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鄂永健:還會有新一輪康波周期嗎?

  文/專欄作家 鄂永健

  經濟持續增長不是必然發生的,經濟運行並非是長周期研究者所認為的簡單的波動反覆,未來是否一定還有新一輪的重大技術創新、即康波理論所說的新一輪周期,是存在不確定性的。

  鴻篇巨著《美國增長的起落》由美國著名經濟學家羅伯特、戈登教授所著,該書詳述了美國經濟在1870-1970年經歷的很可能是“空前絕後”的增長,並與1970-2014年的經濟表現進行了全方位對比分析。該書不僅有工業革命、生產率、技術進步等宏觀經濟視角的分析,更有十分詳盡地對人們生活水準各個方面巨大變化的描述,很多觀點令人印象深刻、發人深省。現將該書的主要觀點總結如下,並談幾點隨想,以與讀者分享。

  一、《美國增長的起落》的主要觀點

  1.經濟增長並不是一個又一個世紀以不變速度創造經濟進步的穩態過程,這是作者在該書中一直強調的、一個有豐富內涵的重要思想。也即是說,經濟增長並非勻速的,不同歷史時期的經濟增速差異極大。1770年之前的上千年幾乎沒有增長,1770-1870年間只有緩慢增長,1870-1970年則經歷了快速顯著增長,1970後增長再次放緩。對於1870年以前的情況,該書引用了經濟增長史學家安格斯、麥迪森的計算,在公元1年到公元1820年,西方國家的年均增長率僅為0.06%,即每100年才增長6%。對於1870年後的情況,該書以美國人均實際GDP增長率來衡量,1870-1920年期間美國人均實際GDP的平均增速為1.84%,1920-1970年期間為2.41%,1970-2014年期間則為1.77%;特別值得注意的是,2004-2014年這10年是美國歷史上生產率增長最慢的10年。

  2.“特殊世紀”的具體表現是以電和內燃機為主要發明的第二次工業革命給美國生活水準帶來的全方位、根本性且持續較長的革命性的變化。1870-1970年是一個獨一無二的百年時期,是一個“特殊世紀”,這個世紀在經濟上的進步作用比人類歷史上所有其他時期都重要,今天隨處可見、很多都是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都是在這一世紀出現的。具體來看,這些革命性的變化主要包括:配有電、電話線、上下水管道、室內浴室、集中供暖等便利設施的網絡化住宅革命;以快速城際鐵路、有軌電車和汽車(最重要的是汽車)為代表的交通運輸革命;以電話、收音機、留聲機、電視、電影為代表的通信和娛樂革命;在公眾健康和醫學界取得的兩個巨大勝利——戰勝嬰兒死亡率和傳染病;以及由上述變化帶來的工作環境的大幅度改善;等等。

  3. 與計算機和數字化相關的第三次工業革命的範圍較第二次工業革命要窄。第二次工業革命覆蓋了人類需求的幾乎所有方面,給人類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第三次工業革命主要集中在娛樂、信息和通訊技術領域,食品、住房、交通、家電、醫療衛生和工作環境等領域都比1970年以前提升得更慢。因此,第二次工業革命比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影響更大、更全面、持續時間更長。2014年,美國人均實際GDP為50600美元,如果1970-2014年的生產率按照與1920-1970年的生產率增速增長,那麽2014年人均實際GDP將達到97300美元,幾乎是當前人均GDP的兩倍,這一差異可以簡單理解為是第二次工業革命和第三次工業革命力量對比的差別。      

  4.大蕭條和“二戰”是“特殊世紀”的主要促發因素,創新速度本身的加快是重要推力。該書首先將教育和城鎮化排除在外,因為受教育程度的長期提高並未在不同時期有顯著差別,城鎮化也是一直在持續進行,且1928-1950年的速度比1870-1928年還要慢。該書提供的解釋有些出乎意料,由於全要素生產率增長在1930-1940和1940-1950年這兩個10年增長最快,該書認為大蕭條和“二戰”是促成大跨越的重要原因。這兩次重大事件激發了許多發明,尤其是電動機和生產流水線的出現。大蕭條還促發政府頒布了《國家產業複興法案》和《瓦格納法案》,這兩個法案推動了工會化和工資急劇增長、工作時間減少,進而導致了資本對勞動的替代和勞動生產率提高。“二戰”一方面產生了巨大的需求(主要是軍需品),另一方面,愛國主義和目標意識將工人和管理層捆綁起來,二者疊加催生了強大的“乾中學”現象。最為典型的例子是,福特柳溪工廠在巔峰時期可以每小時生產一架轟炸機。而更為重要的是,在戰爭期間實現的生產率提高是永久性的,其不會因為戰爭結束而消失,戰爭期間的大量設備投資戰後迅速應用到民用生產。除了大蕭條和“二戰”這兩個因素以外,創新速度本身的加快也是重要推動力量。該書引用的克萊因克內希特的數據顯示,20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的30年,貢獻了1850-1970這120年間最重要39項發明的26項。特別值得一提的一種通用技術是1913年12月1日亨利、福特引進的汽車製造流水線。流水線帶來了一場製造業革命,推動了20世紀20年代起的全要素生產率加速增長,值得與電動機獲得同樣讚譽。

