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飽含文化精髓的北京胡同,有著怎樣的特色

著名作家汪曾祺曾說:“北京城像一塊大豆腐,四方四正。城裡有大街,有胡同。”胡同是城市的脈絡,是生活的場所,是家的方向,更是京味文化的精髓。土生土長的北京人熟悉家門口的胡同,對它的過往和趣事如數家珍,飽含著深厚的胡同情結。北京胡同也因此形成了一些自身的特色。

特色一:數量之多

元末,白鹿洞書院山長熊夢祥在《析津志》最早記載了胡同:“大都街製,自南以至於北謂之經, 自東至西謂之緯。大街二十四步闊,三百八十四久巷,二十九衖通。”“衖通”說的就是胡同。明朝的胡同多了起來,文人張爵在《京師五城坊巷胡同集》收錄了1170條街巷,其中胡同有459條。清末學者朱一新的《京師坊巷志稿》中,北京共有2077條街巷,胡同就佔978條。

上圖_ 民國的北京胡同舊照

民國時期,陳宗藩編寫了《燕都叢考》,北京的街巷增加到2623條,胡同有959條。1951年印發的《北京街道地名錄》,記錄當時有3216條街巷,有1039條是胡同。據2003年刊印的《北京胡同志》統計,北京老城現存胡同1928條。胡同的數量隨著時代的進步和城市規模的擴大,呈上升趨勢。

現存胡同中,最長的胡同是東、西交民巷,它與長安街平行,東起崇文門內大街,西至北新華街,全長6500米。

最短的胡同是位於琉璃廠東街東口東南處的“尺大街”,僅長25.2米。

前門大柵欄的錢市胡同,中間僅寬44厘米,是北京最窄的胡同。東起府右街,西止西單北大街的靈鏡胡同,寬達32.18米。

在西四附近的磚塔胡同,元雜劇《沙門島張生煮海》中就有它的影子,是北京最古老的胡同。如果說北京是一個人,那麽胡同就是身體裡密布的血管,它帶動了整體身體的正常運行。

上圖_ 北京傳統的四合院,那些清朝官員的生活

特色二:功能之全

除交通外,胡同還承擔著其它功能。元朝定都北京,建立了以四合院為主的居住模式,四合院的連排相依,自然形成了胡同。它不僅為四合院的居民提供良好的采光和通風環境,還為街坊的劃分提供了界限依據。另外,發生火災時,胡同能夠起到阻隔火場的作用。

據《大清會典》記載,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內外城以胡同街道為基礎,修築了1700多處柵欄,這麽做可以加強居民的管理,朝廷以胡同為部門,進行戶籍統計,還可以有防盜的作用,保護居民人身安全。

胡同還肩負著經濟功能。明清時期,大同、唐山和門頭溝來的煤販子,在煤市街堆煤買賣,形成北京最大的煤炭交易市場。不僅如此,騾馬市、菜市口、珠市口、燈市口等胡同,也是因繁榮的商業活動而得名的。胡同不只是城市的一部分,更是北京人草根生活的一部分。

上圖_ 清朝北京地圖

特色三:人文之精

北京的胡同有著不同的故事。清末學者震鈞在《尺颶偶聞》中指出:“京師有諺雲:東富西貴。富貴人多西城,而倉庫皆在東城。”“東富西貴”是舊時北京特殊的人文現象。北京內城有9座城門,外城有7座城門,構成了“內九外七”的城市布局。東西城是指內城中軸線東、西兩部分。

元代開通的京杭大運河擔負著漕運和物流的功能。在東單船板胡同一帶原本有水路和通惠河相連。運糧船一部分繼續航行到積水潭,另一部分在船板胡同卸貨售賣,久而久之形成東西走向的繁華街市,由於北京人將江南產的糯米稱為“糯米”,愛屋及烏,這條街也稱之為“糯米街”。

