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HIIT+低碳水,躺著都能瘦!|附贈 20 分鐘實操影片

HIIT + 低碳水,躺著都能瘦!

噓!小點聲,告訴你一個驚天大秘密,你可要答應我,不要喊出來!

這個秘密就是:躺著也能瘦!

Are you kidding me? 你在逗我吧?

野獸什麼時候騙過你?

每天單純的花 20 分鐘做個小運動,

剩下的時間 放肆吃肉,躺著就能瘦

你願不願意試試?

在詳細講解這種神奇的小運動之前,先要講清我們所說的「躺著也能瘦」。畢竟這個概念又衝擊了傳統健身領域,那看似合理,卻又難以實現的瘦身理念。

傳統的健身,營養學理念推崇的減肥理念是「管住嘴,邁開腿」,製造 熱量缺口(每日熱量總攝取<每日熱量總消耗)。

你嚴格按照這個理念,減少每天的營養攝入,一邊告別了火鍋、米飯、大盤雞;一邊喝杯奶茶壓壓驚。與此同時,你還痛定思痛,辦起了健身卡,聽著楊超越們:「高溫瑜伽仰臥起,動感單車普拉提」的音樂,發奮苦練。

堅持了一個月,吃了無數的苦,割捨了無數的生活樂趣,最終發現體重並沒有明顯的變化,一大波沮喪慢慢來襲,逐漸走向了 破罐破摔 的路線。

傳統健身理念大方向沒錯。只是實現起來難度太大了。影響熱量缺口的因素很多。

首先,大眾普遍會忽略,也難以測算的是 人體自身的基礎代謝差異。每個人的身體素質差異,所處環境的不同,都會導致基礎代謝不同。

其次,大眾還會忽略 食物熱效應 這個日常難以量化的概念。

人在吃東西的過程中,從 咀嚼 開始、消化分解、到最終 吸收,每個階段都會有熱量流失。導致最終熱量缺口計算有偏差。還有一些其它「算不準」因素,比如:熱量測算不準確、個體吸收能力差異、食品的個體差異等,都會最終影響每日能量攝入。

而邁開腿,相對管住嘴,也許更簡單些,但是依舊難以做到,因為常規的邁開腿意味著 長期、大量、時間久、見效慢,枯燥乏味 的有氧運動。比如:每天超過 40 分鐘 的慢跑,還有那不一定每天都有空去的游泳池。

這樣靠著 節食 超量有氧運動 減肥的的效果往往微乎其微,有些意志力驚人的小夥伴,成功瘦身,但是一旦恢復食慾,很快會 復胖!這也就是為什麼減肥節目最終都停播的真實原因。

而我們今天推薦給大家的 HIIT+低碳水飲食,是一種 無痛見效快、效果持續久,可以 放肆吃肉 的減肥模式。

不賣關子告訴你,躺著也能瘦科學概念就是:運動後過量氧耗(Excess post-exercise oxygen consumption),簡稱為 EPOC

身體在劇烈運動時,產生了一種叫「氧虧」的現象(Oxygen Deficit)。在運動結束後,身體為了緩解「氧虧」現象,會顯著提高氧氣攝入速率。過多的攝氧量,會直接參與到脂肪分解的過程中,促進新陳代謝,提高燃脂效率

簡單說,訓練強度越高,訓練後身體需要恢復、回到 靜息狀態,消耗的氧氣量也就越多,繼而消耗更多熱量。

這一時期,你即使躺著不動,維持你日常基本生活的 基礎代謝率 和維持最基本心臟循環的 靜息代謝率 也要遠高於平日水準,並且在這個過程中,主要以燃脂供能為主(因為身體中的糖已經消耗殆盡)。

每次運動的總消耗=運動中總消耗+運動後消耗。

這種運動後過量氧耗(EPOC),最長可以 持續兩天!這兩天你就是躺著不動,基礎代謝率和靜息代謝率都要比之前從未運動時高。當然躺著都能瘦。

有減肥需要的朋友,需要格外關注運動後的運動後過量氧耗(EPOC),因為運動後運動後過量氧耗(EPOC)階段,可以持續增加機體運動停止後的能量消耗,這對於有減脂需求的人群都有幫助。

控制這一時期的飲食,尤其是減少 的攝入,盡量給身體創造一個有利於燃脂的機會。

1.增加運動時長

通常情況下,有氧運動 時間長度 與 EPOC 呈正相關關係,也就是說有氧運動時間越長,運動後過量氧耗(EPOC) 時間越長。但是有氧運動增加的運動後過量氧耗(EPOC)時間維持相對較短。