  5. 與第二次工業革命相比,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影響只在人們活動的有限範圍內被感受到,兩次工業革命對全要素生產利率增長的貢獻也是相當不同的。有些個人消費支出類別幾乎感受不到信息和通信技術革命的影響,包括購買在家消費的食品和外出就餐,服裝和鞋子、汽車和讓汽車移動的燃油、家具、家居用品和電器。羅伯特.索羅的曾發出“我們隨處可見計算機時代,但就是在生產率統計數據中看不到”的疑問,該書認為這一問題的答案是:計算機並非無處不在,我們不吃計算機也不穿計算機,也不開著去上班或用來剪頭髮。我們仍然生活在像20世紀50年代那樣擺著家具的住宅裡,仍然駕駛著與20世紀50年代具有相同功能的汽車,儘管更便利、更安全。第二次工業革命創造的全要素生產率增長浪潮持續了半個世紀,1920-1970年期間全要素生產率年平均增長1.89%,而第三次工業革命帶來的1994-2004年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的復甦時間較短、幅度較小,該期間全要素生產率每年平均增長1.03%。

  6.哪些因素導致20世紀90年代末的全要素生產率增長復甦如此短暫,那麽快就銷聲匿跡?這主要是因為大部分經濟領域已經從互聯網和網絡革命中獲益,在這一經濟活動領域,過去10年的生產方式變化不大。在整個經濟中,到2004年紙質業務流程已經被數字化取代,到處都是平板顯示器。電子商務和搜索引擎推動的日常生活革命已很好地實現——亞馬遜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94年,谷歌可以追溯到1998年,維基百科和Itunes可以追溯到2001年,成立於2004年的Facebook,也已經是10年以上的公司。從紙質目錄到電子目錄的目錄革命也發生在15-25年前,是生產率水準跳躍式增長的一次性來源,僅導致了生產率的暫時性提高。為什麽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普及的時代,生產率增長還是如此緩慢?答案之一是,智能手機在辦公室主要用於個人活動。雖然2000-2014年電子商務名義年銷售額增長了11倍,但2014年電子商務佔所有零售銷售的份額仍然只有6.4%,電子商務對整個零售行業生產率的增長很難產生重大影響,對整個經濟的影響就更小了。

  7.該書對未來能否產生媲美過去的重大技術創新持悲觀態度。未來可能的創新主要有四大類:醫療、小型機器人和3D列印、大數據、無人駕駛汽車,該書逐一進行了討論。在醫療方面,許多當今的現代醫學基本工具在1940-1980年就已研發出來,1980年代以來,醫療技術進步的速度顯著放緩,且當前醫藥研究已經遇到了成本迅速增加和效益不斷下降的瓶頸。在機器人方面,機器人發展的局限性是非常明顯的,如機器人的推理是有限的,特別是在服務業、交通運輸或建築行業中機器人成為取代人類工作的顯著要素之前,將是一個長期和漸進的過程。至於3D列印,它可以通過減少某些低效率,降低創業門檻,促進生產率的增長,但這些都不可能產生波及整個經濟的巨大影響。大數據使市場行銷成為一種人工智能形式,計算機讓人的分析更快、更準確。但迄今為止人工智能對生產率的影響尚不顯著,最為明顯的例子是,全要素生產率增長對2007年推出的智能手機或2010年推出的智能平板電腦沒有任何反應。目前無人駕駛汽車面臨的障礙仍較大,無人駕駛的性能水準只在低速、低複雜度環境中才有可能,機器人還處理不好所有複雜情形。

  8.除了創新本身放緩外,還有四大阻力影響美國長期經濟增長,即不平等、教育阻力、人口和政府債務。該書引用的皮凱蒂和賽斯的研究表明,過去40年美國不平等逐漸加重,2013年,底層90%的群體平均實際收入竟然比1972年還低,而頂層10%群體的平均實際收入增長了70%。在20世紀大部分的時間裡,美國青年的大學畢業率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在25-34歲年齡段群體中,從四年製大學獲得學士學位的比例在過去15年從25%上升到32%,但在發達國家排名中,美國從2000年的第2位滑落到第12位。而且,自1972年以來,大學教育成本的上升是整體通脹率的3倍以上,美國人現在所欠的大學債務達到1.2兆美元。在2008-2034年這一漫長過渡期,不考慮其它原因,嬰兒潮一代的退休將減少人均工時,有學者估計會導致人均工時每年下降0.4%。此外,勞動參與率也呈下降態勢。戈登教授估計,聯邦政府債務佔GDP的比例在2024年為87%,2038年達到125%。若要使聯邦債務佔GDP比例保持穩定,則必然要求增加稅收或減緩轉移支付,而這都會降低實際可支配收入。

