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信銀行談縮表不再繼續 未來三年計劃首次公開

  中信銀行談縮表,談存款壓力,談零售轉型,未來三年計劃首次公開

  圖片來源:中國財經圖庫

  三年戰略規劃收官之際,李慶萍首次以中信銀行董事長身份出現在北京的年度業績發布會現場,並對業績表態,“這份成績單股東比較滿意,當初制定的28項量化指標,完成率85.7%;細分100多項任務,完成率98%。”

  3月27日,身著一襲玫紅色職業套裝,神情喜悅的李慶萍帶領著中信銀行行長孫德順、副行長財務總監方合英、副行長楊毓、風險總監姚明、擬任業務總監呂天貴、董事會秘書蘆葦亮相2017年度業績發布會。

  向零售業務傾斜資源的對公之王中信銀行,三年過去,零售業務究竟如何?存款總額負增長,流動性壓力何解?未來三年中信銀行又將走向何方?

  業績速覽:

  ✪ 縮表——資產總額56776.91億元,同比下降4.27%

  ✪ 營收1567.08億元,同比增長1.86%;淨利潤425.66億,同比增長2.25%

  ✪ 不良貸款餘額536.48億,同比上漲10.43%;不良率1.68%,同比微幅下降;撥備覆蓋率169.44%

  ✪ ROA為0.74%,下降0.02個百分點;ROE為11.67%,下降0.91個百分點;EPS為0.84元/股

  零售轉型:很滿意

  董事長李慶萍認為這三年的零售轉型目標基本都實現了。零售總客戶數8000餘萬戶,複合增長率17.1%;零售貴賓客戶數複合增長率18.9%,私人銀行客戶數複合增長率28.2%,信用卡客戶複合增長率26.3%,移動客戶複合增長率68%,各項指標都是兩位數增速。

  數據告訴我們,中信銀行真的做到了零售業務轉型,零售業務對營收貢獻度提升6.72個百分點,已經佔到全行營收的31.54%。

  截止2017年年末,零售業務實現營業收入543.47億元,同比增長27.03%,零售業務持續發力,保持了高速增長態勢。

  第二個關鍵數據是,零售對非息收入的貢獻佔比已高達6成,在2014年,佔比只有35.21%。

  ➤ 信用卡業務急速增長!收入為390.7億元,同比飆升53.2%;信用卡累計髮夾4957萬張,同比增長32.6%;新增髮夾1219 萬張,同比增長74.0%;信用卡交易量14923億元,同比增長38.9%。

  ➤ 私人銀行客戶管理資產餘額4025億元,同比增長25%;實現輕資本業務收入16億元,同比增長69%,佔零售銀行輕資本業務收入的26%,比上年提升10個百分點。

  ➤ 薪金煲業務簽約客戶數達到478萬戶,比上年末增長70.2%;“薪金煲”業務保有量872億,比上年末增長111.4%。 

  除了上述幾個拳頭產品外,“房抵貸”、網絡貸款也曾被中信銀行寄予厚望。近期市場曾傳言,隨著監管嚴查消費貸款違規流入股市、樓市,中信銀行便叫停了“房抵貸”業務。今日業績發布會上,行長孫德順否認了這一傳聞,他表示,“房抵貸業務依舊在開展,只是在北京地區調整了業務額度。”

  縮表:不再繼續

  開篇提到,在三年戰略規劃中,中信銀行有4個指標最終沒能達到,據記者了解,這是中信銀行主動放棄的結果,4個指標幾乎都與規模相關。

  2017年,中信銀行主動縮表,資產規模同比縮減了4.27%。

  方合英表示,去年縮表有三個背景,一是,市場利率高走,利差沒有了,甚至負利差,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壓降了同業資產業務;二是,監管新規迭出,我們對業務重檢。三是因為中信銀行在長期快速發展過程當中,出現了不少低效益資產甚至是零效益資產,需要通過壓縮進行,如果沒有總體量的縮表量是不可能做到的。

  他說道,今年跟去年的市場環境相比有很大不同,所以2018年資產規模會有8-10%的增長。

  據記者了解,2018年,中信銀行計劃一般性貸款增長目標為3000億,其中,普惠金融增長400億、零售貸款增長2000億、公司貸款增長500億、其他貸款100億,總體還是以零售貸款作為主要配置對象。這也延續了2017年的配置情況,公司貸款微增0.63%,而個人貸款同比增幅高達28.75%。

  同時,中信銀行還將增加一些資產價值比較高的債券投資,規模在千億以上。

  強監管下,同業資產與同業負債雙雙萎縮,對於這輪新政,中信銀行表示,“同業投資調整基本已經到位,同業理財到期不再續作,2018年或增加一些ABS投資,包括票據投資。”

  面對資管新規下表外非標回表的壓力,李慶萍表示,“我們壓力不大,資管規模只有1萬1千億左右,還尚處初期發展階段。”據記者了解,去年中信銀行主動壓縮了6000億的同業資產。

  再看中信銀行的資產風險情況,李慶萍自信地表示,已經見底了!

