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高級別神經內分泌癌1例,附診斷分析思路及專家點評!#醫學影像#【確診丨經典病例】

一、患者資訊及影像

患者:女性,63歲

主訴 : 右眼脹痛伴眼球外突1月。

現病史: 1月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右眼脹痛,伴進行性視力下降。無噁心嘔吐、肢體活動障礙等不適,未進行檢查治療。2周前患者出現右眼疼痛,伴有右眼前突,於外院行CT提示:右側顱眶溝通性佔位性病變,右眶頂部破壞殘缺,考慮顱眶溝通惡性腫瘤。為進一步治療前來我院,門診以「顱眶交通性惡性腫瘤」收治入院。

既往史: 有高血壓病史,具體不詳。

實驗室檢查: 無特殊。

超聲: 無。

CT/MRI掃描: 使用顱腦專用線圈;掃描參數:層厚3mm,矩陣512×253,視野200×200;TSE序列。以眶尖為中心的橫斷面、冠狀面、斜矢狀面掃描;增強掃描,造影劑劑量為0.1mmol/kg,增強掃描均採用脂肪抑製方式,行上述三個方位的掃描,以抑製球後脂肪的高信號,利於觀察腫瘤的增強情況。如圖1~10。

二、病例問答挑戰

問題一

下列哪些徵象,提示病灶是腦外腫瘤(多選)

A 腦脊液間隙,移位的蛛網膜下腔血管

B 位於腫瘤和白質之間的被推移的灰質

C 蛛網膜下腔間隙移位和擴張

D 病變與硬膜廣基底相連

答案解讀:A B C D

上述選項均可提示腦外腫瘤。(如圖11顯示本病蛛網膜下腔間隙移位)

問題二

根據以上臨床資料與MR表現特點,該病例最可能的診斷為下列哪一項(單選)

A 篩竇癌

B 嗅神經母細胞瘤

C 腦膜瘤

D 神經內分泌癌

E 內翻乳頭狀瘤

答案解讀:D

手術所見:腫瘤侵蝕眶周骨質,導致眶周骨質缺損,腫瘤向外突出,浸潤皮下,呈暗黑色,質地偏硬,邊界清楚,血供豐富。

病理所見:(右側額眶部)灰紅灰白色碎軟組織,體積1.5×1.3×0.5cm和8.0×6.0×3.0cm。片巢狀分布的小圓細胞腫瘤組織,局部可見鱗樣分化,伴有骨質浸潤與大片壞死。

免疫組化標記結果:CK(+),CK20(+),CK8/18(局部+),CK5/6(局部+),EMA(局部+),Trim29(部分+),p40 (局部+),CEA(局部+), PGP9.5(++),Syn(++),CD56(++),CgA(局部+),Ki-67(70%+)。

病理診斷: 「高級別神經內分泌癌」。(如圖12)

三、診斷分析思路

本病例影像學表現提示的診斷線索

MR平掃可見右側額部局部膨隆,右側額部、篩竇及右眼眶肌錐外見不規則團塊狀異常信號,,病灶大小約7cm×5.6cm×7.6cm,病灶穿破同側額骨向額竇及頭皮下軟組織、鼻腔內延伸;右側眼眶內側壁骨質破壞,右眼球受壓外凸,右額葉受壓,內見片狀長T2信號,病灶與額葉間見長T2信號環繞,考慮.蛛網膜下腔間隙,提示腦外腫瘤,DWI病變信號稍高,增強掃描明顯不均勻強化。

本病例的讀片思路

(1)發現病變與認證:本病例MR掃面可很容易地發現病變,病變侵犯額骨,向顱內外蔓延,形成顱眶溝通性腫瘤。顱眶溝通瘤是以腫瘤部位來命名的診斷,文獻報導的眶顱溝通瘤很少,並且腫瘤類型很分散。

(2)定位診斷:定位診斷的含義,一是確定病灶位於什麼部位,二是明確病灶可能來源於什麼組織結構。對於本病例來說,腫瘤侵犯範圍廣泛,首先明確是腦內還是腦外腫瘤,根據腫瘤和白質之間的被推移的灰質、蛛網膜下腔間隙的移位,可以明確為腦外腫瘤,初步定位為顱眶溝通性腫瘤,病變主體位於顱內。MRI具有較高的軟組織解析度並可多斷面成像 , 對於顱眶溝通性腫瘤的定位診斷具有優勢:可準確地確定顱眶溝通性腫瘤邊界及範圍,清楚地獲得腫瘤內部資訊,顯示眶尖和眶尖後結構及病變侵犯情況。因為本病例的病變分布範圍廣泛,病變來源也相對較多,會影響最終的定性診斷。

(3)定性診斷:本病例特點為臨床上老年性女性,癥狀為右眼腫痛、眼球外凸。MR平掃及增強檢查發現右側顱眶溝通性腫瘤,主體位於顱內,腫瘤邊界及範圍可以確定,血供比較豐富。一般顱眶溝通瘤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類,根據腫瘤的原發部位分為眶源型、顱源型和轉移型,由於該腫瘤的部位特殊,臨床表現多樣。因此,本病例術前正確診斷的可能性與概率很小。

