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得了癌症怎麼辦?防患未然,保護腸道健康,絕症面前不絕望!

腸道可稱為人體「最勞累的器官」,80%的消化和吸收在腸道內完成,90%的毒素靠腸道排出。腸道還是人體最大的微生態系統,長約7~9米,腸黏膜面積大約200~250㎡,集結了人體60~70%的免疫細胞,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

腸道與人類疾病

腸道菌群和大部分慢性疾病都有關,比如與肥胖、高血壓、腦部炎症、肺炎、肝代謝異常、腫瘤的生理病理及治療等都脫不開乾係。

此外,腸道菌群還會影響人們的情緒、睡眠及壓力水準,抗生素殺死腸道菌群會影響大腦海馬體的神經發生,可能引發嬰兒的某些發育疾病,如1型糖尿病和炎症性腸炎……

腸道是否健康,辨「便」知

1、便便的氣味

2、便便的顏色

3、健康正常的大便:沒有太明顯的惡臭;黃色或黃褐色;香蕉狀或圓柱形。

4、不健康的大便:強烈臭味;黑褐色或黑色;塊狀、泥狀、水樣狀、半鏈狀。

愛「腸」就請避開「傷腸」雷區

1、不良飲食習慣:火鍋、燒烤、抽煙喝酒、肉多菜少,腸道益生菌很「受傷」;過熱、過冷、過鹹、辛辣,益生菌直接「犧牲」啦。

2、不良用藥習慣:用一次抗生素,腸道菌群需要一年時間來恢復,感冒、咳嗽、肚子痛,吃瓜群眾切記不要亂用抗生素。

3、久坐少動、熬夜、壓力大等都是老生常談啦,盡量控制自己吧!

腸道菌群真的跟腸癌有關係?

結腸中有兩類細菌,會促進慢性炎症,增加結腸癌的發生風險,分別是大腸桿菌和脆弱擬桿菌。

具體而言,這兩類細菌會侵入結腸的保護性黏液層,並相互「勾結」構建適合微生物生存的環境。

這些入侵行為會引發慢性炎症以及DNA損傷。而且,細菌會刺激特定的免疫反應,進一步促進腫瘤的形成。

值得注意的是,只有這兩類細菌同時存在,才會增加腫瘤發生的風險。

同時研究人員還發現這兩種腸道菌群主要在幼兒體內繁殖生長,而這可能是導致年輕人結腸癌發病率上升的原因之一。

談癌色變,絕症不絕望

病理如診斷為腸癌,就像看到了一張不定期死刑的判決書,人人談癌色變。

我國最新癌症數據統計:2015年大腸癌發病率和死亡率分別位居惡性腫瘤的第3、第5位,其中新發病例37.6萬,死亡病例19.1萬,城市地區遠高於農村,且多數患者初診時已是晚期。

近年來,免疫藥物在惡性腫瘤治療方面顯示出振奮人心的效果及巨大潛能,尤其PD-1單抗,低毒、長效,很有可能擺脫靶葯耐葯的命運,達到臨床治癒,但前路漫漫,還需上下求索。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