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抗擊疫情,我國百餘所高校做了什麽?

◎ 科技日報記者 張蓋倫

6月7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國行動》白皮書。它真實記錄了中國抗疫的艱辛歷程。白皮書指出,過去幾個月,我國在防控和救治兩個戰場協同作戰,科技發揮支撐作用。

如今回看,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出的考卷,中國能夠快速解題,離不開以各種形式奮戰在抗疫一線的高校團隊。他們迎難而上,多線作戰。他們的拚搏奮鬥,也成為一堂面向廣大學子的生動思政課。

救死扶傷,百餘所高校醫護人員與“死神”賽跑

救死扶傷的抗疫一線,是百餘所高校附屬醫院醫務人員忘我奮戰的主戰場。華中科技大學下轄的10所醫院全部投入抗疫,合計提供8900張床位,佔武漢市開放床位總數的近40%,並管理方艙醫院約6000張病床……

高校戰“疫”的背後是不計報酬的醫者仁心,是以生命守護生命的勇氣和擔當。不管是帶頭深入一線的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院士,還是科普防疫知識的複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教授,亦或是將“協和重症模式”落地抗疫一線的協和醫護人員,他們夜以繼日,將一個個生命從死亡的邊緣拉回。

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同濟醫院護理部主任汪暉指導年輕護士采咽拭子

疫情突如其來,在新藥研製成功之前,遴選就手可用的老藥是最便捷的救死扶傷之道。浙江大學、中山大學、中國藥科大學、南京大學等10余所高校的專家,在各自的賽道上不約而同地與死神賽跑。他們運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方法,從大量的關聯在用藥品中,最終篩選出了一批潛在抑製劑,部分已被證實具有臨床治療效果。

中山大學率先提出磷酸氯喹治療方案,浙江大學經篩選和體外細胞實驗,提出阿比朵爾有較好的抗新冠病毒效果,這兩種藥物均入選第六版、第七版診療方案。天津中醫藥大學張伯禮院士率先提出中醫藥進方艙,取得了良好效果並迅速推廣到各個方艙醫院。華中科技大學的“同濟咖啡”金葉敗毒顆粒、“協和紅茶”中藥複方藥也都在臨床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新冠肺炎危重患者一般年齡偏大,多伴有基礎性疾病,病程進程快,是此次戰疫的一大難點。多所高校為此展開了治療手段的積極探索。同濟大學通過開展人臍帶間充質幹細胞輔助治療的相關方案研究,重症患者在接受間充質幹細胞輸注後未出現不良反應,綜合指標改善明顯,在臨床上可以看到肺部病灶好轉,綜合指標得到明顯改善。

浙江大學開展人工肝新冠肺炎重症救治研究,患者的炎症因子水準顯著下降,肺部CT檢查明顯改善,重型、危重型患者的救治成功率明顯提高。

醫藥研發,百餘高校啟動應急科技突破

打贏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科技是重要支撐,科研工作者是重要力量。2月1日,教育部發出專門通知,要求各高校加快開展科研突破,一方面聚焦當前急需,圍繞病毒檢測、疫苗研製、藥物研發等盡快產出實際有效的科研成果;另一方面著眼長遠布局,針對新型冠狀病毒致病機理、傳播力和傳播機制等問題開展深入的基礎研究。

百餘所高校經過3個月的持續奮戰,圍繞檢測試劑、藥物研發、疫苗研製集中突破,產出了一批優秀成果,有力地支撐了全國乃至全球的疫情防控工作。

在病毒檢測方面,教育部重點組織了23所高校從核酸、抗原、抗體檢測的不同技術路線開展持續突破。從2020年1月中旬防控工作伊始,上海交通大學就迅速聯合企業展開行動,開發出了新型冠狀病毒全自動封閉檢測平台及PCR檢測試劑盒,第一批通過國家藥監局審批,並投入臨床一線使用。

其他重大成果還包括:重慶醫科大學研發出第一個獲批上市的化學發光法抗體檢測產品;清華大學、武漢大學研發出多病原檢測產品,可同時檢測包括新型冠狀病毒在內的多種呼吸道病毒;四川大學研發抗體檢測試劑盒,只需采集一滴指血,10分鐘內可憑肉眼完成檢測;華中科技大學、天津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聯合相關企業研發的一系列新冠病毒檢測試劑產品通過歐盟、新加坡、澳大利亞等國際認證,已在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銷售使用。

