌生同事以及等級關係中,發個微信用“您”互稱是再正常不過的日常了。

但如果是在扁平化的互聯網創業公司,尤其是講究多元平等的文化氛圍,用“您”就顯得太過於迂腐呆板了,感覺就像是在尬聊一通。

用“您”的都是“請您”開頭的祈使句,你都能感覺到對方下一步要有事請求:“親,請您看看這個方案能不能這樣做哦……”

乙方最煩甲方發過來的四個字不是“不大好哦”而是“您覺得呢?(微笑臉)”,言外之意就是:我就是不滿意,還非要得到你的懺悔回應。

最講究人情世故的中國人,怎麽能放過“您”的運用。“您”遠遠比“你”內心戲來得豐富,就像是一個表面板著面孔端著坐姿,內裡卻暗流湧動的人。

在他身上你會看到太多複雜又微妙的變化,啟動各種社交模式——“您請用”是一種生分客氣;“您可真夠厲害”是一種抬高膈應;“您得了吧!”還能用在朋友之間的互懟調侃。

“您”講究的就是這種距離感,需要用“您”來稱呼的人,要不就是不把你當自己人的客人,要不就是親密無間相愛相殺的朋友,畢竟故意用“您”來抬杠的,一定是喜歡跟你開玩笑,往反話說也不會介意的那位。

老舍先生《茶館》裡的一百來個“您”,英文翻譯起來頂多也就三個單詞——除了“you”,就是“yourself”或者“please”,省略掉了多少張藏在“您”字背后豐富的面孔和神情。

當你聽到別人微笑地對你說“您”,可別全當是客氣敬稱,“您”字早已經是一個被玩壞的老幹部。

考驗情商的時候到了,要聽懂“您”的言外之意,不僅要結合當時的語境,說話人的語氣,還要綜合雙方的人情關係和距離。您琢磨琢磨,是不是這個理兒?

參考資料:

《“您”這個字,1949年才開始大規模使用》汗青

《北京人說“您”,是褒還是貶?》馬未都

《阿爾泰語系對漢語的影響》張華克

《茶館》及其兩譯本中的禮貌語言研究——以“您”為例 海外英語 2016. 李蘭蘭

《第二人稱敬稱選用“您”表示原因初探》 張家口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04 李嬋婷

《釋“您”》 語言教學與研究 2013.05 劉雲、周晨萌

《敬稱“您”的來源》長沙大學學報 2006.01 時良兵

《漢語人稱代詞“ 您” 的變異研究》 《語文研究》1998.04 謝俊英

《北京話的“您” 與京味兒文化》 北京社會科學 2008.04 郭風嵐

作者 | 謝無忌

歡迎分享文章到朋友圈

新周刊原創出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