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祖克柏轉型心切,“微信化”會是Facebook的好出路嗎?

文/東方亦落

近日,Facebook的掌門人馬克·祖克柏發表了一篇3000多字的文章,闡明了其計劃中的Facebook未來更為安全和私密的發展方向。

在文中,祖克柏表示,將按照WhatsApp模式,強化Facebook中一對一或組群間的對話功能,並希望在此基礎上建立包括視頻聊天、移動支付、電子商務等多個功能,讓Facebook朝著全方位的私人服務平台方向發展。

然而這些似曾相識的功能讓各方不約而同地想到了微信,《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等知名媒體紛紛發表觀點,一時間“Facebook學微信”的輿論鋪天蓋地。曾經的Facebook是全球網絡社交行業的標杆,也是令中國網絡社交產品仰望的高峰,然而不知不覺間,Facebook竟也開始走上模仿微信的道路了。

這並非單憑祖克柏文章中的發展方向做出的推測。除了發表長文之外,祖克柏還轉發了一篇科技媒體The Information的創始人Jessica Lessin 幾年前在Facebook發布的一篇名為《Facebook想從微信學習什麽》的文章,並評論“If only I’d listened to your advice four year ago…(如果4年前就聽取你的建議的話…)”

從中能夠感受到祖克柏“悔不當初”的意味,也可以進一步佐證此次的改變確實是以微信為參照。祖克柏為何急於Facebook做出改變?按理說,Facebook的調性與微信還是存在很大差異的,那麽為何在中國眾多的網絡社交產品中,祖克柏還是相中了微信?這種改動的方向又能夠達到一種怎樣的效果呢?

一、盈利後勁不足環境嚴峻,Facebook不得不尋求新出路

風水輪流轉,世事無常形。想當年,人人網借鑒Facebook的版式、風格、功能在中國互聯網中爆紅,而今Facebook卻要反過來借鑒中國互聯網產品。但對Facebook來說,面子什麽的已經不重要,因為在近年來,Facebook已經因為自身與外部的諸多原因身陷囹圄。

Facebook自身最大的問題要屬隱私洩露了。自從劍橋分析公司的醜聞帶出了Facebook嚴峻的隱私洩露問題,Facebook就陷入了源源不斷的麻煩中:被用戶起訴,被輿論質疑,被國會叫去參加聽證,被各國用戶憤而卸載,還被持續曝出更多的洩露用戶隱私的行徑。

隱私洩露問題一旦鬧大,對任何一個社交產品的打擊都是致命的,哪怕是社交巨頭也一樣。除了名譽受損,Facebook還要承擔經濟方面的損失。就在上個月,FTC(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讓Facebook支付數十億美元的罰款了結之前的隱私洩露事件,但是雙方關於罰款金額未達成一致。Facebook方面對此也非常焦慮,因為協商不成就可能訴諸法律,而結果就是Facebook要付出比協商罰款更高的金額。

只是看著Facebook面臨的種種問題,就感覺剪不斷理還亂,更別說身陷其中的祖克柏了。那麽作為社交巨頭的Facebook,能不能不那麽費力地拿出這些錢呢?

看看Facebook的盈利模式,廣告佔了97%,幾乎就是全部了。這也是Facebook為何費心去獲取用戶更多隱私的重要原因,只有獲取更多的用戶隱私,廣告投放才能更加精準,才能實現更高的轉化率。

其實對於社交平台而言,適度獲取用戶隱私並不為過,但Facebook基於利益的驅使,逐漸突破了底線,不管是該獲取的部分還是不該獲取的部分都據為己有了。在這個過程中問題逐漸積累,到一定程度必然會爆發,所以就出現了嚴重影響Facebook的隱私洩露醜聞。

那麽,以犧牲用戶隱私為代價的Facebook在廣告方面的營收狀況如何呢?Facebook 去年4季度的總營收為169.14億美元,廣告營收為166.40億美元。從比例上來看,這並不是什麽值得慶祝的事情,因為Facebook如今的增長形勢已經觸及天花板,也就是說該吸引的用戶都吸引的差不多了,所以廣告營收方面出現瓶頸。除非Facebook提升廣告位的價格,或者收集更詳細的用戶隱私,不然收入再想上漲基本不可能。

然而這兩種途徑也基本不可能。以現在Facebook的聲譽和口碑,廣告位能維持在原有價格已屬勉強。至於第二種方法更是別想,Facebook已經因為這個問題處在風口浪尖了,繼續“頂風作案”只會給自己招來更大的麻煩。

況且這股“風”愈加強烈。上周,即將參與2020年總統競選的美國民主黨參議員Elizabeth Warren表示,希望“在科技板塊進行大型的、結構性的改變,以促進更多的競爭”。這種改變包括分拆Facebook、蘋果、Google、亞馬遜等科技公司。Elizabeth認為這些科技巨頭拿用戶隱私換利潤,損害了其他人的利益,還建立壁壘扼殺創新,奪走了小型企業的機會。

