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睡夠了八個小時,為什麼吃飽後依然犯困?

俗話說,春困秋乏,但是即使不在春秋兩季,很多人也會經常犯困,特別是在吃飽飯以後,犯困就更加明顯了,哪怕是已經有了充足的睡眠,也無法抵擋住這種困意。

那麼,究竟是為什麼呢?食困跟疾病又有什麼關係嗎?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

研究眾多,尚無統一結論

其實關於食困的研究目前有很多,相當一部分人認為是大腦供血不足所致。但是實際上,正常的機體有自己獨特的機制讓大腦的供血保持平穩,這就是說,即使其他器官的血液分配有所改變,也不會對大腦供血造成大的影響。比如一個日常的例子,當我們運動的時候肌肉的供血會大幅度的增加,但是大腦的供血依然會保持在相對穩定的狀態,由此說明,食困是大腦供血不足的說法是不嚴謹的。

當然,除了這個結論,還有其他幾個更加靠譜的結論值得我們深入研究一下:

1、 膽囊收縮素水準

相關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膽囊收縮素可能和食困有一定的關係。參與實驗的人員在飯後2小時內分泌的膽囊收縮素(CCK)有明顯的升高,之後便逐漸開始回落,然後趨於平緩。這表明體內的膽囊收縮素與睡意其實是正相關的,但是基於單項研究的局限性,其他相關因素的影響並沒有在研究之中列出。

2、食慾素含量

食慾素,聽名字就知道和人的飲食有關,它也叫下丘腦泌素,是下丘腦分泌的一類激素。其實更直接的來說,食慾素的含量水準與人類飢餓感以及睡眠的關係更大。當食慾素含量比較低,人就會覺得昏昏欲睡,並且不想運動;反之,人就會變得清醒且活躍。一項研究顯示,吃飽之後,身體內的血糖含量會升高,這時候食慾素的分泌會得到抑製,人也就會變得比較睏倦。

3、副交感神經亢奮

副交感神經受到食物的刺激會變得相對亢奮,這種亢奮不但會增強我們的消化功能、促進吸收營養物質及補充能量,還會讓我們血壓下降、心率減慢、體溫降低、呼吸減慢,而這些都是引導睡眠的表現。

4、胰島素分泌量

食物中含有葡萄糖,而這些葡萄糖被人體吸收之後,胰島素就會大量分泌,從而控制體內的血糖平衡。但這也不是完全沒有問題,胰島素會抑製蛋白質的分解和促進褪黑素的形成,使人產生睡意,除此之外,胰島素還會促使K離子從血液裡進入細胞內,這種輕度的低鉀狀態會讓人感覺到疲勞,沒雨力氣。

吃飽就睡,容易得病

雖然並沒有解決餐後犯困的辦法,但是可以看出餐後犯困其實是正常的,那麼要不要遵循天性,想睡就睡呢?答案是當然要睡,但不是吃完馬上睡,而是要講究睡覺的時間點和時長。

吃完就睡會損害身體的健康,這樣不但不利於消化,還可能引起食物反流,刺激食道。關於吃完飯睡覺的時間點,一般建議30分鐘後,在這之前不妨站個十幾分鐘,或者起來走走,這樣不但可以緩解餐後立馬出現的倦意,也給了消化系統工作時間,減少身體負擔。

午休的時間過長或過短都達不到休息的效果,而時間超過半小時,則會進入深度睡眠狀態,醒來之後會覺得輕微的頭痛和全身無力。最好的午休時間以15~30分鐘為宜,能達到較好的養精蓄銳的效果。

當然,為了不困,也可以這樣吃:

1、不要吃飽。吃飯的時候細嚼慢咽,感覺不餓了就停下,大約七八分飽就足夠了。

2、注意飲食。午餐應減少碳水化合物的攝入,比如油膩的肉類;增加蛋白質類食物的攝入,比如豆類。

3、增加運動。建議養成每天慢跑或者健走的習慣,這可以提高夜間的睡眠品質,減少白天犯困的幾率。

4、 早睡早起。如果能在23:00~6:30之間保持睡眠狀態的話,有助於一整天保持較好的精神。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