  二、關於經濟增長和經濟周期的幾點隨想

  1.經濟增長與經濟周期研究的差異。在宏觀經濟學研究中,經濟增長和經濟周期是差別很大的兩個不同研究領域。前者主要是關注技術進步、人口趨勢、制度變遷等因素對長期經濟增長、即潛在增長能力的影響,後者則是分析短期經濟運行對潛在增長趨勢偏離行為的研究;前者偏重於長期增長率(勞動生產率、全要素生產率)的分解研究,因而剔除了短期衝擊所導致的波動,而後者偏重於各種短期衝擊(政府支出、貨幣變化等 )對經濟運行產生的動態變化,並假設在短期內潛在增長能力是固定的,因而基本不考慮長期經濟增長趨勢(真實經濟周期理論有不同觀點,但該理論爭議較大)。但在現實的市場投資研究中,二者卻被混淆在一起,最明顯的就是各類周期研究。各種周期如康波周期、產能周期、庫存周期乃至金融周期等,多是針對增長、物價等的短期、中期和長期波動性變化來加以進行歸納分析,從而得出了不同的周期性變化的結論,但卻混淆了影響經濟運行的長短期不同因素、供給端與需求端不同因素。

  2.經濟分析需要更為長期的視角。從研判各類資產價格走勢、開展投資交易的角度來看,經濟周期劃分無疑是吸引人的,這也是其大行其道的主要原因。但本書一再強調,在人類歷史長河中,經濟增長並不是簡單線性的,顯著的經濟增長僅是最近兩三百年的事情,之前的近兩千年幾乎沒有增長。本書進一步表明,即便是從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以來的經濟增長,在不同時期的表現差異也是非常大的,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要顯著大於第一次和第三次工業革命。因此,從幾十年以上的長期視角來看,經濟運行變化是很難用簡單的波動反覆來加以準確概括的,經濟周期的劃分需要跨越更為長期的時期,否則其總結出的經驗規律就經不起推敲。

  3.三次工業革命與康波周期。作為一種長周期研究,康德拉季耶夫周期與長期經濟增長研究頗為相似。普遍認為康波周期的主要驅動力即是技術創新,是一波又一波的技術創新驅動形成約60年左右的一個個周期性循環。康波理論研究者把迄今為止的世界經濟運行共劃分為五輪周期,並認為驅動這五輪周期的技術創新主要是紡織和蒸汽機技術、鋼鐵和鐵路技術、電氣和重化工業務、汽車和計算機、信息技術等。但按照三次工業革命的技術創新分類來看,人類迄今為止最為重大、最為根本性的技術創新其實就是三類,即蒸汽機技術、電和內燃機、信息與通信技術,康波理論提到的各類技術創新多是這三類根本性技術創新的衍生物,如鐵路、汽輪、鋼鐵等都是蒸汽機技術的衍生創新,汽車、飛機是電和內燃機技術的衍生創新。本書中提到的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很多其它非常重要的、對生產率有很大促進作用的衍生品如空調、州際公路和商用航空運輸等,康波周期研究中卻未有提及。

  4.還會再有新一輪康波周期嗎?周期理論對未來經濟運行的預測非常簡單,即在確認了當前經濟運行所處的周期位置後,對未來的預判就是顯而易見的。長周期研究者普遍認為當前階段正處在第五輪康波的衰退末期或已經進入蕭條期,這一時期可能會持續七八年甚至更長,隨後就進入新一輪康波的上升期。但按照本書的觀點,首先,經濟持續增長不是必然發生的,經濟運行並非是長周期研究者所認為的簡單的波動反覆,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前的兩千年裡全球經濟幾乎沒有增長,未來是否還會出現可持續的增長則有很大不確定性的;其次,從該書的分析來看,普遍認為未來可能的技術創新如人工智能、大數據、無人駕駛等,從目前來看前景還不是很明朗,目前還看不到能取得重大突破性進展的可能性;最後,即便這些技術取得了重大突破,從而引發了新一輪的技術革命,但其對人類社會的影響範圍很可能是有限的,特別是與給人類社會帶來全方位巨大變化的第二次工業革命相比。當然,創新本身是很難預測的,創新也需要長時期的積累。但從長期增長的視角來看,未來是否一定還有新一輪的重大技術創新、即康波理論所說的新一輪周期,則是存在不確定性的。

  (本文作者介紹: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金融分析師,金融學博士,高級經濟師。)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