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去世8年,他永遠是蒼穹中閃亮的星

當我們抬頭仰望蒼穹

不知你是否知道

太空中還有一顆“朱光亞星”

這是一顆以中國科學家朱光亞命名的小行星

朱光亞是誰

他被稱為

“我國工程科學界支柱性的科學家”

在兩彈的研製中

他被譽為“科技眾帥之帥”

在浩瀚的宇宙中

有一顆小行星以他的名字命名

他的一生滿載傳奇和榮耀

……

1924年,朱光亞出生於湖北宜昌

他是中國核科學事業的主要開拓者之一

吉林大學物理學創始人之一

“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

歷任北京大學、東北人民大學教授

原子能研究所研究員、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長

國防科委副主任、國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主任

中國科協主席、中國工程院首任院長

全國政協副主席等

當選為2011年“感動中國”人物

值得一提的是

1999年9月18日

他和其他22個名字一起

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他的故事令人振奮和感動

1949年新中國初立

在美留學的他毅然選擇回國

回國前,他牽頭與51名留美同學聯合撰寫

《給留美同學的一封公開信》

以肺腑之言呼喚海外學子回國參加建設

1964年10月16日

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

他望著騰空躍起的蘑菇雲

禁不住潸然淚下

不到3年,他和同事們

又將中國帶入了氫彈時代

2011年2月26日

雪落北京,天地縞素

他永遠地離開了腳下這片深愛著的熱土

今天是朱光亞逝世8周年紀念日

讓我們再讀他的故事

一起緬懷他

懷揣“造彈”夢想

卻遭當頭一棒

1945年夏,美國在廣島、長崎兩地投下原子彈,加速了日本投降進程。抗日戰爭勝利後不久,物理學家吳大猷(yóu)、化學家曾昭掄、數學家華羅庚商議赴美考察、學習原子彈的相關技術。年輕學者朱光亞與李政道被吳大猷選中同行。

1946年9月,他們在華羅庚帶領下赴美,與先前到達的曾昭掄會合。一見面,曾昭掄就連連搖頭:“嗨,在美國學習原子彈技術是沒門了,你們就各奔前程吧。”

原來,美國政府對這一高新技術領域采取技術封鎖,規定凡是與原子彈有關的科研機構,包括工廠,外國人均不得進入。此外,由於國民黨政府忙於打內戰,政治局面和經濟形勢混亂不堪,承諾的研製經費也隨之落空。

現實令朱光亞醒悟:舊中國不可能搞出原子武器,美國任何時候也不會幫助中國發展尖端科學技術。

留美潛心研究核物理

25歲獲博士學位

考察熱望破滅後,幾人無奈地決定分別進入美國的研究機構或大學學習。1946年9月,朱光亞進入密歇根大學,一邊作為吳大猷的助手做理論物理課題,一邊攻讀博士學位,學習實驗核物理——與“原子彈之夢”最接近的研究領域之一。

這個“做起實驗來很拚命的人”連續四年獲得獎學金,各科成績全是A。在校時,教授常誇獎他的考卷工整、娟秀,“看起來是享受”。

1947年開始,他在世界著名物理期刊《物理評論》上連續發表英語論文。核物理這個新興學科前沿,留下了中國人的足跡。1949年秋,25歲的朱光亞通過了博士學位答辯。

學術上表現突出,又在學校合唱團指揮合唱,朱光亞在同學們中間很有號召力。他不僅是本校中國留學生會的主席,還在當時留美中國學生中規模最大的社團中擔任分會會長。平日裡,他常組織大家圍坐在草坪上宣讀家信,傳遞國內消息。

新中國成立後

目標只有一個:趕快回國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消息傳來,旅美留學生們無不歡欣鼓舞。這時,是回國參加祖國建設,還是滯留美國,或者是去台灣,成了每一個中國留學生需要思考的重要問題。

1949年11月、12月間,朱光亞與進步同學一起組織召開中國留學生座談會,介紹國內情況,動員大家“祖國迫切地需要我們!希望大家放棄個人利害,相互鼓勵,相互督促,趕快組織起來回國去”。

他們還用《打倒列強》歌曲的曲調,自編了《趕快回國歌》,每次聚會都要齊唱“不要遲疑,不要猶豫,回國去,回國去。祖國建設需要你,組織起來回國去,快回去,快回去。”

1949年年底,朱光亞牽頭組織起草了《給留美同學的一封公開信》,並送給美國各地區中國留學生傳閱、討論、聯合署名,到第二年2月下旬,已有52名決定當時回國的留學人員簽了自己的名字。

就在這封信3月18日刊登於《留美學生通訊》之前,朱光亞已拒絕美國經濟合作總署的救濟金,登上了駛向新中國的“克里夫蘭總統”號輪船。

“人必真有愛國心,

方可以用大事。”

視頻:《信中國》“信使”陳曉走心演繹寫給留美同學的信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讀這樣一封信,我們似乎依然能聽到一個年輕科學家怦怦跳動的心音,感受到“漫卷詩書喜欲狂”的自豪和喜悅。

