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自主新能源車:與合資較量尚未真正開始

新能源車是自主品牌可以實現彎道超車的機會。

目前,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也越來越熱鬧。近日,造車新勢力蔚來汽車與一汽集團旗下的北汽新能源相繼上市,冀望借助資本市場加速前行。

雖然傳統燃油車市遇冷,但新能源車市在多重政策的刺激下依然保持穩定的增長。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國內的新能源車銷量佔到全球的半壁江山。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我國今年1~8月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60.7萬輛和60.1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75.4%和88%。而且,這一市場現有的格局與傳統燃油車市明顯不同,銷量前十名由清一色的自主品牌佔據。

不過,熱鬧景象的背後,或許並沒有那麽樂觀。

“最近,兩家新能源汽車企業上市,但不代表新能源汽車已進入新的發展階段,這和產品力是不能畫等號的。尤其對於造車企業來說,很多都是在造勢,比如一場發布會的價格高達幾千萬。這實際上是在舍本逐末,而上市的動機也不排除圈錢的心態,或者是投資人的需求。從產品力上來看,這些企業離好產品的要求還有距離。”LMC汽車市場谘詢(上海)有限公司總經理曾志凌近日對第一財經記者如此表示。

新能源車企何時真正實現盈利?這備受關注。

蔚來汽車累計虧損達到109.2億元,而北汽新能源雖然從2016年開始盈利,但這主要是政府補貼發揮了作用,隨著補貼大幅退坡,能否真正實現賺錢還是未知數。正因為前景不明朗,蔚來汽車和北汽新能源在資本市場裡跌宕起伏。蔚來上市後股價先漲後跌,而北汽新能源以北汽藍谷(600733.SH)的身份在9月27日登陸A股首日,收盤報9.50元,跌幅高達36.88%,市值增發186.48億元。不過,北汽藍谷次日漲停,第三個交易日(10月8日)逆市漲3.35%,收盤報10.80元。

“如果被資本市場持續看好,上市就給了這些企業發展的機會,資金多了就可以去開發更好的產品,這也給了自主品牌提升競爭力的機會。”曾志凌說。

真正較量未開始

目前,從整個大環境來看,多重政策支持新能源汽車發展,包括免車船稅、免購置稅、購車享受補貼以及比燃油車多5%的貸款比例等,“雙積分”的推動也是新能源車未來幾年將快速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很多自主車企正在加快戰略調整,把新能源汽車視為重要板塊。經過多年努力,比亞迪新能源汽車的銷量已連續三年成為全球銷量冠軍,並且自今年7月起已經連續兩月超過其燃油車的銷量。北汽和長安正在加速推進新能源化戰略,北汽集團董事長徐和誼近日在北汽六十周年慶典上稱,要以全面新能源化為方向,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同時全面深化開放合作,2020年要全面實現能源化的目標。長安則宣布2025年全面禁售燃油汽車,未來將在新能源領域投資1000億。而吉利也推出了“藍色吉利行動”,計劃到2020年,吉利90%的汽車是新能源汽車。在新能源領域發力較晚的長城汽車也在今年明顯加快了步伐,長城推出了新能源汽車品牌歐拉,在2025年前,長城還將推出包括純電動車、插電混合動力車和燃料電池車共計12款產品。

而由於雙積分等政策影響,合資車也已開始加快新能源車布局。東風日產以前不久上市的軒逸·純電為起點,計劃未來3年內將導入日產技術,並力爭在3年內實現電動化核心零組件100%國產化。還有廣汽三菱、廣汽豐田導入廣汽傳祺GS4 PHEV為原型的新能源車,也是新能源市場的一種新打法。此外,還有長安福特、上汽通用別克等合資品牌也都推出了各自的新能源車型。

不過,與自主品牌相比,合資品牌當前整體推新能源車的積極性還是偏弱些。

“目前,國外車企還沒有真正有效地推動新能源車,但並不代表它們技術不行,我們和它們在技術上的差距還是有的。合資品牌規劃基本都是在2020年以後再大規模導入,這也是基於政策的穩定性來做出的決定,希望塵埃落定以後再做規劃。”全國乘用車市場資訊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對記者表示。