在藥物研發方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複旦大學等高校已從新冠肺炎康復期病人血液中分離出了對新冠病毒具有很高中和活性的抗體,正加緊探索抗體治療的新途徑。

在疫苗突破方面,廈門大學、清華大學、四川大學、複旦大學、同濟大學等高校科研團隊從春節開始,快馬加鞭,全力以赴,重點從流感病毒載體疫苗、腺病毒載體疫苗、重組蛋白疫苗、核酸疫苗4條技術路線並行推進,協同科研院所和相關企業,加快開展新冠肺炎疫苗突破,已陸續申報臨床試驗。

在教育部的組織下,高校還統籌經費資源,積極開拓企業合作渠道,自主設立應急專項,資助疫情防控關鍵技術突破和臨床研究。清華大學設立“春風基金”,首期投入5000萬元,支持跨學科開展新冠肺炎科研突破;廈門大學從“雙一流”建設經費中劃撥轉款1500萬元,設立“新冠病毒紡織科研突破專項基金”;浙江大學創新校企合作模式,聯合上海尋夢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設立1億元專項基金,面向全國征集和資助應急項目。

智力支撐,高校戰疫科技成果快速轉化

由於新冠病毒的“狡猾”,這場戰爭不可謂不難。除了傳統的藥物疫苗等治療物資,抗疫戰鬥還需要大量的先進儀器和醫用物資的投入。

抗“疫”前線是最危險、最艱苦的攻堅陣地,是需要人工智能發揮作用、支撐保障的重點場所。疫情期間,醫療服務機器人“小珈”開始在武漢雷神山醫院上崗工作,遊走於各個病房進行消毒殺菌。出現在抗疫一線的這支特別的機器人部隊,離不開武漢大學科技工作者加班加點的研發與努力。

在人工智能的快速利用方面,其他高校也有創舉。同濟大學牽頭研發的疫情防控智能識別系統,可快速評估人流中個體感染者風險;湖南大學研發的雙臂協作輔助診療機器人、智能消毒與巡檢機器人、配藥檢測機器人等已在長沙投入臨床使用。

同濟大學疫情防控智能識別系統

為了更好地提供醫療防護,上海交通大學聯合生產企業迅速試製完成了“一次性防飛濺隔離巾”,在武漢醫院和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華中科技大學為解決疫情初期口罩生產能力不足的問題,在一周內就為多家企業設計出80多條高速全自動平面式口罩生產線,並很快投入生產。

疫情的發生給醫療垃圾處理、公共衛生防護工作也帶來了新的挑戰。為解決醫療垃圾可能帶來的衛生問題,上海交通大學聯合企業火速研製出“移動式醫療垃圾焚燒方艙”,很快在武漢防疫一線投入使用,每日可焚燒、無害化處理醫療垃圾5噸。

全面戰疫,以多學科優勢提供立體化服務

除了檢測試劑、疫苗藥物、防疫防護等“硬裝備”,疫情阻擊戰也離不開態勢研究、數據統計以及教育引導等“軟服務”。在教育部的部署下,各高校充分發揮多學科優勢,在數據模型預測分析、心理疏導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科技支撐。

信息系統開展疫情勢態評測。為實時掌握國內外疫情,清華大學聯合企業快速搭建了疫情實時態勢感知與分析系統,服務於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及20多個省市。北京大學、南開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高校運用大數據技術搭建疫情傳播模型,對疫情防控進行評估、預測。

疫情突發不僅威脅著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也深刻影響到人們的心理健康,做好人文關懷,是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和人民戰爭的重要一環。為此,陝西師范大學、四川大學、同濟大學、北京中醫藥大學、南京醫科大學等高校出版多本心理健康手冊,幫助大眾度過心理危機;中山大學借助“雲上三院”平台,發布了分別針對群眾、醫護人員及患者的心裡自測量表。

依托青少年心理與行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華中師范大學搭建了心理援助熱線平台,匯聚1200多所高校及其他機構的專業谘詢師志願者4000餘位,為防疫工作一線的醫護人員、新冠肺炎患者及家屬、警察乾警及安保人員提供精準心理援助。

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在這場戰鬥中,我國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為全球抗疫積累了寶貴經驗。在教育部的部署下,高校齊心協力、共克時艱,持續開展科技突破,為打贏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貢獻智慧和力量。

來源:科技日報 文中圖片均由作者提供

編輯:嶽靚

審核:朱麗

終審:冷文生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