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戴志鋒:資管新規“鈍刀磨人”

  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作家 戴志鋒

  資管新規對銀行影響是持續、漸進的過程;對市場而言,則會是“鈍刀磨人”的過程。資管新規頒布到現在,銀行資管變化不大:大型銀行做些嘗試性的準備,而中小銀行則是觀望;存量產品續滾、增量產品受控。

  前言:近期,我們和大型銀行資管長官進行沙龍和電話會議交流,同時調研了資管領先的銀行和一些中小銀行資管部。

  投資要點

  銀行思維和資本市場思維的差異。資本市場是線性思維,看一個方向就做到底;銀行更多是業務思維,它需要觀察監管細則和力度、客戶反應和競爭對手,不斷持續的調整。所以,資管新規對銀行影響是持續、漸進的過程;對市場而言,則會是“鈍刀磨人”的過程。資管新規頒布到現在,銀行資管變化不大:大型銀行做些嘗試性的準備,而中小銀行則是觀望;存量產品續滾、增量產品受控。

  銀行對資管新規最關注的五個方面。1、產品規模壓縮的節奏(尤其是非標),銀行等待監管的細則和力度,會按最低要求執行;2、老百姓對淨值型產品的接受程度,存量壓縮,新增的合規產品市場能否接受;3、期限錯配嚴限後的流動性管理,政策是否有對衝,例如降準和放寬貸款額度;4、打破剛兌對特定資產池風險暴露,出現風險,銀行補救的手段減少;5、業務具體轉型壓力巨大,涉及投研體系、IT體系、風控體系、行銷體系整個系統重新構建。

  資管對銀行最終影響,與金融監管和貨幣環境相關。銀行資管大發展的背景:金融監管套利和存款利率雙軌制。金融監管的方向很明確:降杠杆去風險;同時監管有底線思維,把握節奏。而利率市場化的推進,對資管行業的影響也將顯現。總體看,銀行資管變化的方向是比較明確,但過程會比較複雜,不確定因素多。

  資管新規對市場的影響。1、對股市中長期是利好,短期有不確定性。銀行對股權類的關注度明顯提升,隨著可配置資產減少和預期收益率的下降,理財部分資金進入股市是比較確定的。短期來看,剛開始發行淨值型產品波動不能太大,銀行對股市會很謹慎;同時,存量高杠杆資金會部分撤離股市。2、對流動性和債市,會是持續磨人的過程。如果新增不能接上存量的壓縮,流動性會是持續收縮的過程;政策上會有對衝,會使得整個過程漫長而磨人。

  一、銀行思維和市場思維的差異,導致資管新規的影響是“鈍刀磨人”

  銀行思維和資本市場思維的差異:線性思維和客戶思維。資管新規對銀行影響是持續、漸進的過程。資本市場是線性思維,看一個方向就做到底,再換一個方向。但從我們跟銀行交流情況看,銀行是客戶思維,變化是緩慢的;銀行需要跟客戶建立長期關係,是一個緩慢逐漸轉變的過程。總體的方向是確定的,但是中間走的路徑是複雜的,跟監管環境、競爭對手、客戶接受的程度有關。銀行走一步看一步,可能2020年以後方向是比較清晰,但這兩半年的路徑怎麽走是看不清。

  銀行如何邊走邊看?一方面要看監管部門的態度,看具體監管細則。銀行肯定按照最低要求執行,中小銀行很有可能是拖到最後。第二要看客戶的反應,客戶對於發行淨值化產品的接受程度,例如,銀行先發行一些波動性較小的產品,再逐漸看客戶的反應。第三看競爭對手和競爭產品,要看競爭對手的情況,對手有產品創新被監管部門接受的,以及替代產品的情況。例如結構性存款受到限制,波動性比較小的淨值型產品接受度就比較高。

