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用針灸治病,需要掌握的6種方法!

針灸學是發源於我國,在國際上傳播最廣的中醫療法。北京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陸壽康教授曾於2012年發表文章,首先提出針灸治病八法。

1調法

王冰注《素問·上古天真論》雲:「調謂調適。」

所謂調,就是調適、調和、調節、調整。《靈樞·根結》記載:「用針之要,在於知調陰與陽。」 「凡刺之道,氣調而止,補陰瀉陽。」「和氣之方,必通陰陽,五藏為陰,六府為陽。」

可見調氣就是調陰陽、和五藏,此乃針灸基本治法。


具體針法:

毫針治五臟久病之法,調法以針刺為主,迎之隨之以意和之,以靜、徐、緩、輕、淺、弱刺激為要,可運用調氣、導氣、平補平瀉等手法。

《靈樞·九針十二原》認為毫針的基本操作方法,是靜以徐往,微以久留,通調血氣,祛邪扶正。

《靈樞·官能》強調針刺必須神定氣閑、心靜手巧,過程徐緩,用針端正,治神安靜。

導氣之法 導氣法出《靈樞·五亂》,在於引導臟腑經絡中互擾乖錯的清濁之氣,恢復正常的陰陽平衡狀態。

故調神氣常用徐往徐出的導氣針法,和平補平瀉調氣法,取得微弱針感後靜留、久留,以養神氣為宜。

2通法

包括通經脈、通六腑、通孔竅等方面,要求強刺、深刺、重刺,取得較強針感,並氣至病所。

通經脈:循經取遠端穴和以痛為輸、局部取穴相結合,治經脈血氣不通的疼痛、癱瘓、痿痹等疾病。

通六腑:六府,胃、大腸、小腸傳化水谷,三焦、膀胱運行津液、通利水道。在臨證時以「六腑以通為用」為原則,對胃、腸、膀胱病採用募穴為主的通腑法。

具體針法:

通法均應以疾、急、重、深、強刺激為要,取得較強的針感,從而取得迅速療效。

在臨床上,可根據相應病症,採用多穴同經強刺激,以構成針穴方陣取效的通六腑針方,和單穴、少穴深刺法的通經脈、通孔竅等針方。

3引法

引法,引有引流、引領、引導之義。

一般而言,引法是在與病位相距較遠處或相對處的穴位進行針灸,以引導經氣和調節經氣,實際上也是選用針穴調和陰陽的一種特殊「調氣」法。

具體應用:

針法:除可在調神針方中應用之外,這種方法還常用於三叉神經痛、多發性癤腫、面部痤瘡和慢性麥粒腫等。

灸法:常以遠道穴用麥粒灸法,是為引法之妙用。

4決法

決,開通水道,潰堤決岸。決就是刺絡放血。

決法的臨床應用:

決法有活血通絡、清熱瀉火、開竅醒神、祛瘀決閉等作用,主要用於實證、熱證、瘀血證等,常用四肢末端井、滎穴,也可用於肘窩、膕窩和淺表血絡顯露處。

在臨床上,可用皮膚針、三棱針、挑刺針和粗毫針等,根據病情需要和患者體質,採用點刺、散刺、叩刺等法。

5溫法

針灸的溫法應該包括艾灸、火針和針刺熱補手法等有溫熱效應的治療方法。

艾灸法:主要是溫熱透達腧穴深部,和艾葉芳香溫通藥性的綜合效應。

火針溫通法:以火針施於穴位和一定部位,借火力和溫熱刺激,溫陽祛寒、疏通氣血,適於病勢急者。

火針和直接灸的特點是作用持久、刺激均衡,對慢性病尤其相宜。故認為火針是直接灸的變法,而稱為淬灸。可用大頭針將其針尖燒紅,對準穴位刺入。

6劫法

劫法又可稱為解結法、截根法,是以痛為輸取穴,以知為度評定療效的刺灸方法。

主要在病灶局部和阿是穴(壓痛點)刺灸以解結止痛。具體方法包括火針、艾灸、拔罐、挑割、烙熨、長圓針等。

劫法和決法最大的不同,是出氣和出血。決法決血絡,放血見血;劫法解筋結,松解散結而不必出血。

針刺應用:

火針:火針多以局部穴位為主,即是以疼痛處和病損局部的淺表層為刺激部位,也可以循經取穴。

火針有不同規格,包括細火針、中型火針、粗火針、三頭火針和火鍉針等,可分為深刺、淺刺、烙熨三法,用於不同病症。

長圓針:將長針、圓針兩者相結合,使平刃狀針末,一端保持銳鋒狀,一端保持圓鈍狀。

適應於筋痹、骨痹,分別用關刺、恢刺、輸刺、短刺法等法,解結松筋。

灸法:麥粒灸常就近取穴,以患處中心為主,發散火毒,決閉解結,可視為本法範疇。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