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用“兩彈一星”精神 能不能治好中國社會的浮躁?

  用“兩彈一星”精神療治社會浮躁

  朱明遠

資料圖:爆炸成功與興奮的人

  54年前的今天,羅布泊一聲巨響,伴隨著一團蘑菇雲升起,中國第一枚原子彈爆炸成功。研製原子彈被認為是當時世界上最難最複雜的工程,只有美蘇英法掌握,也是它們最高的國家機密。但在各種嚴密封鎖之下,中國科研人員憑借自己的知識水準、技術積累和不懈努力,完成了這項“不可能的任務”。

  對比現在,當時的新中國可以說在經濟上是一窮二白,科研技術能力積累也處於剛起步階段,而相關的重要研究設備更是無從談起。就是在這種狀態下,中國一群甘於奉獻的中青年科學工作者投身戈壁灘,用不懈努力的“兩彈一星”精神,造就了後來一個又一個奇跡。筆者認為,時隔50多年,看看今天我們面臨的外部環境,中國科學工作者仍有必要堅持“兩彈一星”精神。我的父親朱光亞是“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父親於我的言傳身教,一點一滴地融入生活習慣中,成為人生準則和堅持信條。這讓我也更深切地體會到“兩彈一星”精神的內涵。

  首先,讓一個集體爆發最大的力量。奧本海默有美國“原子彈之父”之稱,庫爾恰托夫是蘇聯的“原子彈之父”。那麽,誰是中國的“原子彈之父”?2011年父親去世時,俄羅斯媒體曾將他稱為“中國原子彈之父”。但我清晰地記得很多年前就此問過父親,他的回答是,我們從來不搞這一套。我個人理解,完成中國原子彈研製的是一個集體,而它的技術突破長官層也是一個集體。李政道先生曾撰文寫道,這支科學家團隊之所以“了不起”,既是因為其中包含了許多傑出的科學家,更重要的是這個團隊整體效率很高、整體創造力發揮得特別好,毫不遜色於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甚至更好。

  其次,不看重金錢,甘於寂寞。上世紀60年代初,這批才華橫溢的科學家從人們的視野中集體“失蹤”了,一“失蹤”就是十幾年。當然,這裡所說的“失蹤”是指他們在各種學術交流的舞台上消失了。在生活中,他們並沒有“失蹤”,在我們所居住的大院裡,我經常會看到他們的身影,上班、下班、排隊買菜。包括父親在內的很多人,都是年紀輕輕從美國學成歸來,放棄大洋彼岸的優越物質條件和科研條件,一心投入到新中國的建設中。直到後來,他們也很少自稱“院士”,父親認為院士不是職務,不是職稱,不宜作為稱謂。

  第三,做事時刻講求嚴謹、認真。我印象中最為深刻的是父親做事的嚴謹和認真,無論是在工作還是生活中都是如此。這也是一種科學精神,在科學研究中要對出現的所有問題都追根刨底,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不嚴謹會把誤差帶進來,會出現差之毫厘謬以千里的結果。

資料圖:研製原子彈時重要的計算工具——算盤

  第四,挑戰越大,動力越大。與50多年前相比,現在的中國無論經濟發展還是科技水準都有了跨越式發展。相類似的背景是,在航天、核工業等領域發展中,總有一些外界勢力對中國實施“封鎖”。在原子彈、氫彈研發時,這種封鎖是相對更徹底的,中國研究人員拿不到任何資料。但是,他們面對巨大的挑戰,心裡憋著一口氣。他們把挑戰變成了動力,可以說“兩彈一星”完全是“逼出來”的自主研發。

  第五,持之以恆 ,專心做一件事。一個偉大的人並不是生來偉大的,而是在日積月累中一點點地成就。很多人都認為自己具備優異的能力,實際上能夠從始到終堅持做一件事是很難的。我父親說他這一輩子主要做的就一件事—搞中國的核武器。他每天都在琢磨這件事,不被別人意見干擾,堅持自己的觀點,研究之路就是打開一把把攔路鎖,直到最終大門敞開為止。持之以恆,從不放棄,那將是一生的事業。

資料圖:如今的國產超級電腦

  今天我們的確面臨個別國家在核心技術上的“卡脖子”,但是在全球化和互聯互通的時代,那些新發現的基本自然規律和原理必然會公開發表,這是全人類共享的財富。能被封鎖的只是有國界的“發明”和根據發明創造的產品,從這個性質來看,封鎖對中國自身發展的影響只是暫時性的,我們應堅定信念。此外,我們的體制優勢是“集中力量辦大事”,這在“兩彈一星”方面多次被證明是獲得成功的關鍵。

  但是,當下的中國社會充滿了浮躁,年輕人身上缺少了嚴謹、認真和執著,常常是哪裡工作環境好、給錢多就去哪裡,頻繁跳槽、好高騖遠。不少所謂的創新也是或者靠“模仿”去掙快錢。因此,今天我們更應該看到“兩彈一星”精神的稀缺性,讓這種精神繼續帶給我們不畏挑戰的強大動力。▲(作者是北京科銀京成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本文由郭媛丹採訪整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