  截止2017年末,中信銀行不良貸款餘額536.48億,同比上漲10.43%;不良率1.68%,同比微幅下降。此外,關注類貸款+不良貸款率下降了0.52個百分點。

  記者注意到,若與三季末數據相比,不良率環比上漲了2個bp,同時,東北地區的不良率已經攀升至了3.36%。

  對此,孫德順坦言,“區域風險的暴露,我行反應的比較突出一些,東北地區這兩年上升趨勢比較明顯,這與東北工業、行業布局,以及當年投放的行業政策有很大關係。”

  他繼續表示,在未來三年的戰略規劃製訂中,區域差異化、區域戰略定位則尤為重要。

  據悉,中信銀行對行業采取名單製和限額管理,對於存量客戶采取四分類管理,有選擇的進入、有選擇的退出,同時對貸款償還能力的策略有所改變。

  存款:有壓力,但hold住

  李慶萍獨家對券商中國記者回應,2018年將采取更加嚴格的存款考核體系。

  2017年,中信銀行在存款上遭遇滑鐵盧,各項存款均出現不同程度的減少。

  對公定期存款、對公活期存款、個人定期存款紛紛負增長,唯有個人活期存款維持了0.86%的微幅增長。在2016年,四個存款指標中,僅有兩個指標下滑,其中公司活期存款增幅高達41.57%,個人活期存款增幅也有30.21%。一年間,中信銀行存款格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某知情人士對券商中國記者表示,“今年開年以來個人儲蓄存款增長了300億,比去年好得多。”

  上述人士稱,為了緩解流動性壓力,我們不得不犧牲些成本。負債價格從年初的4個點左右,至今已經漲到接近5個點。今年中信銀行將發力結構性存款,目前也談下了一些保險機構的5年期以上的協定性存款,大概有一兩百億,價格比較高,超過了5個點。

  值得一提的是,中信銀行計劃在今年二季度發行400億可轉債,三季度發行500億二級資本債,上述人士認為,這900億的資本補充,資金流動性將得到釋放,今年企業貸款、支持實體經濟完全不會收到影響。

  此外,記者注意到,中信銀行存貸款利率管理成效明顯,存款成本率下降0.09%,新增一般性貸款加權平均利率提升0.35個百分點。

  為了持續推進輕資本轉型,據悉,去年中信銀行壓減了2000名櫃員。

  未來:繼續做個乖孩子新戰略發展定位:

  總體定位:

  最佳綜合金融服務企業

  業務定位:

  由“一體兩翼”逐步向“三駕齊驅”轉變

  區域定位:

  堅持差異化、梯次化發展

  行業定位:

  有進有退、有扶有控,積極拓展輕經濟周期的行業

  客戶定位:

  高價值客戶回報於普惠服務並舉

  產品定位:

  “固本”與“強新”並重

  管道定位:

  線上、線下、客服、跨界“四位一體”

  短期看2018年, 中信銀行把“質、穩、乖”作為2018年發展策略。第一,有品質的發展符合現在金融發展的基本趨勢,有效應對“中等銀行陷阱”;第二是形成穩健發展的風格;第三,在強監管重處罰的條件下,做一個“乖孩子”,回歸銀行的本源,但不等於不創新。

  面對未來三年新的機遇與挑戰,中信銀行制定了全新的發展目標。

  一是,全面實施區域差異化發展戰略。無論是存款和貸款,股份製銀行的資源比較稀缺,新的三年規劃對此進行更加細致的“三類行”分類。

  具體來看,核心利潤增長級包括四市兩省(北上廣深+江蘇、浙江),全行資源會向這些分行傾斜;第二是利潤增長級,7市9省(包括蘇州、天津、寧波等中部地區和經濟發展比較有潛力的地區);第三類是精品盈利行,1市15省,要求是不出資產風險,自己賺錢能養活自己,主要集中於西部地區。

  二是新的戰略定位從一體兩翼改為三駕齊驅,實際上,零售和金融市場業務已經可以在個別指標上與對公相抗衡。

  三是,“平安中信”正式寫入規劃。在監管趨嚴,市場風險不可確定,中信銀行希望不僅控制信貸風險,還要控制流動性風險等其他風險。

  四是科技引領,大力創新。據了解,第一個三年規劃在創新方面,每年都有20億的IT投入,2014年時只有100個科技人員,而現在增長到了400人,同時外包員工還有2000人。

責任編輯:郭春陽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