2.高強度、間歇

高強度,間歇性運動也會顯著提高運動時最大攝氧量,會比慢跑等,長期中強度有氧運動產生的運動後過量氧耗(EPOC)總量多,延續時間長。

也就是說,你終於可以遠離那些枯燥乏味,一成不變的有氧運動。

3.用抗阻訓練增加身體瘦體組織

運動後過量氧化的絕對值,還與 瘦體組織(肌肉)指標相關。同等品質的脂肪和同等品質的肌肉消耗能量的比例是不一樣的。每增加 1 kg 肌肉,每天就能多消耗 110 大卡能量,同時可以有效消耗脂肪。抗阻訓練為主的無氧運動(舉鐵),能顯著提高人體的瘦體組織。抗阻訓練之後,因為身體中貯藏的糖已經被消耗一空,只能靠燃燒脂肪為身體供能。

時間長度、運動強度、瘦體組織(肌肉),這三項指標都會影響運動後過量氧耗(EPOC),由此可見,如果想提升運動後過量氧化時間與強度,需要兼顧運動的強度和攝氧量。這需要有氧運動和無氧運動相結合。

那既然,有氧運動和無氧運動都能提高運動後過量氧化(EPOC),那有沒有 無氧有氧 相結合的運動方式呢?

首先讓我們說說什麼是 HIIT。

HIIT 是英文 High 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 的縮寫,中文意思為高強度間歇性訓練。這種訓練方式,最早起源於 20 世紀初的田徑訓練領域,20 世紀 60 年代,開始風靡於競技體育界,顯著提高運動員的訓練水準,尤其能夠提高力量訓練水準,改善心血管功能,增加運動員瘦體組織(肌肉)比例,燃燒脂肪。

相比傳統、節奏穩定的中等強度運動(MCT,Moderate Continue Training), HIIT 是一個 有快有慢,節奏變化大 的周期性循環運動,它的攝氧量更大,強度更強。而且,HIIT 具有很強的靈活性,不受場地和時間的限制,一塊平地、一階樓梯,甚至一個瑜伽墊就可以開始訓練。另外相比傳統有氧運動,動輒 30 分鐘 - 1個小時,甚至更長的訓練時間,HIIT 只需要 5 - 20 分鐘的時間,就可以顯著提高 人體基礎代謝率、靜息代謝率 超長的 運動後過量氧耗(EPOC)持續時間。這也就意味著身體將消耗更多的卡路裡。

經過 4 周左右的 HIIT 訓練後,訓練者的 腰臀比(WHR ,Waist-to-Hip Ratio)(注1),身體品質指數 (BMI,Body Mass Index)(注2)顯著降低。

注 1:腰臀比(WHR)是人體腰圍與臀圍的比值,通常採用該指數測定腹部皮下脂肪層厚度。腰臀比過高會影響代謝技能正常運轉,從而引發高血脂高血壓等新陳代謝疾病。

注 2:身體品質指數(BMI)是是用體重公斤數除以身高米數平方得出的數字,主要用來界定肥胖,BMI 數值超過 25 即被界定為肥胖。

北京體育大學曾經做過一個為期 8 周的 HIIT 與 運動後過量氧耗(EPOC)關係的實驗。8 周運動乾預前後,HIIT 組運動後過量氧耗(EPOC)持續時間、總量均顯著性大於中等強度運動( MCT)組。

另外有一項研究結果顯示,招募訓練經驗的青年男性 10 名,選取不同的運動形式,消耗 300 大卡的熱量,最終結果發現:運動強度越大,選手所產生的 運動後過量氧耗(EPOC)也越大,持續時間更長。

而當 運動強度一定 時,比較運動時間長短所造成的過量氧耗(EPOC)情況時,發現 運動持續時間增加 只會增加運動後過量氧耗(EPOC)的 持續時間,但對 EPOC 總量卻無太大影響。

HIIT 要求在 高強度運動 中,穿插相應時間的低強度間歇運動(甚至休息)。一般情況下要求參與者在高強度部分將自己的心率達到最大心率的 85% — 90%,這麼說可能難以理解,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有心率和攝氧量監測裝置。

用一個簡單的表述,就是高強度達到力竭,用盡全力,大腦中只有努力完成訓練的慾望和畫面,沒有力氣說話,沒有力氣去刷社交媒體,不會想去拍照、刷朋友圈 等有的沒的。

高強度運動後,緊接著伴以等長時間的休息或更短的低強度運動(休息)。低強度的運動(休息)後,在回到高強度的狀態,循環往複 20 分鐘左右。

HIIT 的基本動作

HIIT 是一個廣義的概念,只要是高強度+低間歇的運動,都能算作 HIIT。比如現在各大健身網站,APP 中常見的 TABATA,Intensity,鄭多燕以及其它一些健身 APP 給出的各種減脂運動,都是 HIIT 的一種變形。

如果沒有什麼運動基礎且體重較大的小夥伴,則可以考慮快慢交替的游泳、橢圓機、劃船機等運動。

今天,我們特地從油管上搬運了個點擊率高達 1030 萬次 的 HIIT 訓練影片,分享給你:


