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這玉琮,居然是三千年前的“進口古董”

青色的玉上,泛著溫潤而幽暗的光芒,靜默無聲中又像有千言萬語;

神秘而沉默的人面紋 雕 琢 其中,似乎在默默注視著數千年來的悠悠歲月;

陰刻在其上的神人紋,頭戴冠飾、雙臂平舉,仿佛正在跳著舞蹈……

走進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千載遺珍”展廳,就能看到這件名動天下的“十節玉琮”。

良渚文化-玉鳥

在同一展廳金沙遺址出土的精華之最的30多 件 文 物中,它耀眼而奪目。

金沙遺址一共出土了 2000 多件玉器,類型豐富、形製多樣,這件珍貴的十節玉琮無疑是最引人注目的。

文物鑒定時,專家們發現,它的玉質與金沙其他玉器的玉質相比,有顯著的差別,造型上更是有所不同。

這意味著,十節玉琮可能不是本地所產。這樣精美異常的玉琮,到底從何而來,又是如何來到金沙遺址?

它的到來,會對神秘的古蜀國產生怎樣的影響?

在金沙遺址博物館研究員、副館長王方的講述中,可以窺見這件珍貴文物在數千年前的那段歷史。

良渚文化-玉鳥

“天地交流”之神器 玉琮上40個完整的人面紋

2001年,成都西郊一片繁忙的工地現場,一個沉睡了3000多年的文化奇跡——金沙遺址,從昏暗的塵土裡醒來。

它的出現,當時就震驚了海內外,被稱為是中國進入21世紀的第一項重大考古發現。

金沙遺址出土了2000多件精美的玉器,是中國同時期考古遺址中出土玉器最多的遺址之一。

玉琮,是金沙玉器中數量較多、加工精細、形製多樣的一類器物。

玉琮,中國古代重要的禮器之一。在記載商周祭祀活動的《周禮·春官·大宗伯》一書中,詳細寫到了關於玉琮的用途:“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並解釋為:“琮,八方象地者,天圓以對地方。地有四方,是八方也。”可以說,這裡明確記載闡述了玉琮的象徵意義。

“這件十節玉琮,可以看作是一件通天的法器,也是與神溝通、進行天地交流的神器。它代表著一種宗教觀念,古人用來與神靈交流和溝通。”王方解釋說。

同時,十節玉琮也證實,玉琮是原始社會時期人們祭祀活動中的重要禮器,它的外形更是體現了遠古人類原始的宇宙觀。“玉琮的外形,呈現的是‘外方內圓’的形狀,象徵了古人‘天圓地方’的宇宙觀。玉琮的中間是空的,則是象徵與天地相溝通的寓意。”

走近十節玉琮,隔著透明玻璃細細觀之,會發現鐫刻在十節玉琮這件玉器上的深奧語言——人面紋。

如果以4個轉角為中軸線,左右為眼,上下為五官,那麽每節角上兩側的兩個凸面,就組成一個完整的簡化人面紋。十節玉琮上,有40個完整的人面紋。

“玉器上人面紋的存在,其實代表了神面人是神和人的結合體。早期玉琮的紋飾多為細膩繁複的神人獸面紋,晚期簡化為人面紋。這件十節玉琮上的紋飾,就是簡化後的人面紋。”王方說。

良渚文化-玉璧

來自良渚文化 跨越千年時空的“進口古董”

從玉質上分析,可以認定,十節玉琮的玉料不是源自本地;從紋飾上解讀,也與金沙同期出土的玉琮有很大區別。

那麽,這件十節玉琮到底來自哪裡?

從文物的蛛絲馬跡中可以看到,這件玉器早在無言中指明了一個方向——良渚文化。

“從十節玉琮的風格特徵來看,我們認為,它與長江中下遊浙江一帶的良渚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這件玉器從良渚文化發源地,經過1000多年的輾轉流離,跨越1000多公里的時空距離,最終來到四川盆地。其實,這件十節玉琮來到金沙遺址時,在當時都算是一件古董了。”王方介紹說。

良渚文化-玉梳背

為什麽會把十節玉琮與良渚文化相聯繫呢?

這件文物從材質上看,不像金沙遺址出土的其他玉器是由來源於汶川的龍溪玉所製成的,而是與已發現的良渚文化遺址中的玉器有著異曲同工之感。

其次,從十節玉琮的形製上而言,每節轉角處刻劃的簡化人面紋,也是典型的良渚文化晚期玉琮的形製紋飾特點。“從它的造型、紋飾、裝飾風格來看,都是良渚晚期的作品。”

金沙遺址出土的十節玉琮上有40個完整的人面紋。

良渚文化距今有著5300年到4500年左右的歷史,它與金沙文化之間,有著1000多年的時間斷層,以及上千公里的太空距離。十節玉琮是怎樣跨越如此廣闊的時空距離,跋山涉水來到蜀地呢?

在王方看來,隨著良渚文化晚期的逐漸消亡,玉器也慢慢流失,最後傳播到了全國各地。

“夏末商初,有大批外來人到了四川盆地,這件玉器可能隨著外來人群的遷徙來到了四川。這件玉器的到來,對當時蜀地的宗教祭祀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與此同時,良渚人還帶來了一些精神上的東西和一些常用的物品。”

金沙遺址出土的十節玉琮

良渚人對玉琮禮器的觀念,對金沙文化和三星堆文化,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金沙遺址出土的其他玉琮中可以看到,即使1000多年過去了,古蜀人還在沿襲良渚人的這種觀念。除了沿襲外,古蜀人還對良渚文化進行了升華和發展。所以說,這不僅僅是一種信仰的傳播,更是一種文化的交流與傳播,繼承和發展。”

“君住長江頭,我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位於長江上遊的古蜀文化與位於長江下遊的良渚文化,雖相隔1000多年、上千公里,但隨著滔滔不盡的長江水,兩種文化有了交流和碰撞。

就像這件十節玉琮,跨越千年、千里的時空距離,在蜀地綻放了最奪目的光芒。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李雨心 實習生楊夢祺 宋浩征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