正是在朱光亞這樣一批愛國知識分子的精神感召下,數以千計的海外學子包括許多才華橫溢的科學家,紛紛放棄國外優厚的物質待遇和良好的科研條件,義無反顧地回到了祖國懷抱。

1950年,回國僅4天,25歲的朱光亞就站在了北京大學物理系的講台上。他是當時北大最年輕的副教授,主講光學和普通物理。此間,商務印書館出版了他的專著《原子能和原子武器》,這是中國當時系統論述核武器知識的學術著作之一。

如果說初回國時繁重的教學任務幾乎要讓這個年輕人忘記了“原子彈之夢”,朝鮮戰爭則再一次提醒他,大國掌握超級武器的重要性——1952年,朱光亞被選作板門市談判的翻譯,親眼見到美方談判代表的囂張。當時,雖然在常規戰場上已經開始失利,但因為有核武器作底牌,美方代表仍非常強硬,談判異常艱難。

這讓朱光亞如芒刺背:年輕的共和國要想真正獨立,不受人欺侮,必須擁有強大的現代化國防!

“我這一輩子主要做的就這一件事

——搞中國的核武器。”

“人生為一大事來,他一生就做了一件事,但卻是新中國血脈中激烈奔湧的最雄壯力量,細推物理即是樂,不用浮名絆此生,遙遠蒼穹,他是最亮的星”,這是感動中國組委會給朱光亞的頒獎辭。

“一生就做一件事”,這句話的原創者,正是朱光亞。他說:“我這一輩子主要做的就這一件事——搞中國的核武器。”可這件事情不尋常——那是驚天動地的一件事,改變世界的一件事!那是讓中國人揚眉吐氣、挺直脊梁的一件事!

1959年6月,中蘇關係惡化,蘇聯方面拒絕按協定向中國提供原子彈樣品和技術資料。中國唯有決定“自己動手,從頭摸起”。在此背景下,當時的核武器研究所急需一位負責原子彈產品的“科學技術領導人”。

時年35歲的朱光亞就這樣挑起了重荷。王淦(gàn)昌、彭桓武、郭永懷、程開甲,這些在當時就已出名的科學家,還有陳能寬、周光召等一批科技骨乾,都是在朱光亞的建議下加入進來,組成了中國核武器研發的“黃金陣容”。

這期間,朱光亞主持起草了被譽為原子彈發展的“兩個綱領性文件”。毛澤東對此做出重要批示:“很好,照辦。”

克服了眾多困難、衝破了眾多封鎖,1964年10月16日15時整,大西北戈壁灘一道強光閃過,中國自行研製的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

望著騰空躍起的蘑菇雲,朱光亞潸然淚下。當晚,一向少言寡語的他在慶功宴上喝得酩酊大醉,這是他一生中唯一一次醉酒。

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後,朱光亞緊接著又開始組織實施機載核航彈爆炸試驗和導彈運載核彈頭爆炸試驗,分別取得成功,實現了我國原子彈研製的“三級跳”計劃。接著,他又組織力量,獲得了氫彈試驗的成功。

朱光亞的人生編年表上,出現最多的一句話是“主持某次核試驗取得成功”。然而,常人很難想象他是如何“主持”的。我國一共進行了40多次核試驗,朱光亞曾經30多次親臨現場,早期還曾進入爆後坑道實地觀察。爆後坑道余溫猶存,放射性劑量很大,隨時伴有塌方……

朱光亞還組織實施了核電站籌建(如秦山核電站)、核燃料的生產以及放射性同位素應用等項目的研究開發計劃,參與了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即著名的“863計劃”)的制定與實施,參與了中國工程院的籌建工作,且在1994年以全票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首任院長。

1996年,他獲得了“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的100萬元港幣獎勵。拿到獎金支票後,他馬上就捐給了中國工程科技界的工程科技獎獎勵基金,反覆叮囑,此事千萬不要張揚出去。攢了4.6萬多元稿費,他也捐給了中國科協的一個基金會,而自己節省到經常拿台歷反面寫東西。

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決定,授予他“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2004年12月,國際小行星中心和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批準將我國國家天文台發現的、國際編號為10388號小行星正式命名為“朱光亞星”。2011年2月26日10時30分,朱光亞因病溘然長逝,享年87歲。雪落北京,天地縞素。朱光亞魂歸“朱光亞星”,永耀蒼穹。

今天,當”朱光亞星“從我們頭頂劃過時,我們應該抬頭仰望,我們應該想起老一輩科學家們那一張張鮮活的面孔,那一顆顆充滿熱血的心。

我們更應該低頭看看腳下——自己的青春是否無愧於這片被星空照耀得光亮的土地!

來源:中國軍網微信綜合我們的太空、中國軍視網、央視新聞等

整理:胡爾根

責編:楊楊

編審:朱西迪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