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子午流注按時開穴法詳解

子午流注,是針灸於辯證循經外,按時取穴之一種操作規程方法。它的含義,就是說人身之氣血周流出入皆有定時,《針灸大成》徐氏有「剛柔相配,陰陽結合,氣血循環,時穴開闔」之說。血氣應時而至為盛,血氣過時而去為衰,逢時而開,過時為闔,泄則乘其盛,即經所謂刺實者刺其來。補者隨其去,即經所謂刺虛者刺其去,刺其來迎而奪之,刺其去去隨而濟之,按照這個原則取穴,以取其更好的療效,這就叫子午流注法。

它是注重時間條件,以自然界周期現象,與人體氣血周流的情況相配合的。在《靈樞?經脈》篇、《營氣》篇,以及《難經?一難》、《二十三難》都有記載。《靈樞?九針十二原》篇、《本輸》篇,記載井滎俞很詳明,惟於井滎俞配屬五行,僅有陰井木、陽井金,其餘均無配屬。《難經?六十四難》對井滎俞配屬五行和十乾運用,才有進一步的說明。

《靈樞?衛氣行》篇雲:「歲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為經,卯酉為緯」。《靈樞?五亂》篇說:「經脈十二者,以應十二月。十二月者,分為四時」。《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篇說「:以一日分為四時,朝則為春,日中為夏,日入為秋,夜半為冬」。《素問?八正神明論》說:「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時八正之氣,氣定乃刺之」。是謂「得天時而調之」。

《甲乙經》說:「隨日之長短,各以為紀,謹候氣之所在而刺之是謂逢時。病在於陽分,必先候其氣之加於陽分而刺之。病在於陰分,必先候其氣之加於陰分而刺之。謹候其時,病可與期,失時反候,百病不除」。凡此皆與子午流注有密切之關係。

南唐?何若愚著《流注指微賦》,將子午流注的應用和方法,作了概括的說明,元?竇漢卿著《標幽賦》,內有「一日取六十六穴之法方見開闔,論其五行五臟查時日之旺衰」,由此可見子午流注到了元代已經成為一種獨特的針刺方法。它如明代的《針灸節要》、《醫學入門》、《針灸大成》等書皆有論述。而《針灸大全》徐鳳氏又推而廣之著「子午流注逐日按時定穴歌訣」,學者多為習誦以便應用。可知子午流注法由來已久,是千百年來勞動人民所注重的一種高級的針灸療法。

按照針灸治療時間選取相應的五腧穴和原穴進行針灸治療的方法。常用的有納甲法和納子法兩種,此外,還有養子時刻法,則以24分鐘為取穴的時間部門,每天輪流六十六穴,又稱一日取六十六穴法。

十二經脈氣血運行狀態,根據不同的時間變化而有相應盛衰變化。子午,即時間變化。流注,即十二經脈氣血運行的過程,以及在十二經脈的井、滎、輸(原)、經、合等特定腧穴上所呈現的氣血盛衰情況,由於年、月、日、時等時間的變化而相應地有所不同,根據這個原理,按時選穴進行治療,即為子午流注針法。

子午流注納子法是按時辰的地支屬性來選取十二經脈五腧穴和原穴,每天輪遍十二經脈,是一種按時取穴法。又稱子午流注納支法。其具體方法是:

①在該經脈經氣流注時辰,取該經適當的穴位進行針灸治療。

②子母補瀉取穴法,實證時,在氣血流注至病經的時辰,取病經的子穴進行針灸(瀉法);虛證時,在氣血流過病經的時辰,取病經母穴進行針灸(補法);虛實不著的病證或補瀉時辰已過,取病經的本穴或原穴進行針灸。

子午流注納甲法是根據針灸治療的目時辰與經脈對應關係圖照寅肺、卯大腸的,時天乾屬性,來選取十二經脈五腧穴和原穴,且以一個時辰為取穴時間部門,10天輪遍六十六穴的按時取穴法,又稱子午流注納乾法。

具體方法是:

①取穴原則。陽日(日天乾屬陽),陽時(日天乾屬陽)取陽經穴;陰日(日天乾屬陰),陰時(日天乾屬陰)取陰經穴。

②合日互用。甲與己、乙與庚、丙與辛、丁與壬、戊與癸互為合日,在合日間可以互相應用相應時辰的開穴。為提高自己的針灸水準,我曾數次赴北京學習子午,流注針法。

子午流注針法是一種古典高級針刺手法,行針時,結合人體,十二經脈氣血流注規律,融入運氣學說和納甲納子法,可提高臨床療效。但筆者在多年的臨床實踐中,也感到子午流注針法有其局限性,如針法只能按時開穴,選擇氣血旺盛的經脈或穴位來針刺,而不能調動整個人體的氣血去推動疏通病變部位的經脈。

通過閱讀調氣、導引、丹道諸書,我認為針法與道家丹功有許多相通之處,只要找到兩者的結合點,通過實際的修鍊和手法操作,可使針法與練功相得益彰,練功可以提高針刺水準,針法可以打通周天。祖國醫學認為任督二脈一為陽脈之海,一為陰脈之海。滑伯仁曰:「任督二脈,一原二歧。一行於身之前,一行於身之後。