  各類型的銀行資管最新跟蹤:整體反映是在等待監管細則。1、維持現狀:存量續滾,新增。銀行態度很明確:按照底線來壓規模。現在都是維持現有產品,新增產品發行比較難,增發比較少。2、優秀的銀行(如工行和招行)做些嘗試性的準備,主要是產品設計或者成立子公司:產品設計一種類型是偏傳統理財產品,另一種傾向資產多元化的新產品;但都屬於初期階段。3、絕大數中小銀行都在觀望,按兵不動;它們在觀察監管的細則執行情況,觀察大型銀行的行為變化,它們原則是多看少動。

  銀行的行為模式,導致資管新規的影響是漸進的過程,是“鈍刀磨人”的過程。

  二、銀行對資管新規最關注的五個方面

  1、產品淨值化:客戶接受程度的三種路徑猜想

  客戶多大程度上能接受淨值化?關於產品淨值化的問題,以往銀行都是剛性兌付,無風險且利率比存款高,不會發生風險。當虧損真正出現,客戶兌付壓力非常大,因此淨值化產品面臨的很大問題就是客戶接受度的問題。銀行理財產品大部分使用攤余成本估值,有一部分隱形剛性兌付,真正淨值化產品也就三兆左右。對標目前銀行理財市場體量30兆,工作任務非常艱巨。

  接下來產品轉型,對於銀行理財猜想有三條路可以推演:

  1)允許銀行理財發行類貨基產品,且相對目前市場貨基產品限制要求少一些。比如現在貨基使用攤余成本估值,對期限錯配有較強限制,資產最長存續期不得超過240天。如果對銀行理財的類貨基產品約束適當放長,比如從240天放寬到360天,理財產品還是有一定優勢。目前貨基7-8兆體量,銀行按照這個方式轉型難度會相對低一些。

  2)允許銀行理財發行類貨基產品,要求完全參照貨基來。這樣理財產品相對貨基沒有優勢,現在貨基市場比較成熟,這樣對銀行理財轉型難度就大一些。

  3)要求理財產品除了封閉式產品,其他產品不準發。或者允許發,但是估值方式必須採用市值法估值。這樣銀行理財轉型壓力就非常大了。

  從未來可能性上推演,哪種可能性大確實不好說。貨幣基金本身導向可能也是向市值法估值。近期監管的態度不容樂觀,各家公募基金都在準備市值法基金的申報,部分表明監管的態度。

  2、產品規模壓降:走一步看一步

  2020年底情形會怎樣?2020年存量規模為0,一是一部分資產到2020年沒有到期,非標轉表,但是也會遇到問題,比如能否與表內信貸政策匹配的上(一部分客戶是因為表內收到限制才會去選擇非標融資),如果表內信貸政策沒有及時調整過來,還是面臨很大困難。二是如果債權資產到不了期,如果有浮虧如何進行處理,都是挑戰。目前期限錯配情況,銀行理財規模不在少數,最理想情況就是淨值化產品能夠發展起來進行承接。最後一個問題是如果在存量規模壓降的情況下,資產到期資金有富余部分能不能投新的產品,如果按照最嚴格角度解釋,老產品不能投新資產,也需要細則去解釋。

  壓降節奏:等細則,拖到最後。目前對於壓降節奏問題,銀行都在等監管部門的細則,但肯定是能拖就拖。如果按市場傳言三年每年按照按照1/3的速度去壓降,每年10兆,如果按照市場方式去進行拋售,影響就比較大。政策會有對衝措施:例如降準釋放資金,用表內資金接入標準化資產;放鬆貸款額度,用貸款接入非標資產。

  3、期限錯配:影響盈利和非標

  期限錯配是銀行理財盈利的重要來源。銀行理財之前賺期限利差,通過短端負債成本優勢投長期限資產,對投研能力不足的機構是相對省事的模式,因為確定性很高(尤其在市場比較平穩的時候)。資管機構賺錢,前期也是賺期限利差、信用利差、兩種都賺以及少部分資本利得。信用利差本來是銀行的優勢,但銀行一直嚴防死守,以穩健性為主賺期限利差。期限風險本質是市場風險,商業銀行管理是基於信用,與市場有較大差異,現在期限錯配的控制對銀行是一大打擊。如果嚴格限制期限錯配,銀行理財的盈利能力會大大削弱。

