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公募理財降門檻 銀行擔憂“沒有好產品客戶必流失”

 

  ■本報記者 毛宇舟 

  

  近日,銀保監會發布《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理財新規),引起市場廣泛討論。總體而言,理財新規與此前監管部門發布的資管新規中淨值化、打破剛兌、去資金池、回歸資管本質的核心思想保持一致,對過渡期後存量非標資產提出了更為靈活的處置辦法。

  某股份製銀行資管部人士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新辦法出來後,最直觀的感受就是未來競爭壓力加大,差異化將體現,投研能力強的銀行在銷售端壓力會小一些,“以前5萬元門檻,客戶的投資集中度往往較高。而降低門檻後,客戶選擇性也高很多,尤其是現在銀行間轉账十分便捷,如果沒有好的產品支持,客戶必然流失”。

  恆豐銀行研究院研究員楊芮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從產品的角度看,新規頒布後投資者的層次和需求都較以往增多,理財業務需有與之配套的投研和風控體系。短期內,銀行資管機構可以加強與非銀金融機構合作,彌補現有投研能力短板,同時通過積極引進專業人才的方式,逐漸增強自身投研能力。

  新規未見明顯放鬆

  市場普遍認為,理財新規較資管新規有一定放鬆。理財新規提出,過渡期結束後,對於因特殊原因而難以回表的存量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以及未到期的存量股權類資產,經報監管部門同意,商業銀行可以采取適當安排,穩妥有序處理,並明確了公募資產管理產品除主要投資標準化債權類資產和上市交易的股票外,還可以適當投資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但應當符合資管新規關於非標投資的期限匹配、限額管理、資訊披露等監管規定。

  對此,申萬巨集源研報認為,公募資管產品可以投資非標並不意味著政策放鬆。首先,資管新規裡並沒有提過公募產品不能投資非標,本次細則只是明確公募產品可以投資非標資產。壓降非標的核心手段不是限制某類產品投向非標,而是非標產品不能期限錯配,銀行必須發行長期理財產品去匹配非標產品。而期限越長的產品越難發行,從而從負債端製約資產端非標資產投放。資管新規全方位圍堵非標資產的核心抓手在於限制期限錯配,只要這一條不放鬆,對於非標的政策就沒有任何實質性的變化,未來銀行非標資產配置收縮仍是大勢所趨。

  中原證券分析師劉冉認為,儘管理財新規釋放監管節奏放緩的信號,但監管的大方向未發生改變。逐步壓縮存量非標、規範資金池運作,消除通道與多層嵌套、實施淨值化管理、打破剛性兌付仍然是資管新規及其配套細則的最終目標。

  數據顯示,2017年底,銀行非保本型理財產品餘額為22.17兆元,2018年5月末餘額為22.28兆元,6月末餘額為21兆元,同業理財規模和佔比持續下降。理財資金主要投向債券、存款、貨幣市場工具等標準化資產,佔比約為70%;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投資佔比約為15%左右。

  產品體系將走向差異化

  在此次理財新規中,最引人注意的是公募理財產品門檻自5萬元降至1萬元,這對於銀行而言無疑是個利好消息。

  某股份製銀行資管部人士告訴《證券日報》記者,降低投資門檻,銀行已經呼籲了很多年,這次終於放寬了。從整體行業來看,勢必將吸引更多的投資者。但是對於個體銀行而言,面臨的挑戰將大大增加。在降低門檻後,客戶投資將會呈現分散化的特點,銀行維護成本也將隨之上升。此外,產品端能否跟得上客戶需求也是挑戰之一,尤其是對於大部分低風險偏好者,如何滿足他們的投資需求將是銀行面臨的主要問題。

  工商銀行一名客戶經理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許多老年客戶都偏好購買保本型理財產品,未來打破剛兌後,如何與這些投資者溝通,做好投資者教育的工作,也是即將面臨的巨大挑戰,“一些客戶上了歲數,就問保不保本,不保本的產品一律不買,即便是講一些理財知識,短時間內也無法接受(打破剛兌)”。

  此前,農業銀行資產管理部副總裁王飛曾公開表示,大部分客戶只能接受風險小、波動低的產品,資管新規後,銀行做了不少調研,也進行了高風險產品的嘗試,但是賣得並不好,未來各家銀行產品體系將會走向差異化。

  恆豐銀行研究院研究員楊芮認為,理財新規頒布後,銀行理財業務趨向於“投資長期化、產品淨值化、資產標準化”方向發展。在實行公募和私募理財產品的分類管理後,銀行在銷售理財的過程中一方面要加強對不特定社會公眾的投資者教育,另一方面要培育和挖掘更多的合格投資者,在多層次資本市場中滿足各類投資者的理財需求。

  淨值化利好投資者

  普益標準數據顯示,今年6月份,全國銀行理財發行量為12340款,環比下降513款。隨著資管新規正式版本落地,對保本類理財產品的禁止性規定變得明確,因此上月理財產品發行總量繼續微幅下跌,未出現周期性反彈。淨值型產品數量逆勢上揚。

  淨值化產品對於許多投資者而言仍較為陌生,資管新規後,投資者將受到何種影響?楊芮表示,對於低風險偏好者而言,銀行理財將不再成為其“保本保收益”的投資管道,理財新規要求規範產品運作,實行淨值化管理。這與資管新規中“打破剛性兌付”的要求保持一致,低風險偏好的投資者或將選擇其他穩健的投資方式。

  中風險偏好的投資本身對風險、收益和流動性要求適中,此次理財新規中要求實行分類管理,區分公募和私募理財產品,降低單隻公募理財產品的銷售起點至1萬元,中風險偏好的投資者可以用與以往相同的資金,擁有更多種的理財產品選擇,通過分散理財產品的風險,提高整體收益。

  對於高風險偏好投資者而言,在淨值化管理後,理財產品的收益和風險可以通過淨值的波動及時反映出來,這可以讓高風險投資者更好地掌握自身需承擔的風險,幫助高風險投資者在追求高收益的同時盡可能降低風險,當然,這也隨之提高了投資者對銀行理財投研能力的要求。高風險投資者將更加青睞於選擇具有更強投研能力的銀行理財產品。

 

 

責任編輯:陶然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