此外,Elizabeth還想要撤銷之前的一些收購,其中就包括Facebook收購Instagram和 WhatsApp的交易,前者是圖片應用,後者與微信類似。雖說Elizabeth能否當選還是未知數,但這種提議就意味著Facebook可能會面臨更為嚴峻的監管形勢。

在多重壓力之下,Facebook轉型迫在眉睫。可是道路似乎都已經被堵住了,該如何轉型?對於Facebook而言,微信成為了一個不錯的模板。微信中當然也有廣告,但除了廣告之外,微信還靠移動支付與連接多領域的業務後來居上,成為了中國社交領域的巨頭。

社交平台盈利不只可以靠廣告,這是微信給Facebook的一個重要啟示,而微信在中國的成功也讓Facebook找到了一個明確的方向。祖克柏在文章中表示,過去15年中,Facebook一直幫助人們在“如同公共廣場般的網絡空間中社交……但現在人們逐漸開始期待私人起居室”。

然而想要轉變絕非易事,對於一家互聯網巨頭而言更是如此。當然,祖克柏的方向大體上是沒毛病的,“連接”已經成為這個時代的主題,全球的互聯網巨頭都在對這個主題進行探索,恨不得把一切都連接起來。所以如果能搞清楚這個主題裡蘊含的更深層次的東西,那麽對於Facebook的轉變方向以及這種方向的難易程度應該會有進一步的了解。

二、改變是為了更好地連接,Facebook未來還有多少機會?

微信,或者說是Facebook即將要走的路,本質上就是整合與連接。這符合人類的基本需要,因為人的基本屬性是群居,而社交平台的基礎就是溝通。這種行為本身不產生利益,但卻滿足了人們交流與溝通的需求,能夠吸引越來越多的人加入。

於是乎流量形成,流量產生了賺錢的機會,所以有流量的地方就有商業價值。而互聯網中的傳統流量變現方式是廣告,也就是Facebook一直倚重的模式。但歸根結底,廣告也只是一種短期收益較大的變現方式,想要保持長久的商業變現價值,廣告這條路就行不通了。

一方面,一個社交產品的流量不可能永遠保持增長,等把該收割的流量收割完畢,廣告變現的增長也就基本到頭了。另一方面,雖然社交平台會采取會員制度等激勵手段讓用戶付費,但這種方式的變現效果比廣告還差,據統計,用戶激勵體系中只有5%的人會進行付費。

可以看到,現有的可能實現的變現方式對Facebook而言都已經沒什麽增長空間了。“窮”則思變,Facebook急需一種可行的並且已經有成功經驗的模式,而微信提供的連接模式在Facebook看來是可以借鑒的。

這種連接包括商品、服務、物流、信息,甚至是遊戲、智能硬體、虛擬現實等等,都可以在連接的隊列中。從基礎設施層面來看,人們即將進入5G時代,大數據、物聯網,一切與連接有關的要素都將發揮出更大的作用,這種作用甚至超出我們現在所能想象到的,因而可以激發創造力,推動人類的發展。

這意味著,連接中蘊含著巨大的商業潛力,虛擬現實、人工智能、大數據、電商、移動支付,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技術以及能夠開創未來生活的技術全部都可以囊括其中,這塊蛋糕有多大不言而喻。而微信現在就是在往這個方向發展,就像《紐約時報》評論的那樣:“微信在中國的實踐不僅給臉書轉移發展重心提供了借鑒,也在更廣泛的層面揭示了互聯網的變化趨勢。”

可見祖克柏的計劃理論上可行,但想要學微信那樣連接,在實踐中卻可能受到諸多阻礙。

以移動支付為例,首先得有支付體系,還要和銀行搞好關係,獲取金融牌照等等。當年微信的支付體系能迅速搭建,其實是有關係網的,而且中國在這方面的環境也是得天獨厚。但美國的環境、監管、用戶習慣等方面與中國有著很大的差異,Facebook僅在移動支付這一項上恐怕就要碰壁,其他領域中也可能會遇到不少困難。

另外,外界對Facebook的轉型也未抱有太大信心。一方面是受最近一系列負面事件的影響,另一方面,Facebook自成立以來一直倡導開放理念,並基於此建立起一整套商業模式。所以現在說要關注隱私,恐怕也不那麽讓人信服。

但無論如何,改變是必要的,方向是正確的。作為一個在互聯網行業中深耕多年的社交巨頭,勇於直面自身的問題就是值得鼓勵的。只不過在改變的方向上,Facebook若是完全照搬微信模式,恐怕仍然難以奏效。如何借鑒其他平台的優點,如何使其為自己所用,並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道路,把這些問題弄明白,Facebook才可能扭轉當前糟糕的局面,並且在競爭日趨激烈的互聯網行業中為自己爭取到更多的機會。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