  期限錯配對“非標”和標準化資產的影響。目前期限錯配對非標限制比較多,尤其是未來非標資產跟產品端嚴格期限匹配。現在銀行發長期限理財產品少之又少,大部分對理財產品的定位還是一個流動性的工具,這樣一個挑戰就是長期限理財產品能不能發的出去。還有一個問題是標準化資產負債端能不能期限錯配,允許多少程度可以期限錯配,值得關注。標準化資產對於期限錯配的限制會相對非標松一點,但是期限錯配程度預計會有嚴格的限制。

  存量資產(時間長),能否被新增資金(短期負債)對接?現在銀行賺的大部分是期限錯配的錢,負債很短,資產很長,到2020年保守估計存量的未到期資產在五兆以上,不保守估計甚至有可能在十兆左右,轉型淨值化等新產品能否發展的起來?能不能達到相應的體量,如果達不到的話怎麽辦?對於非標產品,表內產品接起來很困難,且不論資本充足率等問題,非標之所以存在就是因為表內不借錢,突然說非標要用表內接,表內情況能否滿足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

  4、打破剛兌:具體操作難度和客戶接受度

  實際操作中,客戶已把理財當做無風險理財。剛兌是銀行理財產品的競爭優勢,讓理財產品有了類存款的屬性。打破剛兌其實和淨值化面臨同一個問題,即客戶接受度問題。客戶已經對於理財產品剛性兌付形成了消費習慣,打破剛兌需要對客戶進行教育和觀念培育。

  打破剛兌影響“資金池、資產池”模式。剛兌還有一種情形是客戶本金和收益在不同客戶間轉移,也就是在不同資產池的轉移。這是商業銀行逼不得已的做法,不得不進行粗放式管理。這也不能完全理解為剛性兌付,有可能產品是沒有問題,只是為了流動性管理需要,集中性管理滾動運作的需要。一是客戶要求利率高,沒有辦法在市場上找到對應,只能向其它集合去借錢。二是人力需求大,現在這種管理方式,集合性管理效率很高,這是銀行運行的一個特殊所在。但是新規對這種行為是禁止的,如果完全隔離壓力相當大,機構沒有心理準備。

  5、過渡期其實不長,銀行面臨較大轉型壓力

  轉型落地面臨很多挑戰。本次新規確實延長了1年半,到2020年末。相對於之前征求意見稿給銀行留了更多時間準備,但是3年時間對於傳統銀行理財業務發展現狀來說還是比較緊迫的。資管業務轉型是複雜的系統性過程,不是簡單的產品轉型或者行銷體系轉型。從去年11月意見稿頒布到正式稿頒布花了5個月時間,從監管部門角度需要考慮多方面事情,就可以推知落實難度其實很大。

  銀行具體操作轉型的難度有四方面:1)投研方面,未來銀行理財發展模式要全面對標公募基金,傳統模式是類信貸的,跟表內大同小異,投研支持的迫切性沒有那麽強。目前銀行理財行業還處於冷兵器時代,一旦全面推向市場,必須更新換代。一方面有轉型的需要,另一方面投研跟不上受到各種內部約束,這個時候銀行資管機構可能需要改變定位,有可能投研需要與外部合作,借助第三方力量彌補自身是一個方向。也有一些銀行可能會做代銷,發揮財務顧問的作用,隻做TO C的服務。2)風控方面,銀行理財以前很長時間資產端配非標、債權類資產等,風控體系參照表內,以信用風險作為管控對象,對市場風險、操作風險、合規風險管控能力存在能力不足的問題。3)行銷方面,轉型後理財產品淨值波動,對銷售人員專業化要求很高,同時也需要對投資者進行培育。4)IT系統方面,需要借助IT系統進行客戶甄別,預期收益率型產品向淨值化轉型也需要配套。所以3年的過渡期實際上來說也不長,暫時不能盲目樂觀。