明永樂年間,朱棣還都北京,大運河有一段航道直入皇城,船隻來往不利於皇城的安全。船運的物資只能以通州碼頭為轉運站站,在陸路轉運進城。糯米街此時改名為東交民巷,朝廷就地建造了“京師十三倉”,用來存貯江南運來的漕糧。這就是“東富”的出處了。

上圖_ 朱棣(1360-1424),即明成祖,永樂皇帝

清朝時,皇家活動和八旗子弟學校集中在西城。在西城至少集中了40個王府,如恭王府、醇王府等,現存的王府仍有15處。康熙皇帝生有35子、20女,長大成人的有24位皇子和11位公主。這些人有一半住在西城。清初八位鐵帽子王中,有五位的王府坐落在西城。不僅如此,達官貴人也大多居住在西城,如和珅、琦善、明珠、蔣廷錫、張之洞等均選擇在西城建宅。

進入民國,東富西貴的格局產生了微妙的變化。西城的醒王府、鄭王府、禮王府、薛王府和愉郡王府被改造成文教機關或高等學府。順承郡王府成了張作霖的大帥府。民國的新貴富紳打破慣例,選擇居住在東城。段祺瑞擇居朝內北小街的吉兆胡同,徐世昌住進東四六條流水巷。隨後的蔣介石、宋子文、孔祥熙、李宗仁等先後在東城安家落戶,大有“東貴”後來居上之勢。不論貧富貴賤,胡同始終散發著濃鬱的人文氣息。

上圖_ 史可法(1601年2月4日—1645年5月20日)

特色四:名人之味

胡同和名人是形影不離,相輔相成的。位於東城區的史家胡同,號稱史上“最牛胡同”之一。它曾是蒙古阿史那氏族的聚居地,明朝時初具規模,有80多個四合院。史家胡同59號,是明末民族英雄史可法的祠堂,後來改建為教育八旗子弟的“左翼宗學”。清末,這裡是清朝選拔赴美留學生的考場,胡適、竺可楨、趙元任等人在此中榜,赴美深造,改變了中國的歷史進程。

全國婦聯、香港《大公報》駐京辦、北京人藝等機構都曾在史家胡同辦公。此外,胡同裡有清末大太監李蓮英和狀元洪鈞的四合院,民國名將曹錕、傅作義、李樹春、劉文輝、才女凌叔華也曾住過這裡。建國後,徐向前、李天佑、章士釗、李維漢、黃敬、華國鋒、榮毅仁、喬冠華、臧克家、英若誠、濮存昕等也常住史家胡同,因此,史家胡同有了“一條胡同,半個中國”之稱。

上圖_ 譚嗣同(1865年3月10日—1898年9月28日),字複生,號壯飛,湖南瀏陽人

宣武門外的半截胡同一樣譽滿京城。“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書法法何紹基是這裡的住戶,魯迅曾住在胡同裡的紹興會館,寫出了《狂人日記》、《孔乙己》、《藥》等小說,還寫下了72篇隨感錄和50多篇譯作。地處半截胡同另一頭的廣和居飯館,是京城四大居之首,歷史悠久、風味獨特,翁同龢、張之洞、曾國藩、劉葆真等人是這裡的常客。胡同和名人的交集,為北京增添了一抹平易近人的高貴氣質。

胡同是有形的,它規劃了北京居民的生活單元。胡同是無形,它是北京人心中的文化符號。每一條胡同是微觀的帝都風景線,每一風景線給北京帶來了煙火氣,每一處煙火氣有家的溫暖和親人的問候。上千條胡同匯集成了底蘊深厚、百業興旺的活力北京。

文:計白當黑

參考資料:

【1】孫 宇 《北京胡同文化》

【2】高 峰 《北京胡同》

【3】王銘珍 《北京的胡同文化》

【4】李 坤 《近現代北京胡同的歷史變遷及其文化價值》

【5】無 名 《史上最著名胡同:史家胡同》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