— 心肺熱身 —

播放GIF

單腿擺動 一側 30 秒

這個動作的目標在於打開胯骨, 動作要盡量用腳去觸碰異側的手。但要注意腿部擺動在可控範圍之內,不要失控。

播放GIF

換另一側腿

播放GIF

抬膝轉體 30 秒

動作要領:盡量用膝蓋觸碰異側手肘。如果有餘力,可以加大轉體幅度。

播放GIF

深蹲接觸腳趾前踢 30 秒

這個動作的目的在於,活動你的膝蓋和胯骨以及拉伸腿部肌肉。動作要點在於標準深蹲,胯骨儘力低過膝蓋。單側腿前踢,手儘力觸碰腳尖。

播放GIF

左右跨步跳躍 30 秒

這個動作要求儘力加快跳躍頻率,儘可能抬高膝蓋。

播放GIF

開合跳 60 秒

動作要點:手過頭頂,儘可能加速。

— 熱身完成後動作正式開始 —

播放GIF

跳躍深蹲 60 秒

動作要點在於深蹲儘可能低下去,跳躍頻率儘可能高。

播放GIF

高抬腿 60 秒

儘力快速高抬腿

播放GIF

波比跳60 秒

(伏地挺身+快速收腿+縱跳) 儘可能加快速度。

播放GIF

開合跳(Jumping Jacks)60 秒

調整自己的呼吸,注意節奏。

— 休息 —

播放GIF

休息(Rest)20 秒

不要坐下,保持腳步運動, 深呼吸。


由於篇幅限制我們隻列舉了每個動作的要領,完整的訓練還請大家根據影片進行。

先看看被虐哭的歪果網友:

HIIT 的強度很大,燃脂效果很好。但是還是要關注自己的血糖,量力而行。雖然低碳水人群可以適應燃脂代謝的方式,但是 HIIT 這種短期、高強度的運動過程中,人體還是會不可避免地燃燒身體中的 糖分

建議運動基礎較弱的朋友,不要在早起空腹時進行訓練,因為這樣可能會引起眩暈、低血糖等不良癥狀。

在文章的結尾,我們解釋一個用戶朋友在後台常問的問題, 為什麼其他人比我減肥快?

這是因為你和他人的 瘦體組織(肌肉)含量、基礎代謝率和靜息代謝率 不同。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 基礎不同。有些人日常的運動量,打球,踢球,登山,就比你多,儘管因為種種原因發胖,但是人家基礎代謝率還是比你高的,稍微一動就能瘦下來。

END

作為一個低碳水+HIIT及適量慢跑,

半年瘦了60斤的受益者,

我很希望和你們分享我的減肥經歷,

我的黑歷史,我的生酮歷程,我的健身計劃。

也希望你們能多多留言、轉發

或者分享你自己的 HIIT 訓練照片給我們。

回復「入門」,看:

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我們,回復「吃」獲取一份簡單的低碳水食譜!

播放GIF

參考資料:

Bartels, M.N., Bourne, G.W., and Dwyer, J.H. (2010). High-intensity exercise for patients in cardiac rehabilitation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2(2), 151-155.

Billat, L. V. (2001). Interval training for performance: a scientific and empirical practice. Special recommendations for middle- and long-distance running. Part I: aerobic interval training. Sports medicine, 31(1), 13-31.

Burgomaster, K.A., Howarth, K.R., Phillips, S.M., Rakobowchuk, M., Macdonald, M.J., McGee, S.L., and Gibala, M.J. (2008). Similar metabolic adaptations during exercise after low volume sprint interval and traditional endurance training in humans. Journal of Physiology, 586(1), 151-160.

Daussin, F.N., Zoll, J., Dufour, S.P., Ponsot, E., Lonsdorfer-Wolf, E. et al. (2008). Effect of interval versus continuous training on cardiorespiratory and mitochondrial functions; relationship to aerobic performance improvements in sedentary subjects,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 Regulatory, Integrative and Comparative Physiology, 295, (R264-R272.

de Oliveira, E.P. and Burini, R.C. (2009). The impact of physical exercise on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Current Opinion in Clinical Nutrition and Metabolic Care, 12(5), 533-538.

Gibala, M. (2009). Molecular responses to high-intensity interval exercise. Applied Physiology, Nutrition, and Metabolism, 34(3), 428-432.

Helgerud, J., H?ydal, K., Wang, E., Karlsen, T., Berg, P., et al. (2007). Aerobic high-intensity intervals improve VO2max more than moderate training.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39(4), 665-671.

Horowitz J.F. and Klein S. (2000). Lipid metabolism during endurance exercis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72(2 Suppl), 558S-563S.

Joyner M.J. (1991). Modeling: optimal marathon performance on the basis of physiological factors.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70(2), 683-687.

Joyner, M.J. and Coyle, E.F. (2008). Endurance exercise performance: the physiology of champions.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586 (1), 35-44.

下午老是餓得昏?

理想燃料 讓你 快·速·充·能

?? 點擊「閱讀原文」,下單體驗理想燃料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