一身有任督猶如天地之子午,可以分,可以合。分之以見陰陽之不離,合之以見渾淪無間。一而二,二而一」。可見人身經脈十二,要以任督二脈為總綱。督脈屬陽,行人身腰背;任脈屬陰,行人身胸腹,各統其兩旁陰陽經絡營衛而循行也。因此十二經脈依附於任督二脈,《難經》認為十二正經猶如溝渠,奇經猶如河澤,正經之脈隆盛,則溢於奇經。反之亦然,所以只要運用針法打通任督二脈,其它十二經脈也就自然疏通,並有補十二經氣血不足之功效。修鍊小周天的主要內容為采、封、煉、止。

采即采先天一,使其升華的過程。封即採藥後將下行之精氣攝歸於下丹田內封固。煉即運火候使其升降運轉。止即河車運轉到一定程度即止,所以只要按照采、封、煉、止4個過程,配以時間、針灸手法,也能完成小周天運行。道家的一切逆向修鍊皆在返還之功,任督二脈在經脈中的走向,督脈是由上而下,任脈是由下而上運行,而道家修鍊卻與之相反,稱為河車逆轉,因此運用先天一打通任督二脈,淺而言之能補足後天,百病皆無;深而言之先天一最終能點化肉體之後天,使其化為清靈之質,成為純陽之體。在於肝腎二經相配合。《內經》雲:「肝者,罷極之本,魂之所居也。其華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氣,其味酸,其色蒼。

此為陽中之少陽,通於春氣」。肝屬木位居東方,為發生之始,故生血氣,又主春之氣,陽氣之始生也。而腎為元氣之根,精神之舍。肝在五行屬木,乃腎水之所生,即水生木也,因此取肝腎兩經相配,取肝之發生之陽氣,輔助腎中先天之一上升,又有補氣生血之妙用。再取太陽、少陽之經,取其開、樞之意,輔助督脈宣上導下,調和內外。

再與手法、時間相配合,即能激發先天之,而先天之源於先天之精,借命門之火熏蒸而成,在針灸過程中先排盡全身陰邪之氣,然後使兩腎發燙,一點元陽貫尾閭,穿夾脊,上泥丸,此時六根震動,再運針導引,使其下降,歸入丹田封固,此過程一氣呵成。

所謂滿任督自開,不假有為,水到渠成,至此任督二脈已通,自然已補足後天,重歸先天,百病皆無,精滿氣足,針畢即能自運周天。現舉2個案例,以他們在針灸過程中的內景來與丹經相互印證。

如孫某,男,22歲,未婚。因胃部疼痛邀我診治。筆者在農曆1993年1月8日亥子之交針治。進針後,針刺部位有電擊樣痛,氣至背部,被針者即背部抖動,不能自主,命門開始溫熱,後溫熱不斷擴大至會陰,同時四肢末端則有冷氣排出,繼而兩腎發燙,感覺命門與長強連成一穴,一氣直上泥丸,而後運針使氣下降過重樓至胃部,該處即有明顯熱感,原病痛逐漸消失,並且熱感不斷向四處擴散,其氣直下丹田,此時全身有虛空的感覺,呼吸深長。進針1小時後,自覺與天地之氣合二為一,兩目睜開有閃亮感。出針以後感覺身體輕盈,精力旺盛。

又喻某,男,28歲,已婚。因腰部一直酸痛求治。筆者在農曆2000年4月10日亥子之交針治。因腎氣不足,寒氣侵入,腎部酸疼,進針後覺左腎部疼痛,四肢有冷氣排出,此後左腰部酸疼消失,繼而發熱,15分鐘後兩側腎區有發燙感,自覺命門之處,有一氣直上大椎穴,停留於該處。筆者運用手法不斷激發,使其能直上泥丸。此時被針者體內有濁氣排出,同時其氣直衝泥丸。

筆者接著運針使氣下降,被針者自覺頭部之氣,一瞬間直衝向湧泉穴,帶脈也在瞬間有放射觸電感,而後覺得氣佈於全身。筆者運用針法使全身之氣皆歸於丹田封固,針畢即能自運周天,使真氣周流不息。

「子午」二字,具有時辰、陰陽、和方位等含義。從時辰看,一天24個小時,兩個小時為一個時辰,就是十二個時辰;從陰陽變化來看,子時為陰盛時,午時為陽盛時;從方位來看,子午為經,卯酉為緯。

「流注」二字,是形容自然界水的流動轉注,它涉及宇宙萬物的變化。 人體的五臟六腑與十二條經絡對於氣血的運行起著重要作用,而每條經絡又都有其興衰的時辰。從古到今已被證明:在每條經最旺的時辰,運用針灸或口服相應的藥物和食品,療效可以高出其他時辰若乾倍。

