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人民日報談二孩政策:關鍵要解決養育成本壓力

  讓人們敢生願生“二孩”

  2017年12月3日,喜獲二孩的安徽省合肥市的秦步洲、李遠琴夫婦一家4口在家裡合影。  新華社記者 劉軍喜攝

  二孩出生數量增加和一孩出生數量減少,二者相抵,造成總和生育率提升不明顯

  人口結構出現過快減少或過快增加,都會導致不平穩、不協調現象,從而影響國家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穩定

  對待人口問題,不宜只看相對數,也不宜只看絕對數。不僅要從人口規模和經濟角度考慮,還要重視社會、文化、歷史因素,防範偏激的人口政策帶來不可預知的後遺症

  “一個孩子太孤單了。”在北京某事業部門工作的王林(化名)和妻子一年前下定決心,生下第二個女兒。“生孩子前,我就跟愛人商定,二孩出生後她就不要工作了,全心全意照顧孩子。”王林坦言,在北京這樣的大城市,經濟和時間成本是決定是否生二孩的主要製約因素。

  “全面二孩”政策實施兩年來,雖然面臨很多現實困難,但像王林這樣下定決心生二孩的家庭越來越多。

  《國家人口發展規劃(2016—2030)》指出,我國生育率已較長時期處於更替水準以下,從長期看,生育水準存在走低的風險。近年來,根據我國人口發展變化趨勢,中央作出“單獨二孩”“全面二孩”等調整完善生育政策的重大決策部署,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取得了新成效。

  為了讓更多家庭“敢生二孩”、“願意生二孩”,各地也在努力。今年6月底,遼寧省提出探索對生育二孩的家庭給予更多獎勵政策,陝西省統計局建議頒布鼓勵生育措施……

  “人口是一個國家的基礎性資源。”多名受訪專家對記者表示,隨著調整完善生育政策效果持續顯現,中國總和生育率將會逐步提升並穩定在適度水準,避免掉入“低生育陷阱”。同時,考慮到人口變化及其影響具有的滯後性,未來中國將更加重視人口結構調整,通過一系列政策設計,保障人口世代平穩更替。

  二孩政策實施效果明顯

  一年前痛下決心生下二孩的王林,如今越來越確信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二孩生了以後,我的第一個孩子很快意識到自己多了一個妹妹,變得懂擔當、會分享了,家裡更熱鬧更溫馨了。”

  王林說,國家全面放開二孩生育後,周圍朋友、同事選擇生二孩的不少。當然,很多人一開始還是比較猶豫的,怕沒有足夠精力和資金,怕孩子沒人照看、無法接受更好的教育,等等。對於這些問題,王林看得很開:“我們對孩子沒有太高要求,只要她健康成長就行。”

  不過,也有一些家庭並不像王林這樣看得開,諸多現實壓力讓他們打消了生二孩的想法。

  在北京一家互聯網公司工作的陳靜最近做了一個痛苦的決定:放棄生二孩。她說,“主要是因為父母年紀大了,照顧二孩比較吃力,也怕影響到家庭和睦;再加上我身體不太好,屬於高齡產婦,就放棄了。”

  據她估計,周圍很多準備生二孩的朋友,因為經濟問題選擇了放棄,“現在養孩子太精細了,養兩個的負擔還是很重的”。

  那麽,從“單獨二孩”到“全面二孩”,我國生育政策的調整到底對出生人口產生了何種影響?

  國家統計局今年初公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和2017年,我國出生人口分別為1786萬人和1723萬人,比“全面二孩”政策實施前的“十二五”時期年均出生人數分別多出142萬人和79萬人。2017年二孩出生人數比2016年增加162萬,達883萬,佔全部出生人口比重超過一半。不過,2017年一孩出生人數724萬,比2016年減少249萬。

  “二孩政策實施以來,二孩出生人數在預期內,但稍低於我們的判斷。”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王廣州長官的課題組曾承擔了原國家衛計委委託的“單獨二孩”、“全面二孩”政策影響預判研究工作。他對記者表示,從目前數據看,一方面,二孩數據增加,抑製了此前多孩生育率和二孩生育率的下降趨勢。另一方面,一孩生育率下降過快。此前一孩生育率變化很小,但近年來不僅一孩生育人數減少,生育率也在下降,需要高度重視。

  “總的來看,二孩出生數量的增加和一孩出生數量的減少,二者相抵,造成總和生育率提升不明顯。”王廣州說。

  總和生育率指一國或地區婦女育齡期間,每個婦女平均生育的子女數量。國際上一般認為,總和生育率達2.1,是一國實現和維持代際更替的基本條件。總和生育率低於1.5被稱為“低生育率陷阱”,低於1.3為“極低生育率”,對人口更替和未來發展不利。

  本世紀以來,我國總和生育率在1.5至1.6之間。二孩政策實施後,原國家衛生計生委去年發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總和生育率提升至1.7以上。

  “近年來,我國二孩政策的實施對二孩生育還是有比較明顯效果的。但從長期看,總和生育率長時期處於更替水準以下,生育水準存在走低的風險非常大。我們需要繼續審時度勢、積極穩妥地進行調控,保障人口世代平穩更替。”王廣州說。

  防止人口結構變化過快

  據估算,二孩政策實施前,一孩每年出生人數為900萬至1000萬左右,二孩每年出生500萬至600萬左右,三孩及以上每年出生在100萬左右。2017年一孩出生人數減少百分之一二十,掩蓋了增加的二孩出生人數,造成總體出生人口數減少以及總和生育率走低。

  那麽,我國新出生人口特別是一孩數量近年來為何會大幅減少呢?

