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追憶老北京:在筆墨裡活色生香

“大胡同有三千六,小胡同多如牛毛數”,要是說起北京到底有多少條胡同,很多老北京人總會說起這句民諺。

只是,現在的北京真的太新了。2010年北京市規劃委的《北京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情況匯報》顯示,舊城胡同1949年有3250條,1990年有2257條,到2003年只剩1571條,並且數量還在不斷減少。

北京依然是紅塵萬丈,但老北京的胡同卻再也不是“多如牛毛”了。

胡同只是老北京的一個縮影,曾經悠閑熱鬧的那些走街串巷的市井風情,曾經古舊厚重的那些城牆門樓的獨特韻味,竟然也都在歷史的雲煙中漸漸淡去。

幸好,最真實的老北京,還在畫家方硯先生的《古都遺韻》裡,活色生香

▲天橋

『天橋無橋』,這是當年老百姓的一句俗話。其實在歷史上天橋是有一座橋的,因為它是皇帝走過的橋,『天子』走的橋就成了『天橋』。到了一九三四年修路時把天橋拆掉了。橋是沒了,但『天橋』這名字一直保留到現在。這一帶窮苦人多,窮苦藝人集中在這裡謀生,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特有的『天橋貧民文化現象』。這使『天橋文化』的流傳更為久遠。

▲東直門

東直門原為元大都正中的『崇仁門』。明朝永樂十七年(一四一九年)將崇仁門修葺之後改稱『東直門』。東直門甕城西北角處建有一座關帝廟,由於在京城九個門的甕城中都建有廟宇,裡面都供奉神像,但東直門甕城廟中沒有神像,隻供奉神牌『關聖帝君』,所以老北京俗語說:『九門十座廟,一廟無神道。』東直門於一九五八年被拆除。

▲京師九門提督府

九門提督府位於地安門外帽兒胡同,是清朝管理京師安全的『城防司令部』。老北京都叫它『北衙門』。在衙門的東面有『練兵習武場』,日偽時期日本憲兵隊曾駐在這裡。門前的小河是從後門橋流過來,往東經北河沿向南流去。

▲賣糯米藕

老北京人講究吃京西海澱出的白花藕。當年『紅花蓮蓬、白花藕』,這是『上講究』人吃的。糯米藕是把泡好的糯米塞到藕孔裡,一個個孔都要塞滿,還要墩實了,再上鍋蒸熟。出鍋時不能用鐵的家什碰這蒸熟的糯米藕,否則會變黑不好看。蒸爛的糯米藕用竹片刀切成厚點的片,蘸白糖、桂花汁,老少皆宜,非常好吃。

▲賣京胡

老北京人唱京劇,從戲園子裡的名角,到街頭、胡同裡的票友,非常盛行。在京城的街邊、公園、胡同經常看到京劇票友聚會,人人都可以唱一段兒。京胡是京劇的主要伴奏樂器,京城這麽盛行京劇,賣京胡的就出現在大街上、胡同裡。他背著一隻大錢褡,裡面裝著好多把京胡,手裡還拿著一把,邊走邊拉,招攬買主。

▲拉洋片

『拉洋片』是在清末、民國初年產生的一種由江湖藝人表演的民間娛樂形式。所謂『洋片』就是繪製畫片,繪製內容都是一些『洋畫』,如『洋樓』、『洋車』、『洋人』以及洋槍、洋炮、飛機等,當時這些洋東西在中國人心目中是非常新奇的。『拉洋片』的道具是一個大木箱,有幾個看孔,供看客觀看。十幾張洋畫片,可以拉換,拉一張唱一段。箱子上方固定一個木架、一個小鼓、一對小鈸,用繩拴在一起,一拉三樣全響,以此招攬看客,也可用作伴奏。

▲遛鳥

『遛鳥』是老北京人一大愛好。『養鳥聽鳴』的習俗據說是滿族人進關時帶來的。什麽叫『遛鳥』?就是提著鳥籠子步行。每天走多少路,籠子裡的鳥也成了習慣,你要是走不夠裡數這鳥就是不叫!天天遛到一個地方,把鳥籠子掛在樹上,打開布簾,聽到林子裡的野鳥叫,這籠裡的鳥也會模仿著鳴叫。久而久之,籠中的鳥也能學會林中鳥的叫聲了,這叫『壓』。

《古都遺韻》

方硯 著

內容簡介

這套叢書圖文並茂,詳細描繪了清末民國時老北京的繁華流韻,是迄今為止最細致全面的老北京細節還原——老畫家用寫實的筆法,對老北京做了最真實的回望。

作品出版之前,梁思成先生的弟子、著名文物專家羅哲文先生曾鼎力推薦這套圖書,稱讚作者方硯先生“功莫大焉”!北京文史館的專家評價《古都遺韻》具有“史料價值、文學價值、美學價值、收藏價值”。

關注東方出版社,粉絲福利不定期放送哦!

經典|新知 | 閱讀

微信ID:dfcbs2011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