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廣西男子傳承侗族“神技”建房不用一釘一鉚

圖為楊雲東展示其設計作品。 林馨 攝

中新網柳州11月22日電 題:廣西男子傳承侗族“神技”建房子不用一釘一鉚

作者 林馨

11月22日,廣西柳州市楊氏木藝工作室裡,侗族木結構建築營造技藝傳承人楊雲東展示侗族木構建築模型。其拿起木錘,將嵌入立柱中的木塊敲出,木塊與木塊間經過鑿孔打眼,使其卯榫連接,不需要一顆釘子。

千百年來,侗族人憑借著祖輩流傳的侗族木構建築技藝,生活在嶺南的山水之間。以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縣鼓樓、風雨橋為代表,建築均是卯榫連接,“不用一顆釘”便能做到鉚接縝密,有極高的工藝和藝術價值。因此,侗族木構建築技藝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楊雲東展示侗族木構建築模型,木塊之間無需釘子連接。 林馨 攝

出生在侗族木匠家庭的楊雲東,從小便對木工產生濃厚興趣。其13歲開始跟著父親、師爺學習侗族木構建築技藝,至今從事該行業二十餘年。楊雲東介紹:“剛開時跟著父親在工地一點點學習,沒有多久便能出師獨當一面建房。”

想要成為侗族木匠必須要掌握一項“絕技”——墨師文。憑借著這18個侗族建築符號,在沾墨竹簽上寫下一個個符號,就能區分每一根木材的用處,及所處的位置。僅有小學文化的楊雲東,對外人看來“神秘”的墨師文十分精通。

楊雲東展示侗族木構建築模型。 林馨 攝

“建造一座木構建築,需要的墨師文竹片長短不一,大小不等。”楊雲東介紹,有時候需要數十捆,這些墨師文在侗族木匠裡世代相傳。

後來,掌握侗族木結構建築技藝的楊雲東,開始謀劃如何將這門技藝發揚光大。2009年,楊雲東在互聯網開通部落格,專門介紹侗族木結構建築技藝。楊雲東說:“希望讓更多人通過網絡了解侗族技藝。”

起初,楊雲東對互聯網並不熟悉。但通過不斷學習,其已成為擁有26萬部落格訪問量的博主,很多網友通過其部落格了解侗族傳統的木結構建築技藝。楊雲東介紹,還有不少民眾通過互聯網拜師學藝,其已擁有數十名徒弟。

2014年,楊雲東又用多年的積蓄開辦“楊氏木藝”工作室,向更多人普及侗族木結構建築技藝。接不到工程時,其連工作室的租金都要找親戚朋友借。“壓力很大,最困難的時候也想過放棄。”楊雲東說。但為了傳承侗族木結構建築技藝,其仍堅持。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民眾了解到這門技藝。楊雲東多次應邀到柳州、上海等地學校,為學生普及侗族木結構建築技藝。楊雲東表示:“未來,打算回三江開一家侗族木結構建築物品博物館,讓這門技藝更好地傳承下去。”(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