  國家統計局人口和就業司司長李希表示,這和我國近年來育齡婦女人數逐年減少有關。2017年,15歲—49歲育齡婦女人數比2016年減少400萬人,其中20歲—29歲生育旺盛期育齡婦女人數減少近600萬人。同時,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我國婦女初婚和初育年齡呈現不斷推遲趨勢,婦女生育意願也有所下降。

  “需要注意的是,生育行為是一種社會、文化和經濟選擇行為。”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教授陸益龍對記者表示,影響人們生育意願的因素,不僅有養育子女的成本壓力,還有多種現實因素。比如,現代教育體制、城市生活方式和生活壓力,普遍推延了城市居民的結婚與生育年齡,也影響到人們的生育觀念,導致了出生率降低。

  “比如在大城市,很多人生育第一胎的年齡普遍偏高,大大降低了育齡夫婦生二胎的意願。”陸益龍說。

  王廣州認為,人們受教育程度快速提升和城市化水準提高,對人的發展來說絕對是好事;但人們對生育的看法也會隨之發生改變,從數據上會造成生育率下降。他同時坦言,“這也是發達國家的普遍現象,簡單講就是,有政策也不生了;鼓勵生育,效果和作用也不大了。”

  “我們擔心的是,人口結構出現過快減少或過快增加,都會導致不平穩、不協調現象,從而影響國家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穩定。”王廣州說。

  北京大學人口研究所教授穆光宗對記者表示,從長期看,生育率過低會造成人口代際失衡,人口活力和創新力萎縮等,並由此引發嚴重少子化和快速老齡化並行、性別比例失調和婚配擠壓、城鄉和區域之間人口分布不均衡等社會問題。

  他認為,對於目前國內一些發達地區出現的極晚婚、極晚育、極少育趨勢,一些地方出現的“被動性晚婚晚育”、“選擇性獨生優生”現象,政府要足夠重視起來。

  生育政策調整要打“組合拳”

  多名受訪者對記者表示,生二孩與否主要看家庭成員的意願、經濟能力和現實條件。養育成本、由誰來帶、職場壓力……一連串問題使很多想生二孩的家庭望而卻步。

  王林說,嬰幼兒託管是他最關心的問題。目前,由於我國嬰幼兒託管行業發展滯後,在3歲上幼稚園之前,很多孩子往往只能在家待著,由老人或家人專門照看。

  可見,只有解決了人們生育前後面臨的諸多現實問題,才能讓更多人“敢生二孩”、“願生二孩”。

  為此,今年6月25日,遼寧省政府印發《遼寧省人口發展規劃(2016—2030年)》,提出建立完善生育支持、幼兒養育等全面二孩配套政策。包括完善生育家庭稅收、教育、社會保障、住房等政策,探索對生育二孩的家庭給予更多獎勵政策等。

  6月29日,陝西省統計局發布《陝西省2017年人口發展報告》。該報告建議頒布鼓勵生育措施,通過對生育進行補貼獎勵等方式提高生育意願,同時積極完善配套政策措施、提升孕產醫護水準、優化幼兒養育環境。

  8月2日,湖北省鹹寧市頒布全面兩孩配套政策,鼓勵將二孩及以上產婦產假延長至6個月,同時報銷費用,試行彈性工作製等。

  而根據2016年底發布的《國家人口發展規劃(2016—2030)》,2020年,我國總和生育率達到1.8。《規劃》同時要求科學評估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對生育行為的影響,做好全面兩孩政策效果跟蹤評估,密切監測生育水準變動態勢,做好政策儲備,完善計劃生育政策。

  王廣州認為,結合國際經驗來看,許多進入“低生育率陷阱”的國家,采取了許多鼓勵生育的措施,千方百計鼓勵生育,但收效不大。從我國目前的人口形勢和生育狀況的變動趨勢來看,短期內鼓勵生育舉措可能會產生一些暫時性的效果,但從長期看,建立完善的政策應對,才是根本舉措。

  “接下來,我們應該正確研判人口變動的趨勢和特點,提前謀劃全局或局部人口階段性增減帶來的問題。比如,為應對局部性出生高峰,各地應提前配備足夠的滿足嬰幼兒出生、成長、受教育的基礎設施;對於持續出生人口規模萎縮地區,也需要做好相關的公共服務和資源的再配置。”王廣州說。

  陸益龍認為,對待人口問題,不宜只看相對數,也不宜只看絕對數。不僅要從人口規模和經濟角度考慮,還要重視社會、文化、歷史因素,“要防範偏激的人口政策帶來不可預知的後遺症”。

  他建議,未來生育政策調整應更具彈性而非“一刀切”,要注重打“組合拳”,不僅要鼓勵人們生育二孩,還要在出生、遷移、就業、保障等多方面作出相應調整。

  “在低生育意願—高生育成本時代,生育不僅僅是個人私事,也是關係國家長治久安的大事,我國急需全方位構建起一個人口友好、生育友好、兒童友好、家庭友好和老年友好的統一的政策、制度和社會價值體系。”穆光宗說。

責任編輯:孫劍嵩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