在曾志凌看來,中國新能源汽車體量之大主要是補貼政策導向,企業的產品布局也是圍繞政策展開的。“這是沒有商業邏輯的,企業隻盯著短期利益進行產品研發,推出的大多都是滿足最低標準的產品。今年6月份,補貼新政正式實施,一些低續航裡程的車型很快就被淘汰掉了,這也導致了6、7月份新能源汽車環比下滑。”曾志凌說,一些企業甚至成立自己的租車公司,自產自銷以套取補貼。

現階段,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車主要集中於低端產品,中國傳統車企造的電動車基本都是傳統的燃油車改的。“我們的產品產量大,但對汽車生產的體系能力的理解和再創新的能力不強。我們可以改裝出電動車,但難以實現電動車的全新生產體系,因此我們很多企業與特斯拉的差距極其巨大。”崔東樹表示,美國特斯拉的豪車概念被美國行業內充分認可,而中國的自主高端電動車的被認可度不足。

不過,一些自主車企也選擇重新開發平台來做電動車,比如長城汽車推出的歐拉品牌。“全新開發平台做新能源汽車的成本比較高,把品牌獨立出來發展新能源也表明了長城做新能源汽車的決心,這是很大的投入。不過,全新開發一個平台來做新能源汽車的風險也相對較大,因為新能源車銷量畢竟有限。如何分銷成本是長城未來需要解決的問題。正向研發做產品當然好,但這也不意味著全新開一個平台做出來的產品一定是有競爭力的,比如比亞迪和戴姆勒合作開發的平台,其生產出來的產品銷量並不高。”曾志凌分析。

商業化瓶頸

在補貼退坡的背景下,一些企業的利潤已經開始下滑。“從整個產業的角度來看,新能源汽車的商業化還是堪憂的,主要還是規模有限,前景取決於雙積分政策的推廣程度。”曾志凌說,目前比較好的辦法就是用燃油車的利潤去補貼電動車,對於這些獨立發展新能源汽車的企業來說,由於沒有燃油車的支撐,其所面臨的競爭更殘酷。

在崔東樹看來,在未來競爭中,汽車廠商能否掌握更多的上遊優勢資源是關鍵因素。現在主要是上遊成本太高,電池和原材料的成本比較高。這些上遊企業也在借著補貼退坡來炒作,國家應該采取措施來抑製這樣的行為,進行有效的監管。

“一些大集團的企業,尤其是跨國車企,比如大眾、豐田等,產銷規模大,採購議價的能力就比較強,這樣就容易降低成本。”曾志凌表示,豐田正在用全球混動保有量千萬輛的規模,推出和傳統車價格一樣的混動產品。雖然中國電動車整體市場大,但銷售過於分散,車企和單一產品很難規模化。此外,由於高品質電池產能不足,規模小的企業只能受製於人。只有車企利用巨大的銷量規模,才能控制供應商和價格。目前來看,自主品牌很難做到。等2020年合資產品大規模進入新能源汽車市場後,真正的競爭才開始。

目前,電動車成本仍然居高不下,寶馬等跨國車企已經開始在中國自建電池廠以此來降低成本,這在一定程度上是效仿特斯拉的做法。2014年,特斯拉開始在美國建設超級電池工廠,預計2018年建成,建成後規模達35GWh,而由於規模效益能夠降低成本,特斯拉預計未來電池成本能夠降低30%。如果沒有自己建立的電池廠,一旦電池供應商斷貨就會影響企業生產新能源汽車的節拍。

國家資訊中心副主任徐長明認為,大概在2025年之後新能源汽車相對於傳統汽車會顯示出相對的優勢,估計到2020年能達到180萬輛。“2021~2025年,我們判斷可能有短期的波動,然後再平穩發展。未來牌照路權優惠仍會繼續,特定領域直接配置資源也會繼續,而且力度可能更大。”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