  三、銀行對理財發展“金融土壤”的理解

  理財大發展部分源於監管套利。銀行傳統理財業務模式本質上來說,業務運作從負債端到資產端都是參照表內的,是“影子銀行”,影子銀行不受監管指標的約束,負債端不受存款準備金監管的約束,資產端不受資本充足率的約束,某種程度上是在水下裸泳的銀行,潛在風險不容忽視,現在從中央到監管部門對銀行防範風險的重視,資管新規頒布是勢在必行的。

  理財大發展部分源於“分步利率市場化”。為什麽金融市場存在大規模的監管套利,很大程度跟分步進行的利率市場有關,存在利差。可以理解金融機構就是拿著國家賦予的牌照進行套利,在不同市場間套利賺錢。但不能把監管套利歸於利率市場化本身,恰恰反映了我們利率市場的程度還不夠。以美國為例,沒有銀行理財這種東西,但是他們有貨幣基金,但是佔比也不高,因為美國的利率是全上市場化的,缺乏生存的土壤。

  未來金融資管新規面臨的金融環境複雜。理財所以我們不能因為銀行理財等業務的存在否定利率市場化,上層也表明了繼續推動利率市場化的決心,但是確實需要一些前置條件,需要打破金融機構的預算軟約束。我們試想,任何企業都可以破產,金融機構為什麽不能破產?因為關係到老百姓的錢袋子。我們在推行利率市場化的過程中,考慮的不僅使經濟變量,還要考慮社會穩定,政治變量,所以我們面臨的局面較為複雜,因此很難看到一個較為清晰的方向。

  資管最終影響與金融監管和貨幣大環境相關。銀行資管大發展的背景:金融監管套利和存款利率雙軌制。金融監管的方向很明確:降杠杆去風險;同時監管有底線思維,把握節奏。而利率市場化的推進,對資管行業的影響也將顯現。總體看,銀行資管變化的方向是比較明確,但過程會比較複雜,不確定因素多。

  四、資管新規對市場的影響:方向明確、過程複雜

  對股市中長期是利好,短期有不確定性。銀行對股權類的關注度明顯提升,隨著可配置資產減少和預期收益率的下降,理財部分資金進入股市是比較確定的。短期來看,剛開始發行淨值型產品波動不能太大,銀行對股市會很謹慎;同時,存量高杠杆資金會部分撤離股市。2、對流動性和債市,會是持續磨人的過程。如果新增不能接上存量的壓縮,流動性會是持續收縮的過程;政策上會有些對衝,會使得整個過程漫長而磨人。

  銀行理財“資金池”和“資產池”的變化。1、銀行理財負債端(資金池)總量會是緩慢萎縮。存量肯定是壓縮,關鍵是增量能不能彌補上;銀行理財負債端:未來三類產品的競爭,存款(包括結構性產品)、公募產品、銀行新增產品的競爭;整體上總量會受限。2、銀行理財資產端:整體配置更多元化,非標規模壓縮,期限會拉長。以前銀行的資金配置非標在30%左右,9-10兆,60%是債券貨幣基金,10%是其它東西(包括股權),如果非標被控之後會尋找大類多元資產,這部分前最終可能會進入股票市場。3、理財產品形態的變化。銀行傾向於發長期的淨值型理財產品,至少三個月以上。所以整個利率曲線會比較陡峭,客戶的期限會拉長;銀行理財收益率會持續往下走。

  銀行理財,銀行間的分化會加大。資管能力比較強的銀行最終的佔比會比較高,較弱中小銀行最終會退出這個領域。大型銀行和優秀銀行,肯定會加強對多元資產配置的研究(尤其是股權類),成立子公司後有專業人士投研,而中小銀行以後做代銷,投資顧問的可能性較大。非標被控制之後,銀行躺著賺錢的模式不複存在,銀行需要重新尋找機會,銀行資管未來“市場化”和“分化”程度會明顯上升。

  (本文作者介紹:中泰證券銀行業首席,金融組組長,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特約研究員。)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