四、診斷與鑒別診斷

診斷要點

本病例特點為臨床上老年性女性,癥狀為右眼腫痛、眼球外凸。MR平掃及增強檢查發現右側顱眶溝通性腫瘤,主體位於顱內,首先明確是腦內還是腦外腫瘤,根據腫瘤和白質之間的被推移的灰質、蛛網膜下腔間隙的移位,可以明確為腦外腫瘤。從MR影像圖片上,病變表現具有侵襲性,如累及範圍廣,內部信號混雜,呈明顯不均勻強化,右額葉受壓水腫。診斷惡性腫瘤比較容易。由於病灶位置特殊,原發部位不好確定,做出神經內分泌癌的診斷難度很大。而且發生於顱眶的神經內分泌腫瘤罕見,僅有個案報導。(圖13~16)

鑒別診斷

(1)腦膜瘤:鼻腔、鼻竇腦膜瘤少見,多為顱內腦膜瘤延伸而來,原發者甚為少見,CT/MRI表現類似於顱內腦膜瘤,鼻腔鼻竇異位腦膜瘤以沙礫體型多見,對數平掃密度較高,混雜密度,可有瘤內不規則鈣化,瘤周環形鈣化。本病例與良性腦膜瘤鑒別比較容易,後者信號較均勻,邊界清晰,強化較均勻,可見腦膜尾征。與惡性腦膜瘤鑒別困難。(如圖:17~19)

(2)嗅神經母細胞瘤:本病例與嗅神經母細胞瘤的影像學表現較為相似。後者生長緩慢,中心多位於上鼻腔及前組篩竇,常引起副鼻竇的阻塞性炎性改變,男女發病率基本相等,10-20歲/50-60歲高發,多起源於鼻腔上部、篩竇頂,可侵犯篩竇、眼眶、前顱窩、鼻中隔及對側鼻腔等,CT可見鈣化,鄰近骨質侵犯破壞,MRI:T1WI等或稍低信號,T2WI稍高信號,多數信號不均勻,增強後中度至明顯強化。(如圖:20~22)

(3)內翻乳頭狀瘤:鼻腔常見良性腫瘤,男性多見,高發年齡為50-70歲;絕大多數為單側發病,可侵犯鼻咽,眼眶,少數侵犯腦膜和顱內結構;鼻腔外側壁近中鼻道區域多見;常蔓延至鄰近鼻竇,上頜竇多見。CT:多呈分葉狀,邊界清楚,密度多均勻,鄰近骨質受壓變薄,局部可有侵蝕破壞,常伴阻塞性鼻竇炎。MRI:多數信號不均勻,T1WI等或低信號,T2WI混雜等或高信號,增強後不均勻強化,T2WI或CE-T1WI呈「柵欄狀」「捲曲腦回狀」。(如圖:23~25)

(4)腺樣囊性癌:多見於中老年人,多起自齶部,其次為上頜竇和篩竇,腫瘤常沿神經向周圍擴展,臨床癥狀有鼻塞,鼻出血,疼痛,面部麻木。CT/MRI:形態不規則,邊界不清楚,密度或信號不均勻,內可見多發囊性低密度區,鄰近骨質侵潤性破壞,早期侵犯神經,易沿神經周圍蔓延,「跳躍性」生長。(如圖:26~29)

專家點評

眶顱溝通性腫瘤種類繁多,依據通過的解剖結構,分為通過眶上裂溝通的腫瘤,常見的包括腦膜瘤、神經源性腫瘤、Tolosa-Hunt綜合征、鼻咽癌蔓延等;通過視神經管溝通的腫瘤,常見的包括視神經鞘腦膜瘤、視神經膠質瘤、視神經轉移瘤等;通過眶骨穿支血管間隙或骨質破壞區溝通的腫瘤,常見的包括扁平肥厚性腦膜瘤、白血病以及骨轉移瘤等惡性腫瘤。本例病例累及範圍廣,除破壞眶骨、額骨外,還侵襲顱底骨質,依據這種廣泛的侵襲性骨質破壞,可以對本病例進行惡性病變的診斷。本病例缺陷是未提供CT影像,對骨質破壞的改變顯示不夠直觀,但藉助MR平掃和增強掃描仍可做出眶顱溝通性惡性病變的診斷,神經內分泌癌的診斷還要依靠病理。就本例病變而言,描述清楚病變的侵犯範圍,對臨床醫生手術方案的制定比確定病理診斷更為重要。

點評專家青島大學附屬醫院 放射科 郝大鵬

醫看

參考文獻:

1.高旭紅,何寧,周俊紅. 特殊部位的腦膜瘤CT、MRI 影像表現[J]. 實用放射雜誌,2004,20(3):210-213.

2.徐學君,遊潮,高山,等. 顱眶溝通性腫瘤的診斷與治療[J].中華外科雜誌,2004,42 (8):507-509.

3. Wang ZC , Jiang DY, Xian J F , et al . Investigation of CT and MRI findings of cranio-orbital communinicating lesions[J ] . Chin J Radiol ,2001 ,35 (5) :351-354.

4.王毅,楊新吉,魯中小,等. 眶顱溝通性腫瘤的診斷和手術治療. 眼科,2005,14(1): 43~ 47.

長按圖片,識別二維碼▲

關注醫侃(yikantime)

微博:@醫看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醫看」醫生問答平台!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