子時 (23點至1點),膽經最旺。 膽汁需要新陳代謝謝,人在子時入眠,膽方能完成代謝謝。「膽有多清,腦有多清。」凡在子時前入睡者,晨醒後頭腦清新、氣色紅潤。反之,日久子時不入睡者面色青白,易生肝炎、膽囊炎、結石一類病症,其中一部分人還會因此「膽怯」。這個時辰養肝血(陰)最好。

醜時 (1點至3點),肝經最旺。 「肝藏血。」人的思維和行動要靠肝血的支持,廢舊的血液需要淘汰,新鮮血液需要產生,這種代謝謝通常在肝經最旺的醜時完成。如果醜時不入睡,肝還在輸出能量支持人的思維和行動,就無法完成新陳代謝謝。黃帝內經講:「臥則血歸於肝」。所以醜時未入睡者,面色青灰,情志倦怠而躁,易生肝病。

寅時 (3點至5點),肺經最旺。 「肺朝百脈。」肝在醜時把血液推陳出新之後,將新鮮血液提供給肺,通過肺送往全身。所以人在清晨面色紅潤,精神充沛。寅時,有肺病的人反映尤為強烈,劇咳或哮喘或發燒。

卯時 (5點至7點),大腸經最旺。 「肺與大腸相表裡。」肺將充足的新鮮血液布滿全身,緊接著促進大腸經進入興奮狀態,完成吸收食物中水份與營養、排出渣滓的過程。因此,大便不正常者在此時需要辨證調理。

辰時 (7點至9點),胃經最旺。 所以,人在 7點吃早飯最容易消化。如果胃火過盛,嘴唇乾,重則唇裂或生瘡,可以在7點清胃火。胃寒者7點養胃健脾。

已時 (9點至11點),脾經最旺。 「脾主運化,脾統血。」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總調度,又是人體血液的統領。「脾開竅於口,其華在唇。」脾的功能好,消化吸收好,血的品質好,所以嘴唇是紅潤的。否則唇白,或唇暗、唇紫。脾虛者 9點健脾;濕盛者9點利濕。

午時 (11點至13點),心經最旺。 「心主神明,開竅於舌,其華在面。」心推動血液運行,養神、養氣、養筋。人在午時能睡片刻,對於養心大有好處,可使下午乃至晚上精力充沛。心率過緩者 11點補心陽;心率過速者滋心陰。

未時 (13點至15點),小腸經最旺。 小腸分清濁,把水液歸於膀胱,糟粕送人大腸,精華輸送進脾。小腸經在未時對人一天的營養進行調整。飯後兩肋脹痛者在此時降肝火、疏肝理氣;

申時 (15點至17點),膀胱經最旺。 膀胱貯藏水液和津液,水液排出體外,津液循環在體內。若膀胱有熱可致膀胱咳,即咳而遺尿。申時人體溫較熱,陰虛的人尤為突出,在這個時間滋腎陰可調此證。

酉時 (17點至19點),腎經最旺。 「腎藏生殖之精和五臟六腑之精。腎為先天之根。」經過申時的人體瀉火排毒,腎在酉時進入貯藏精華的時辰。腎陽虛者酉時補腎陽最為有效。

戌時 (19點至21點),心包經最旺。 「心包為心之外膜,附有脈絡,氣血通行之道。邪不能容,容之心傷。」心包是心的保護組織,又是氣血通道。心包戌時興旺可清除心臟周圍外邪,使心臟處於完好狀態。心發冷者戌時補腎陽;心悶熱者戌時滋心陰。

亥時 (21點至23點),三焦經最旺。 三焦是六腑中最大的腑,有主持諸氣、疏通水道的作用。亥時三焦通百脈。人如果在亥時睡眠,百脈可休養生息,對身體十分有益。可惜現代人能做到的很少,亥時百脈皆通,所以可以用任何一種進行調理。

古籍《靈樞》:經脈流行不止,與天同度,與地同紀。

中醫學的宇宙觀著重天、地、人合一。人體的健康,受氣節變化、地理環境、以致時間運轉的影響。每日的十二時辰(每兩小時為一時辰)與人體的十二條經脈息息相關,而經脈又與人體的五臟六腑相配。叄者的關係如下:根據「子午流注」的定律,如果經常在某時辰感到某臟腑不適,可能是該臟腑受病邪入侵,或較虛弱所致。不過,由於臟腑互相影響,問題可能出於其他臟腑。

舉例說明

病症 :頭痛、目赤、失眠、脾胃不適、消化不良

問題 :工作、應酬繁忙,經常半夜兩、叄點才睡

解釋 :晚上十一時至凌晨叄時行的是膽經及肝經。若該段時間不休息,肝火便會上升,以致頭痛充血、感到不適。同時由於肝氣上升,影響脾胃,因而感到胃痛。以陰陽五行來解釋,肝屬木,脾屬土,木克土,因此肝若不適,胃脾亦有問題。

○ 本文摘自百草居。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聲明。

○ 版權歸創作人所有,我們尊重著作權所有人的合法權益,如涉及版權爭議,請著作權人告知我方刪除,謝謝。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