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范仲淹十大家訓:志高遠,厚人倫

喜歡我們的文章,不妨按照以下方式“置頂”吧!

范仲淹,字希文,蘇州吳縣人,諡號“文正”,世稱“范文正公”,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文學家和教育家。

范仲淹一生對己嚴格。由於年幼時家境貧寒,范仲淹曾寄居長白山(今山東鄒平縣西南會仙山,以山中雲氣長白得名)的佛寺讀書。“斷齏畫粥”的典故記錄了當時他的求學生活情形:范仲淹讀書心切,把寺內豐富的藏書借了出來,然後把自己關在山洞裡,足不出戶,潛心閱讀,常常看書通宵達旦。為了解決吃飯問題,他每天晚上用糙米煮好一盆稀飯,等第二天早上凝成凍後,劃成四塊,早上吃兩塊,晚上吃兩塊,沒有菜,就切一些醃菜下飯。就這樣堅持三年,終於讀完了寺院所有的書。

范仲淹不僅對自己如此要求,對子女也同樣嚴格要求。其治家甚嚴,親定《六十一字族規》和《義莊規矩》,並且專門寫《誡諸子書》教育自家子弟。後代依其訓導整理形成了《范文正公家訓百字銘》,教導兒孫後代做人要正心修身、積德行善,教導族人要和睦共處、相扶相助。

有這樣的一個小故事:一次,范仲淹讓次子范純仁自蘇州運麥至四川。范純仁回來時碰見熟人石曼卿,得知他逢親之喪,無錢運柩返鄉,便將一船的麥子全部送給了他,助其還鄉。范純仁回到家中,沒敢提及此事。范仲淹問他在蘇州遇到朋友了沒有,范純仁回答說:路過丹陽時,碰到了石曼卿,他因親人喪事,沒錢運柩回鄉,而被困在那裡。范仲淹立刻說道:“你為什麽不把船上的麥子全部送給他呢?”范純仁回答說:“我已經送給他了。”范仲淹聽後,對兒子的做法非常高興,並誇獎他做的對。

范純仁後來做到了宰相,《宋史》評價說:“純仁位過其父,而幾有父風”。范純仁的性格平易寬厚,不以疾言厲色對待別人,但認為是符合道義之處卻挺拔特立,一點也不屈從。從布衣到宰相,繼承了父親的品質。曾有親友來請教為人之道,范純仁說:“惟儉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意思是只有儉樸才能鑄成廉潔之風,只有寬恕可以成就好的德性。親友認為這句話說得很對,便將這兩句話當做自己的座右銘。

古語雲“富不過三代”,范氏家族卻創造了家族傳承奇跡,近千年而不衰,人才輩出,這與其純良的家風、嚴格的家規家訓有莫大的聯繫。

志高遠

1、勤讀聖賢書,尊師如重親。——《范文正公家訓百字銘》

要多讀聖賢書,尊敬老師要像尊敬自己的父母一樣。

2、且溫習文字,清心潔行,以自樹立平生之稱。當見大節,不必竊論曲直,取小名招大悔矣。——范仲淹《誡諸子書》

平時要多讀有益的書,清心寡欲,潔身自好,以此樹立良好的品德,不要玷汙自己的名聲。同時要注意培養自己高尚的節操,不要隨便討論別人的是非曲直,雖博得一時小名,卻招致日後更多的煩惱和懊悔。

厚人倫

3、家族之中,不論親疏,當念同宗共祖,一脈相傳,務要和睦相處,不許相殘、相妒、相爭、相奪,凡遇吉凶諸事,皆當相助、相扶,庶幾和氣致祥,永遠吾族家人熾昌般。——范仲淹《六十一字族規》

家族中的所有人,不論關係親疏遠近,都應當念在大家擁有同一祖先、同一血脈傳承的份上,和睦相處,不允許相互之間殘害、嫉妒、爭執、搶奪。無論遇到順境還是逆境,族中所有人都有義務相互幫助、相互扶持。希望族人和睦融洽,使我范氏家族永遠昌盛!

4、孝道當竭力,忠勇表丹誠;兄弟互相助,慈悲無過境。——《范文正公家訓百字銘》

在家要善事父母,為國要忠誠勇敢。兄弟之間要互相幫助,仁慈悲憫不要傷及他人自尊。

睦四鄰

5、禮義勿疏狂,遜讓敦睦鄰。敬長輿懷幼,憐恤孤寡貧。——摘自《范文正公家訓百字銘》

做事要禮義為先,不能恃才傲物,要處處謙遜,與鄰居搞好關係。要尊老愛幼,憐孤恤寡,幫助窮人。

6、鄉裡、外姻親戚,如貧窘中非次急難,或遇年饑不能度日,諸房共同相度詣,即於義田米內量行濟助。——范仲淹《義莊規矩》

鄉親和姻戚等外姓人中如果有人身處窘境,遇到極大困難,或是遭遇饑荒,不能果腹度日,家族內各支派人應共同前往核實,根據實際需要,從義田所產的米中撥出一部分來進行救助。

儉養德

7、謙恭尚廉潔,絕戒驕傲情。字紙莫亂廢,須報五穀恩。——《范文正公家訓百字銘》

要謙虛恭敬,廉潔自律,戒驕戒躁。寫過字的紙不要隨便亂扔,要對養育我們的五穀糧食懷有感恩之心。

8、惟儉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宋史·范純仁傳》

只有節儉可以幫助一個人廉潔清明,只有寬恕可以培養一個人應有的良好品德。

守規矩

9、作事循天理,博愛惜生靈。——《范文正公家訓百字銘》

做事要順從自然法則,對生靈萬物要有博愛之心。

10、利貞能載物,柔順以承天。——范家大院享堂楹聯

和諧貞正可以容養萬物,柔韌順從來承奉天道,此幅楹聯意在告誡范氏後人要遵守規矩。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憶過往,《嶽陽樓記》千古絕唱,流芳千古;看今朝,《范氏家規》代代相傳,影響深遠。家規家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范氏家風不僅在家族中傳承,而且影響了眾多後人,其中的優良傳統值得我們弘揚與傳承。

END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